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各派势力的较量

2017-11-25 11:54阴浩阳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何应钦事变西安事变

阴浩阳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各派势力的较量

阴浩阳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0)

1936年12月 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重要基础,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张学良、杨虎城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而发动了西安事变,并和中国共产党一道,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挫亲日派等派别的阴谋,成功化解危机,与蒋介石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协议,最终蒋以“人格”保证履行协议,张学良在未得到中共和杨虎城的同意时,亲送蒋返回南京,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 12日发生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由内战转到抗战,拉开了中华民族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序幕,开始了洗雪民族屈辱的历史,中华民族由涣散、分裂到团结、统一。从此,国共两党展开了第二次合作,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独裁到逐步民主。

1 张学良杨虎城:为国被逼兵谏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并不是一时兴起而作出的冲动决策,而是他们基于理性考虑的结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又于1935年发动了“华北事变”,将侵华的魔爪深入华北,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顽固坚持“剿共”方针。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看到祖国大片国土迅速沦丧,南京政府却屈辱退让,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一二九”运动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与张学良在延安朕施城举行会谈,双方取得互不侵犯、互相帮助、互派代表等联合抗日的初步协议。同年4月,在共同抗日原则下,红军与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经过协商,达成了抗日友好互不侵犯协定,双方约定“必要时可事先通知,放空枪,打假仗”,并“互派代表,设立电台、互通情报”,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在联合抗日的基础上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三军结成“西北三角”,使张、杨坚定了联共抗日的决心。

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接到蒋介石停止军事进攻的手令后,决定宋子文以私人身份到西安营救蒋介石,并停止轰炸至22日。不可忽视的是,何应钦等主战派的军事威胁对张、杨和中共作出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在客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迫使张、杨必须慎重对待蒋介石,若策略不当,则必须冒生死存亡的危险。

综合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国共两党的内战。张、杨和中共如果选择武力解决,把蒋介石交人民公审,必然引起国共内战进一步升级,收益最大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亲日派。采取和平解决的策略,一方面可以向外界表明并无伤害蒋介石人身安全的意图,让何应钦等主战派无军事进攻之口实,从而可以消除威胁张、杨和中共生存的军事危机;另一方面对于争取蒋介石,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具有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张、杨发动“兵谏”是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考虑,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并不主张武力解决,基于民族利益考虑,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是张、杨和中共的最优选择策略。

2 中共:力促和平解决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但蒋介石在这个时期始终没有表现出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诚意,不断进攻苏区和红军,因此中共也一直没有放弃“抗日反蒋”的方针。直到1936年夏,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新变化:日本帝国主义在5月开始大量增兵华北,6月内蒙恶化;6月,两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发动“两广事变”;7月为解决“两广事变”,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蒋介石对内政策开始向主张抗日方面变化。这就为中共改变“抗日反蒋”的方针、实行“逼蒋抗日”方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事变爆发后,为逼蒋抗日,中共在《中央致刘少奇》、《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等电文中相继阐明中共和平解决事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如何处置蒋介石是和平解决此次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普通百姓普遍要求要惩罚蒋介石,杀掉蒋介石的呼声一直不断,但中共还是从民族根本大计出发,摒弃两党恩怨,最终确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杀掉蒋介石不但不符合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方针,同时也违背了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初衷;反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却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要条件。

为了能够做到各方满意,中共在事件的解决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中共周恩来代表团前往西安,协助解决事变,并集结兵力于西安附近,与东北军和17路军形成椅角之势,防止当时的亲日派以营救蒋介石为名炮轰西安;周恩来到达西安以后协助张、杨二人拟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条件,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前提就是有条件的释放蒋介石。周恩来抵达西安后还亲自去说服蒋介石,劝导其认清当下形势,要以大局为重,国共合作,联合救国,中共也愿意拥护他做抗日领袖。蒋介石到台湾后曾经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周恩来是最通情达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来到西安以后,与张学良会面,并最终达成共识:“为缓和蒋系进兵,使我集中分化南京内部,推广全国运动,在策略上答应保蒋安全是可以的,但声明如南京进兵挑起内战,则蒋安全无望。”在于张学良达成一致后,周恩来又会见杨虎城,告知了与张学良商谈的情况和中共有关决策,杨虎城表示:“我是追随张副司令的,现在更愿意倾听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见。既然张副司令同中共意见一致,我无不乐从。”可以说,正是由于中共的出面,才真正地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问题由务虚转向务实。至此,中共方面、张、杨方面、南京政府方面在保护蒋介石的问题上找契合点,为谈判提供了基础条件,多方意见初步统一,终于坐到一起展开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奠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本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于1936年12月18日,发表致国民党中央电,指出:“蒋介石在此次被幽,完全是因为蒋氏不肯接受抗日主张,不肯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所致”。因此,“为国家民族计,为蒋氏个人计,贵党必须立刻实行‘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等政策”。21日,中共提出“联合抗日;南京政府排除亲日派,实行初步改组;停止讨伐,承认西安的抗日军;保障民主权利”等达成和平协定、释放蒋介石的条件。“如贵党能实现上项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不但国家民族从此得救,蒋氏的安全自由亦不成问题。”从以上主张可以看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张、杨和中共所达成的共识,也是能否释放蒋介石的关键条件。

在事件爆发以后,中共积极运作,在准确分析国内外矛盾的基础之上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中共在不断地斗争中日益成熟,依据共产国际及苏联指示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听从于其意见,而是站在当事者角度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明确态度,逐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策略以及和谈的条件,成功的解决了突然发生的西安事变。

3 南京内部:两大集团的利益之争

如何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国民党南京政府最高机构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主张讨伐的中央大员主要有戴季陶、居正、吴稚晖、朱培德、叶楚枪、何应钦等;而主张和解的有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胡宗南、刘峙、薛岳等大多数高级将领纷纷表示要求武力讨伐。

3.1 取蒋代之“讨伐派”

事变当日深夜,国民党中央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张学良背叛党国案。会议最后作出决议:“褫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委严办,所部军队归军委直接指挥。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掌握了最重要的军事权后,他就带着参谋人员昼夜加班,拟定了从东西两面进攻西安的军事计划。但是,当他召集军事人员,准备下达对西安的总攻令时,宋美龄闯入会场,与何应钦唇枪舌战,迫使其缓下总攻令。然而何应钦岂能为此就放弃计划,宋美龄离去后,何应钦立即派人约见了密使,在日本密使的唆使下,何应钦又接连给前线的将领下达了几道进攻的命令。何应钦的小动作很快传到了宋美龄那里,宋便只是中央军校的教育长张治中设法阻止何应钦蛮干,并令他拜访冯玉祥,请其出面遏制何的个人野心。13日召开的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政治会议的联席会议,主要还是研究对待西安是战是和的问题,会议上何应钦与宋美龄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会后黄埔系的将领纷纷要求宋拿定救蒋的主意,这打破了南京当局主战派一边倒的局面,主战派的一些人开始分化。14日召开的南京政府高层会议上,孔祥熙提出在讨伐之前如何营救蒋介石的问题,巧妙避开了战与和的问题,这一提议得到了不少人的同意,何应钦、戴季陶、居正等人也不好公开反对,主和派的意见占了上风。

3.2 救蒋出险“主和派”

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亲赴西安从容斡旋,达成了各方要求的“逼蒋抗日”的结果,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也奠定了她在中国政坛上的特殊地位。

西安事变发生时,宋美龄正在上海寓所开会讨论改组“全国航空建设会”事宜。从孔祥熙处得到情报后,连夜返回南京,展开了一系列活动:首先是稳定南京政局。她极力反对武力讨伐,与主战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尽力说服国民党元老要人,寻求和平解决的途径,还争取黄埔系将领的支持,安定军心。其次是与宁陕方面对话,派遣曾任张学良顾问的端纳前往西安了解事情的真相,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蒋的安全以及张、杨的意图。对于何应钦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命飞机入陕轰炸一事,宋美龄请蒋介石下停止军事行动的手令,这就为和平解决事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取得和西安方面的联系,宋美龄力排众议,使宋子文以私人资格于12月20日赴陕活动,宋子文的特殊身份促成了西安三方和南京政府也是和蒋介石事实上的沟通,为和平解决事变提供了可能。

14日,宋美龄亲赴西安谈判,在同蒋介石见面后,立即召见了张学良,明确指出:“彼等自谓此举得全国民众之拥护,实属错觉。”张学良也深有同感,由于南京方面作了手脚,一时舆论哗然,张学良俨然成了千夫所指的罪人。接着,她有代表代表蒋介石参加谈判,打破了“不谈判”的僵局。12月23日,宋美龄派宋子文代表蒋介石同西安方面及中共代表正式谈判,两方四派的谈判进行较为顺利,分歧并不大,这说明宋家兄妹是有诚意的,既有抗日之心,也有解决事变之意。24日晚,由宋美龄搭桥,张学良陪同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周恩来表示,只要委员长停止内战,一致抗口,中国共产党对蒋不计前嫌,主张放蒋,红军还可以听蒋的指挥。蒋介石也以“领袖人格”表示回南京后执行谈判协议,这就有效的巩固了谈判成果。

在西安事变中,宋美龄挫败了挑动内战的亲日派,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这些都充分说明宋美龄是爱国的,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是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整个中华民族利益最终战胜阶级利益的重要体现。事变中的各方能够从民族利益出发,采取相互妥协的政策,是事变取得圆满解决的关键。“在祖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濒临危亡的局势下,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高昂激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推动西安事变发生和成功解决的身后的思想基础”。

[1] 周恩来年谱(1898-1949)[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2] 中华民国实录:第2卷[M]罗元铮,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98.

[3] 张闻天年谱(1900-1941):上卷[M]张培森,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4] 张学君.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J].近代史研究,985(03)

[5]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之解决[[J].中国社会科学,996(5)

[6] 周恩来与西安事变[J]科技风.2008(14).

[7] 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从未退缩[J]书文摘.2007(03).

阴浩阳(1993—),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广西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K26

A

1672-5832(2017)07-0167-02

猜你喜欢
何应钦事变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向中国东北农业移民的舆论因应
一张抗战照片引发的历史解释
何应钦与一九三七年川康整军
好事变“坏”事
西安事变背后故事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蒋介石对何应钦亲密背后的嫌隙
中共中央在西安事变中从“除蒋”到“释蒋”原因考
f日本侵华史上一桩“悬案”的历史考察
书院文化对刘显世、王文华、何应钦等人物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