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兰草满院香

2017-11-25 07:31刘绍义
西江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题画太监比作

刘绍义

家有兰草满院香

刘绍义

“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这是郑燮的题画诗,不知是他太爱兰花了,还是家中的兰花品种不佳,说“市买盆栽气味差”。我家的这盆兰花,不但香气满室,还飞到了院外,我每天下班归来,最早迎接我的,就是这盆兰花的香气。不仅如此,我出差到外地,几天过去了,总感到自己衣袖间尚有兰花那芬芳的气味,让人心旷神怡。我始信了《广群芳谱》中说的,“兰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弥旬不歇……称为第一香”。

有人说,兰花是雅人的花,文人的花,君子的花,我感到很有道理,至少古人是把兰花比作君子的,“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这类的楹联早已烂熟于心。花中的君子虽然不少,但总觉得兰花最名副其实。早在《诗经》中就有“方秉蕑兮”之说,按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注疏》中说的,“蕑即兰,香草也”。将兰比作君子的历史可谓悠久矣。正是因为兰花的君子之风,让爱花成癖的沈三白,养枯一盆兰花后,发誓“从此誓不植兰”。沈三白在自己的《浮生六记》中认为,“花以兰为最”,正因为如此,当张兰坡临终时送给他的“荷瓣素心兰花一盆”萎死后,他“起根视之,皆白如玉,并兰芽勃然”,于是认为自己没有这个兰花命,“无法消受”,心中自责,才“誓不植兰”。看样子,养兰的爱兰,不养兰的也是爱兰呀。

所以人们把兰花比作君子,把“近朱者赤”而受到良好教育的人,称作常处“芝兰之室”,这让人很自然地想到我们现在提倡的好家风。

好的家风,对子孙的成长确实至关重要。近几天看清代王爷昭梿写的《啸亭杂录》,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文和公的族侄张若瀛,以吏员任热河巡检。纯皇帝幸滦阳,有随侍太监某人,滋扰民间。若瀛抚以善言,太监愈咆哮,乃命缚之,立加大杖数十。方敏悫公时督直省,大诧曰:“张某疯矣!”乃立劾之。上察其情,曰:“非太监恣行不法,若瀛安敢杖之?其人殊有家风,诚可嘉也。”因立擢为同知,而遣戍其太监,“真圣主大度有异于人也。”当然,这是作者歌颂皇上英明的,仗势欺人的太监“遣戍”不说,大杖太监的张若瀛不但没有受到处分,还被破格提拔了,而提拔他的原因正是高宗皇帝知道张家有很好的“家风”,好家风教育不出坏子孙,张若瀛打太监绝对事出有因。如果把张家的“家风”来比喻兰香,这就应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话,“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矣。

“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光从郑板桥的这些题画诗来看,兰花的高洁不落俗套,就非同一般,让人拍案叫绝了。所以古人将好的书法和文章称为“兰章”,将佳朋挚友称为“兰友”,将结拜交换的庚帖称为“兰贴”等。

正像《战国策·齐策三》中说的一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要多处芝兰之室,多与兰一样的君子相处结交,那样,不但会让我们的品德染上兰香,也能让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纯净。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题画太监比作
郑板桥《题画兰竹石》?
比作诗
苏轼题画诗
题画诗册页
油菜花开
《明 徐枋题画诗》
明清太监也读书
宦官的职责:洒扫庭除
一个字的笑话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