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审视与路径构建

2017-11-27 12:23李本一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人学武术体育

李本一,姚 丹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审视与路径构建

李本一,姚 丹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沈阳110102)

随着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人学理论的视角,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进行审视的基础上,探寻了学校武术教学陷入瓶颈的主要原因,即忽视了“人”在武术教学中的个体需要、主体地位确立、整体生成目标的达成等,并提出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推进学校武术教学人本价值回归;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校武术教学人性自由;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实现学校武术教学人学转向等建议,进而促使学校武术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魅力。

人学;学校;武术教学;个体需要;主体地位;整体发展

中华武术在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后,逐渐演变成了集教育、健身、观赏、防身自卫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延续至今。然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0余年时间里,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的并不理想,甚至被冠上了“花拳绣腿”“花架子”等字样,被挤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墙角,始终处于学校体育教育的边缘地带。历史悠久的中华武术出现如今的尴尬局面不得不令人反思。2004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提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1];2015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将足球、体操、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项目;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2]。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16年8月举办了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成果展示交流大赛,来检验武术进校园的试点成果。从中宣部、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及国家体育总局的系列举措中可以看到,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在学校中培养和传播武术文化无疑会起到厚积武术根基、助推武术发展的作用。

1 人学理论的内涵

“人学”作为新学科,最早出现在1988年6月6日《人民日报》上吉林大学高清海、孟宪忠发表《从对人的研究到人学》一文,主张建立相对独立的人学[3]。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虽然其定义还没有在学术界达成一致共识,但诸多专家学者均对人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从2003年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原则,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以来,极大提高了人们对“人”这个概念的重视和认识[4]。在人学研究的过程中,衣俊卿认为对于人的存在的总体性的自我反思,即人学[5]。韩庆祥认为人学首先是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问[6]。王建认为所谓人学,简言之,就是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它是一种建立在人的历史性实践基础之上,着眼于现实生活世界去审视人的存在境遇和发展样态,以培育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最终哲学旨归,并从整体上探究人性问题,揭示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问[7]。从上述中可以归纳出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指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从整体上探讨其生存与发展规律的科学。从人学的内涵可以看出,人学根本体现了对于人本身的关注和理解,强调以“人”的方式审视人、把握人,人是整体性存在,要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这也正符合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宗旨。人学关注的是人本身,武术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好坏需要“人”来验证评价,因此,从人学理论的角度去研究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既是对武术教学的一种本质诠释,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这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宗旨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审视

2.1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以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便被列入到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当中,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彰显了国家对武术的重视。但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始终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体育教育受原苏联体育理论的影响,强调体育教育的阶级性和“工具论”。“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保卫祖国”成为当时学校体育的响亮口号[8]。而学校武术教学也在当时环境的影响下,服务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需要。例如,1961年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8]。在1961年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武术教学内容设定为基本功、初级拳、青年拳等,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为保卫祖国做好准备。于是乎,当时的学校武术教学遵从了技术教学的观念,教学以技术内容的掌握为目标,将武术教学作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教育手段之一,“强种卫国”教育思想较为强烈。所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术教学带有明显的以武术技术教学为核心的特点,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可厚非,也符合“三基”教学的要求。可以说,当时我们只能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在学校体育领域一度出现了完全照搬苏联学校体育教育思想[9]的局面。但如今看来,那时过度强调武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而对学习武术的“人”的需要,即学生的需要就考虑的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和发展,这虽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却为如今的武术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以自卫防身为目的的功能认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武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伴随着科技、生产、影视传播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武打类功夫剧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刺激。人们逐渐将银幕中的武术表现带入到现实生活中,误认为武术就应该是“飞檐走壁”“降龙十八掌”“金钟罩铁布衫”这类武功的集中体现。所以,那时的人们被小说、电影中的“玄幻武功”所吸引而喜欢上了武术,而这种对影视武术的“不真实”的认识却让许多学生对现实的学校武术教学丧失了兴趣。由此导致了“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纠结现象。为了全面摸清以往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切实、准确地了解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状况,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于2005年对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进行大面积的走访调查。课题组共调查走访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52所普通中小学,调查涉及体育教师314人、学生11 727人,是我国建国以来组织的一次范围较大、影响较深的学校武术调查活动。调查显示:86.9%的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是通过电影电视而不是通过武术课教学,仅有5.1%的体育教师完全了解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有关武术的相应规定[10]。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20多年时间里,学校武术课的教师仍然以一些没有进行过武术专门教育的一般体育教师为主,甚至还有其他文化课教师参与武术课教学。由于学校武术课教师没有深刻认识武术、全盘掌控武术课教学的精髓,所以在现实中出现了虽然教师认同“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观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体现出来[10]的现象。正是由于学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武术的认识都存在不同角度和层面的偏差,从而使得学生在上武术课时积极性、主动性较弱,而教师在上武术课时则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武术教学的宗旨难以得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2.3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以技击为武的本质解读

从1956年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出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后,武术就开始在学校体育中生根发芽。尽管在随后的1961年、1978年、1987年、1990年、2000年等多个版本修订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武术教学内容有所变化,但始终都没有离开以套路为主的教学形式。因此,时至今日,许多专家学者对“唯套路化”的学校武术予以抨击。蔡仲林提出,在改革开放以后,武术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11]。翟少红认为,经过近50年发展形成的以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武术教材模式,已经偏离了武术的本质特性,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12]。另外,还有学者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范围是基本功、现成的初级套路等逐层递进的武术训练模式,尽管近些年来武术操、武术段位制等内容已逐步进入到了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当中,但始终没能解决学校武术与竞技武术相混淆的根本问题,因而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因此,学校武术的本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学校武术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在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最前线,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套路、格斗、功法三种运动形式为一体的武术运动体系,将武术与跆拳道、拳击等交手对抗运动混为一谈。据课题组调查结果得知,有42.6%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属于武术,25.4%的学生认为拳击属于武术,有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搏击、西洋剑、合气道、空手道、相扑等内容属于武术[10]。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学生并不了解武术的本质及构成,而是认为大多数技击对抗类项目属于武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在武术本质方面传授、讲解的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没有对学校武术教学进行系统地规划,将不同武术运动的内容、文化特色和功能价值等科学合理地贯彻到不同阶段的武术教学中去,而是将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学校武术教学都固定成了竞技武术训练程序;另一方面我们对武术教学设计缺乏宏观规划,使得学校武术教学既无法体现武术教学的本质属性,也不符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的整体生成规律,从而破坏了武术教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就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阶段发展、全面发展方面出现了空缺。在这种情况下,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缺乏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实施内容,如何教学成为了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发展历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观念、功能、本质由于时代的不同,对学校武术教学的侧重点与认识各有不同,这既有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原因也有人们思维认识发展的原因,从以技术教学为主到功能的挖掘再到本质的认识既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武术教学重视的逐步提高,也体现了武术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人学的角度审视学校武术教学,不仅可以开辟认识武术教学的新视角,更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武术教学科学发展观。

3 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路径构建

由于“人学”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发展、主体地位确立以及整体生成目标等三个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逐一阐述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路径构建问题。

3.1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路径构建的原因

3.1.1 个体发展需要: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因驱使

需要是有机体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感受到的某种需求,这种需求是人产生动机、实现目标的动力源泉。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的需要、理解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需要,通过学生的需要来调节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置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现在的学校武术教学对“人”这个“本”重视程度不足,把学校当成竞技武术的训练场,将学校武术教学窄化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这样的学校武术教学既没有考虑到学校武术教学中“人”的需求,也没有发挥武术教学的功能。学校武术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达成“人”的身体需要、心理需要、社会情感等需要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是决定性的,它是制定武术课程内容的依据。课题组调查发现,有的学生认为,武术应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套路、应是较容易掌握的、轻松的、美观的、不枯燥的。而校长一致赞同,希望增加一些易学、易掌握、学生喜欢的武术内容[10]。从学生和校长的态度来看,学生并不排斥武术,校长也对武术持肯定态度,只是由于目前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学的要求,动作复杂难学、枯燥不喜欢等都是学生和校长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集中反馈。如果说武术运动并不能吸引广大学生,或者说武术运动本身无法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那么,国家将武术纳入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中将是资源浪费。另据课题组调查发现,有65.9%的学生在校外学习武术,而家长对此的反映是学校的武术课没有社会上教得好、影响大[10]。这样的调查结果是非常值得我们武术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武术运动对学生来说确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只是鉴于学校武术教得不好,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才在校外学习武术,才对校内武术课不感兴趣。

因此,我们要正视一个问题,我国的学校武术教学是否考虑到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身心特点,是否满足了“学生”在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处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不应仅是学习套路套数的增加,也不应不分年龄结构特征一味地推崇武术的技击本质。而是除技击之外,学校武术教学还应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武德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只有真正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从“人”出发,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才是学校武术教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3.1.2 主体地位确立需要:学校武术教学的使命感召 学校武术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只有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在课堂中享受收获的喜悦,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学校武术教学多将学生作为技术动作的被动接受者,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接受知识,学生似乎并不需要思考,只是沿着师徒传承式的技术传授方式进行模仿。这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人”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1世纪以来,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越来越强调“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扮演着权威者和统治者的角色,整体操纵着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考核标准的整个教学过程。这其中有的武术课是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但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时尚存困难,毕业后对武术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据课题组调查发现,鉴于武术难教、难学,纵然学生喜欢武术,但只有43.8%的体育教师对武术教学感兴趣[10]。学校武术课堂不只是一个知识的课堂,更是一个情感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氛围,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想象,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主动参与。但学校武术课教师本身在知识上匮乏、情感上抵触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确立学生在武术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对学校师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时代发展对学校武术教学重视“人学”的使命感召。

3.1.3 整体生成目标需要:学校武术教学的责任担当 人的一生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累积与获得的过程。这也就是说“人”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更是一个动词。人并非是“本质既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生成性存在”[7]。在整体生成过程中,既要重视“人”的整体性,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人”的生成性,即根据个体实际进行阶段式教育,循序渐进地达成整体教育目标。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由于在宏观上整体设计不足、对教学本质认识不清等现状的存在,使得学校武术教学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人的自然生命的塑造上,即更多重视的是“体”系列的培养,而轻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意味着自然生命的发展,也包括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发展。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全面发展要符合人的生成的规律,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摆脱以往“条框”式教育,将学校武术教学转化为不断提高学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质量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完成人的整体生成目标。因此,作为学校体育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的武术,既然伴随着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那么在学生的整体生成目标达成过程中理应担当其应有的责任。

3.2 我国学校武术教学路径的构建

3.2.1 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推进学校武术教学人本价值回归 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是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关怀的体现,也是对学生个体需要的尊重。正如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是学校体育确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它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作为学校体育主体的客观需要[8]一样,学校武术教学也应如此,要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其一,解放思想。在思想上,学校武术教学要摆脱以往竞技武术训练的禁锢,摒弃或跳过枯燥复杂的基本功内容,由以往的单纯机械式的竞技技术传授回归到体现学校武术教学价值、唤醒学生学习兴趣的轨道上来。其二,建立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武术教学绝不仅仅表现为学校范围内的武术。例如同样的一套拳在学校里教授它就是学校武术,在运动队教授它就是竞技武术,在社会上教授它就是大众武术,这种概念是不对的。因此,学校武术要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校武术的本质明显区别于竞技武术、大众武术等其他武术形式,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校武术教学满足身体、心理、社会情感的需要。其三,设立适应武术动作。在教学实践中,变“我要给”为“我能给”,不断吸取学生、家长以及校长等多方的综合意见,遵循易学、实用、简练的原则,精选出具有技击代表性的武术动作并创编成简易套路[13]。如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小学生精力旺盛、注意力持续时间短、骨骼尚未形成等特征,充分挖掘武术的趣味性,在培养小学生武术兴趣的同时,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只有从“人”的角度去解决教学思想、内容、实践操作等一系列问题,才能使学校武术教学始终充满人学关怀,成为为“学生”服务,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一种途径。

3.2.2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学校武术教学人性自由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学校武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学过程实施的前提。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同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课程为中心、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地发展,并能够把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削弱或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强调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素材引发学生自主地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从源头上解决“现有武术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难以担当传承武术文化重任[10]”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谁来教”的问题才能将武术课堂回归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上来,才能使教师灵活驾驭课堂,学生在学中思考,在学中创造,在学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从而达到不仅喜欢武术,更喜欢武术课这一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成为继续进行武术学习的“人”,而不仅是在课堂中只知模仿的“复制工具”,从而达到武术教学培育和发展人的最终目的。

3.2.3 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实现学校武术教学人学转向 学校武术教学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是完整的、整体性的,而不是割裂的、残破的。对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整体的教育,既要关注人的自然生命,还要实现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教育,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武术教学不仅是一个“体”系列的教育,更是一个“文”系列和“德”系列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和武德教育,即通过武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自然生命,通过武术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通过武术武德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命,从而塑造一个整体性生命存在。另外,在整体规划学校武术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技术教育、文化教育和武德教育的关系,在“人”的整体发展规律基础上,保证武术教学的连续性和衔接性。这样才能改变以往学校武术教学囿于技术训练的怪圈,忽视对学生进行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塑造的弊端,从而加强学校武术教学与“人”的联系,实现学校武术教学的人学转向。

4 结语

当前,武术已成为教育部在学校体育中重点开展的项目之一,不仅要传承中华传统武术精粹,而且要发挥武术独有的价值,增强青少年筋骨,养成青少年武德[14]。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人”的认识的淡漠和远离,使得学校武术教学成为了背离“学生”本身,游离于教育体制内的“鸡肋”。因此,要打破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的尴尬境地,就要重新审视我国学校武术教学,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正确了解和把握了“学生”,才能为学校武术教学中的“学生”量体裁衣,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学校武术教学,使学校武术教学真正成为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只有这样学校武术教学才能发挥出武术应有的价值与魅力。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4]7号.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2004-03-30.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6]2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2016-05-06.

[3]高放.独立研究人学的最新成果—薛德震著《人的哲学论纲》序言[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4.

[4]陈志尚.人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6):64-70.

[5]衣俊卿.人的成熟与人学的自觉[J].江海学刊,1997(2):77-78.

[6]韩庆祥.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人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5.

[7]王建.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11):17-27.

[8]邹循豪.人学视域下的体育课程理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9]程文广.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哲学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5):77-83.

[10]《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11]蔡仲林.学校无数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12]翟少红.试论构建“淡化套路,提倡技击”的武术教材体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8-59.

[13]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92-94.

[14]姚丹,李本一.社会变迁理论下辽宁武术嬗变历程、根源及当前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6):140-144.

Scan and Rout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 in China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ies

LIBenyi,YAO Dan
(School of Wushu and Dance,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Shenyang 110102,Liaoning,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of schoolWushu teaching,the problems have inevitably emerged.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this paper takes“people”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to scan the schoolWushu teaching and search for themain reasons getting into a bottleneck,which are ignored the need,status and wholeness of“people”.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meeting the personal need in order to call for the return of schoolWushu teaching value,respecting the subject status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human liberation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concerning for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get the humanity turning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Through these suggestions schoolWushu teaching can show its true value and glamour.

humanities;school;Wushu teaching;personal need;subject status;whole development

G852

A

1004-0560(2017)05-0128-05

2017-07-15

2017-08-14

2017年度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课题(WSH2017C010);2014年沈阳体育学院重点资助学科研究方向建设项目(XKFX1502);2017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L17CTY004)。

李本一(1982—),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

姚丹(1985—),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E-mail:19495483@qq.com。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人学武术体育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北人学没
我们的“体育梦”
北人学没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