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健心功能①

2017-11-27 11:15李玲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3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健康青少年

李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如何在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传统养生文化中的健心功能①

李玲玲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传统的养生文化随着时代背景的变换其内容也有了新的补充,它倡导的已不单是传统的生理健康的理念,而是新时代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共同发展。现阶段下“体育课”教学成为了传统养生文化新的传播渠道,如何发挥体育课的特殊作用以发扬养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是该研究探讨的内容。

体育课 养生文化 心理健康

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国传统的养生文化从其诞生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自古代开始,人们就意识到身体运动的健身价值,为此类如“太极拳”等形式的健身性武术诞生并逐渐发展进而沿用至今。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了其对“身体健康”认识的逐渐清晰,运动健身养生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演愈烈[1]。新时代的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通过不同媒介进而影响了不同人群。作为青少年人群而言,“体育课”成为了其参与身体运动的重要渠道。

1 新时代养生文化的传播媒介——“体育课”

作为运动养生教育的重要媒介——“体育课”,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开始出现在养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禁反问何谓“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角色也逐渐多元化,对于“体育”一词的释义也越来越多,它不单单是传统的运动竞技,也不是基础的身体运动教学,而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随着青少年运动健康理念的不断更新,“体育课”已然成为了青少年活动身心健康的重要渠道。“身体活动”作为传统健康养生理念的重要实施媒介,在青少年养生教育中以“体育课”的形式存在。

开展“体育课”的最终目的与传统的养生教育文化所倡导的健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古籍《黄帝内经》作为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的重要记载提出“防患于未然”的健康理念[2],而这一观念同样适用于“体育课”的实际开展价值。纵观当今社会,“体育”和“医疗”作为健康的两种重要渠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而服务的,但其区别在于“医疗”是在患病之后进行身体健康的恢复过程,而“体育”强调的是在个体身心健康的基础上维持健康使其更上一个层次的过程,很显然这与传统文化中“防患于未然”的养生理念不约而同。

2 心理健康逐渐融入传统养生文化

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新时代健康不仅仅是原先的没有疾病,并且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3],而是追求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完美状态。“养生先养心”,即养生首先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让人们寻找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情绪状态。传统的养生文化已不单单局限于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更发展到对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继承和发扬养生文化的重要媒介,“体育课”除了保障青少年必要的生理健康之外还承担了维护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责任。

3 “体育课”固有的健心功能

长期以来的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导思想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这势必导致了“除体质健康之外其他身心功能为辅”的局面。虽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并没有排除在学生的自身发展领域之外,但受到的关注程度不足却是不得逃避的问题。相比较生理健康方面,心理健康被提及的频率却明显较低,而体育运动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近年来,由于体育心理学研究的逐渐崛起,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逐渐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关注。通过前期的研究结果可以得知:有7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4]。这一庞大的数目成为了人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体育活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人们逐渐开始关注通过从事多种组织形式的身体活动而获得身心健康共赢的“体育课”。养生的基本思想是要预防为主即“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之下对学校体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完成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与手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至体育课的教学手段中,在充分发挥体育课对人独特的教育养生作用的前提之下,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水平、运动技能水平、情感与身体发展水平,而达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的目的。和体育教育过程一样,心理教育也是基础素质教育的范畴,但其更侧重于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品性品质和师生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5]。

4 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健心教育的主要措施

(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素质教育观念。

体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做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作为最基础的目标。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必要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体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基础素质教育所主张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可分割,体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因此,体育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就必须以基本的人性观为本,通过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通过课堂的基础互动达到师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与学”两部分关系的协调发展。

(3)具备实施心理教育所需的知识技能。

首先是要具备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了解学生的方法,包括日常观察、运动观察、学习的思维品质分析、个别谈话等,争取能够对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有较为清晰的掌握,并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尤其是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心灵需要,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出发,迎合他们的需要这才是作为体育工作者应该去做的。除此之外还要拥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能,一方面要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相适应,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去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内容,真正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爱,让其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身心。最后是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它是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突发情景做积极的反应,通过果断迅速地进行判断,而灵活有效地处置,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教师的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中华传统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其悠久的历史积累发展到今天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增添了自己的特色,从古代对于身体健康的养生护理发展到今天的身心结合的健康发展,其养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得到了更深一步的补充。“体育课”作为传递健康知识和方法的重要媒介,体育课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认识程度也将对传统的养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将传统养生文化与“体育课”教学相融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1]和海珍,牛永刚.中华传统养生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155-157.

[2]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3]布明德.健康的定义和标志[J].现代养生,2001(6):10.

[4]李占涛.当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邱远.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心理教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3-75.

G80-05

A

2095-2813(2017)08(b)-011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115

李玲玲(1996,10—),女,汉,江苏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健康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