振兴中华 勤奋读书
——孙中山读书生涯

2017-11-25 05:42马丽君
长江丛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孙中山读书

马丽君

文化视点

振兴中华 勤奋读书
——孙中山读书生涯

马丽君

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通过对孙中山读书生涯的了解,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感触,心灵有所触动。对于孙中山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阻拦或影响他的读书欲望的,正是读书以及他读书的精神使他走进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本文讲述了孙中山非凡的求学经历,以此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与特点。

孙中山 读书 革命

一、前言

“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孙中山一生的信条之一。他曾对日本友人说过,“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可以说,读书伴随着孙中山一辈子,尤其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便会跟不上时代,变成一个落伍者。

“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当他弥留之际,签下的遗嘱中,留给妻子的首要遗产,依然是他攀登了一生的阶梯——书籍。从这份家事遗嘱中更可见,“书籍”对孙中山一生的重要性,在上海孙中山故居就馆藏有其“所遗之书籍”5230册1923种。其中西文(包括英、法、德、俄文)种类最多,计有1528种2029册,中文389种3143册,日文15种58册。这些数据足以看出孙中山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凡有助于提高他革命知识和能力的都有所涉猎,从而组成了他的革命学。

二、非凡求学经历——造就独特读书程序和知识结构

(一)求学篇

孙中山幼年只在村塾接受过初步的传统启蒙教育,所读课本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故事琼林》、《古文评注》以及四书五经选读。13岁时,孙中山在哥哥孙眉的资助下赴檀香山求学,眼界开始开阔。孙中山后来在其自传中称檀香山之行“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是他第一次离乡远行,第一次接触西方,可以说真正开启了他的思想之窗。抵达檀香山后,孙中山先是进入教会学校意奥兰尼中学就读,开始学习英文。刚进学校时,他连一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更听不懂用英语讲的课,心里很是着急,于是他便开始苦读钻研,十几天后,孙中山渐渐发现英文单词组合的特征,三年后,更是以英文文法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夏威夷国王在毕业典礼上为孙中山颁奖,奖品为一本内容有关中国的英文书。17岁时,孙中山从意奥兰尼学校毕业后,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欧瓦胡书院读预科班,半年后肄业。孙中山本想在这所学校毕业后,前往美国继续学业,以学习“专门之学”,但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尤其是平等、博爱精神的影响,他想受洗加入基督教,不料却遭到哥哥孙眉的强烈反对,终止他在奥阿厚学院的学业,送他回家乡。从1879年到188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了近5年的英美式教育,这对他一生的生活道路、社会交往、思想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到了以前在故乡村塾中无法学到的新鲜知识,广泛涉猎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初步了解了英、美历史和现状,并通过自身在檀香山的亲见亲闻,为日后以英美为范型构筑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政治取向打下了基础。

从檀香山归国后,孙中山先后入香港、广州教会学校读书。此间所学文字及课程内容都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这种非同寻常的求学经历造就了孙中山不同的读书程序和知识结构。1883年11月,孙中山在香港读的第一个学校是拔萃书室,这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一个英语中等学校,他在那里继续接受西方教育。1884年4月,转入香港中央书院继续高中学业,那是当时全港第一流的高级中学。学校完全实行英国教育制度,用英文授课,有语文、世界史、英国史、地理、几何、算数等课程。白天,孙中山专心听课并认真复习;课余时间,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诸子百家的著述;晚上,还专门请老师为自己辅导古汉语。1886年夏天,从中央书院毕业后,前往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学习西医。所用教科书有《全体新论》、《化学摘要》、《内科全书》、《割病全书》、《妇科精蕴》、《皮肤新编》、《儿科全书》等。除了学习医学知识外,孙中山还在课余请国文老师讲授儒学,包括:四书、五经、历史、文学等。当时,作为学医的学生,学习负担已经很重,但他却买了与所学专业无关的整整一套二十四史,总计3229卷。同学们见孙中山床前书架排满中文书, 以为这不过是他炫耀博学摆摆而已。于是,就有同学随意从二十四史中抽出一本问孙中山,想出出他的洋相,哪知他对答如流。又多次抽书提问,均回答无误。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孙中山读书过目不忘,行行经心,字字着眼的特点。

1887年9月,孙中山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攻读了5年的西医,度过了他求学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光,初步形成了他的革命思想雏形。在香港西医书院五年的求学生活中,孙中山广泛阅读了医学及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书籍。如:《法国革命史》、《物种起源》等西方典籍,凡读到有疑问的地方,他都不轻易跳过去,而是向老师和同学虚心求教。孙中山总爱问“为什么”,疑问解决后又激发他的求知欲,从而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孙中山将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概括为:“学问,学问,想学就问”。

1892年,孙中山在毕业考试中,12门功课就有10门获得荣誉成绩,名列年级第一名,并且获得了西医书院授予的医学士学位,以及在香港开业行医的资格证书,至此结束了求学生涯。

(二)革命流亡读书篇

孙中山积极向西方学习,接受中西教育长达20年之久,同时他也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真理良久,26岁时,他结束了求学生涯,从此胸怀救国救民众于水火的大志,踏入了纷繁、动荡的社会,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革命生涯。在漫长的革命、流亡、从政生涯中,孙中山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放弃读书,而且往往是革命失败的间隙,他才会有一段相对安静的读书时间。他一生中几次集中读书都是如此。

1、伦敦蒙难、专注读书

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未果后,孙中山于1895年发动了广州起义,但由于准备不足和叛徒告密而以失败告终,随后孙中山便遭到通缉,被迫逃亡海外,1896年10月在伦敦被清驻英公使馆人员诱擒,之后在香港西医书院的老师康德黎老师的营救下获释。伦敦蒙难获释后的孙中山,决定暂居英国。在这段日子里,孙中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读书学习、参观研究中,还实地考察欧洲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寻求救国的真理。当时的孙中山仍然受到清政府雇佣的英国私人侦探的监视,所以我们可以在侦探的记录中得以一窥孙中山当年刻苦学习的情况。1897年4月18日司赖特侦探社的报告是这样写的:“他的行动很有规律,几乎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谭文街46号,霍尔庞邮局。在大英博物馆,他不变的总是进阅览室,并停留几小时,偶尔的为要吃些点心,就到布莱街金谷面包公司,有时仍回大英博物馆图书馆。”6月24日的报告又说:“此人经常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在那里停留至下午7时或8时。”孙中山从获释到第二年的7月离开伦敦之际,他一直频繁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潜心研读,常常一坐就是7、8个小时,阅读的是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如:《民约论》、《法意》、《民治、民有、民享》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思想就是他在钻研经史时融会的。这个阶段,对他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有亨利·乔治的学说,其代表作《进步与贫困》,主要观点是反对私人垄断土地,主张土地国有,把地租变为上缴国家的赋税。孙中山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后来提出的“平均地权”、“民生主义”都有亨利·乔治的影子。

2、流亡日本苦读

孙中山自1895年策动广州起义开始走上武装反清道路以来,先后发动过多10次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各省纷纷独立,宣告脱离清朝统治。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仅过了几个月,孙中山便辞去临时大总统,荐袁世凯以自代。而袁世凯上台后,却倒行逆施,上演了一出复辟帝制的闹剧。派人在上海将国民党人、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刺杀,孙中山闻讯后立即返沪商讨对策,号召国民促使袁世凯辞职,但因起事仓促,“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遭到通缉,逃亡日本东京。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他从台湾到达日本神户时,带了6大皮箱的书,上岸时还被日本警探误以为是大量的金钱并报告给了上司。抵达东京后的当天,他一放下行李就拿起了书本。因此在便衣警探留下的报告中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孙终日阅读书籍,无其他异常情况。”此后,终日读书就成了密报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

在流亡日本期间,孙中山并没有中断读书。作为一个政治家,孙中山始终关注世界各地的时局动向和西方各国的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东京有家外文书店丸善株式会社是孙中山经常购书的地方,仅仅1914年这一年,他就从这家书店买了70多种书,在这些书中政治方面的书占有相当的比重,如威尔逊的《新自由》、马恺的《民主政治的危险》、罗宾逊的《联盟的精神》等,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对德国和欧洲政治的书尤为关注,2月28日这一天就买了7种有关的书。当然,他的阅读不限于政治,他买的书中有许多哲学书,包括尼采、柏格森、倭铿的著作,还有罗素介绍柏格森哲学的书。在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中就有叔本华的名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上海故居内编著的《孙文学说》一书中所阐述的“知难行易”以及关于个人和群体、权威纪律与民主自由的关系等认识都是他在此期间读书思考中形成的。

三、结语

孙中山的一生始终为振兴中华而勤奋读书,通过对孙中山读书生涯的了解,想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感触,心灵有所触动。对于孙中山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阻拦或影响他的读书欲望的,正是读书以及他读书的精神使他走进了一个非同一般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孙中山在革命身处逆境,回到上海闭门读书、著书时,他在书中找到了安慰,获得了升华。书成了他的朋友,也成为了他最宝贵的遗产之一。让我们继承孙中山的遗愿,借鉴孙中山的读书方法与特点——“会读书,读好书”,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而勤奋读书。

(作者单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猜你喜欢
孙中山读书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孙中山的绰号
读书使人进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孙中山与辛亥歌革命(下)
孙中山彰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