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查德“爱在”三部曲中的复调

2017-11-25 11:54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多义巴赫金理查德

邓 洋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论理查德“爱在”三部曲中的复调

邓 洋

(青岛大学文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爱在”三部曲是理查德·林克莱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浪漫唯美,充满文艺气息。通过纯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是影片的一个特色;芸芸众生一如既往表达各自对万千世界的看法,形成影片复杂多义的主题是影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而这两个重要特征都能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进行诠释。

“爱在”三部曲;复调;对话;主题

“爱在”三部曲是指理查德·林克莱特历时18年创作的三部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以及《爱在午夜降临前》,讲述的是异国偶遇的男女18年间的浪漫爱情故事,是浪漫控和文艺控的必看经典。然而如果仅仅把它当做浪漫爱情片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也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的独立电影和“作者电影”的代表,它的精彩和独特之处还在于影片丰富的内涵和复杂多义的主题,以及由对话所构成的“多声部”复调现象。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①,复调是小说创造中一种“多声部”现象,主人公不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或对象,在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统一的意识。小说的复调理论同样适用于电影。

话唠片是理查德作品的一个重要标签,对话的堆砌是他的电影的典型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剧中人物永远喋喋不休的说个没完没了,对话被他提到了电影创造的中心位置,这一点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十分契合。巴赫金指出:“对话不是作为一种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对话在这里不是行动的前奏,它本身就是行动。它也不是揭示和表现某人似乎现成的性格的一种手段”②。理查德的电影永远开始于对话,结束于对话,对话变成了一种行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分析“爱在”三部曲中的对话,可以将这些构成复调的对话分成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

1 人物之间的对话

“爱在”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是对话的主体部分。男主人公来自美国,女主人公来自法国,因此他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对话,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站在男女性的角度上,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声音和立场,男性理性,女性感性,男性幼稚,女性相对成熟。从文化角度来看,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显然是两种具有差异的文化之间的对话,这些差异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对立和矛盾,他们虽然能对彼此产生影响,但两者之间不会完全融合,从而构成了电影复调结构中的主干部分。

当然,如果仅有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是远不能构成复调的,那样最多是二重奏。因此“爱在”三部曲像是一部游记电影,男女主人公会遭遇各种人、对话各种人。如《爱在黎明破晓前》男女主人公中一路上遇到了戏剧演员,算命女人以及河边的乞讨诗人等,在对话中我们可以瞥见他们各自对于政治、宇宙哲学以及人生哲学的独到见解;如《爱在黄昏日落时》开篇就是个性迥异的一群记者就男主人公的新书进行提问,而关于书的结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们根据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来发表自己的见地。又如《爱在午夜降临前》中,男女主人公和一圈希腊朋友共进晚餐时,颇具圆桌会议的感觉,不同的年龄和身份的人共处一桌,以他们各自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发表对于爱,对于死亡,对于生命的观点和看法。正是这种不同阶级、身份、年龄的人之间的对话,构成了“多声部”的复调,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世界的主角。

2 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

“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有着复杂的性格:女主人公偏于成熟却时常会有点失去理智的神经质,男主人公相对理性却时常表现得幼稚和不成熟。而这些矛盾性格的形成,与他们自我内心的对话密切相关,并且对话的两种对立力量似乎难以调和。以影片的女主人公为例,她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甚至心系天下的“女强人”,但在第三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琐屑而抓狂的中年女性。她内心的母性和她的社会性一直在斗争,家庭和事业一直让她难以取舍:她既想着照顾家庭,又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正是这两种矛盾力量的对话使她变得歇斯底里。她也时常为要不要搬去美国进行激烈的心理斗争,甚至为此时常和男主人公争吵。一方面她不想抛下自我和自己在巴黎所拥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她也不想阻挡丈夫对自己跟前妻的孩子进行弥补,因此她的内心一直在对话、在进行激烈的斗争。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锋和激烈争辩形成了双声语对话,构成了影片心理层面的复调。

主题模糊多义是理查德电影的另一个重要标签,因此他的电影中的人物都无所不谈。这一切根源于理查德不过分的强调至高无上的作者统一意识的创作原则,这一点也和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相契合。巴赫金认为:“主要人物在艺术家的构思过程中,便的确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也是直抒己见的主体”③。他们能充分表达自我意识,展现不同意识的世界。

在“爱在”三部曲中,男女主人公不再只是作者描写的客体和对象,他们不受作者思想的支配,有充分发表自己个人见解的自由。他们可以漫无边际的谈论一切经济、政治、宗教、哲学、艺术乃至人生观、爱情观和生命观。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交谈和对话,甚至涉及了很多关于他们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受。比如男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作家,在电影中他也是一个作家;比如女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有些神经质,在电影中她也会表现得神经质。当然不仅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围绕主人公出场的各类大大小小不同身份的人都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作为社会百花筒中的一员,他们的每一个思想都不受到作者的支配。但是这并不是说导演没有自己的艺术构想和审美理想,因为导演至少会给所有演员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引导。

结语:复调理论虽然针对小说提出来,但也适用于电影。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电影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在电影领域的一个标准化的诠释。他对对话的重视,对各种不同意识的表达,对复杂多义主题的展现都体现出了复调理论于电影叙事和构思的重要意义。复调的运用对于现代小说和电影创作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 ②③巴赫金:《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9,、29、29页

邓洋(1993-),男,湖南湘潭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系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I512

A

1672-5832(2017)07-0035-01

猜你喜欢
多义巴赫金理查德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用蛋管住鸡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锦瑟》赏析
用蛋管住鸡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