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①

2017-11-27 12:43刘博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质青少年

刘博

(1.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2.东昌府区河东小学 山东聊城 252000)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①

刘博1,2

(1.聊城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2.东昌府区河东小学 山东聊城 252000)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弱则国弱。自1985年以来,相关部门多次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质连续二十多年持续下降。该文从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析了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青少年 体质 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加速。然而国民体质却不断创造新低,尤其是被誉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体质每况愈下。近几年,新闻报道中学生猝死事件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远严重,一条条生命倒在了运动场上,让我们不禁在想,这是怎么了?主管部门担心,家长害怕,学生战战兢兢,我们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成了与死神赛跑。更让人伤心的是,天津一所高校在进行体质测试前要求学生签订学生免责协议书;某学校因为学生在长跑后猝死停止长跑项目;体育教师担心课上出现运动损伤现象,放弃开展单杠、双杠等“危险”项目,在课上对学生“放羊”。然而这些所谓的“方法和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猝死事件吗?能遏制住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吗?

研究调查显示,从1985年起,我国共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体质监测数据表明,尽管青少年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却持续下降;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 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1]。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体质弱则国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连续下降的青少年体质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很难想象羸弱的青少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所以不能再无动于衷了。解决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刻不容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东昌府区10所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该文通过聊城大学图书馆、学科内资料、各类期刊数据库等进行大量的查阅,以青少年体质、体质测试、青少年体质下降和体质健康为关键词,收集包括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等论文,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为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为了全面真实地了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对随机抽取的10所学校的校分管领导、体育组组长和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询问并总结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和相关改进对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及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认识。

1.2.3 问卷调查法

为了分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分别向随机抽取的10所学校的分管领导、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及学生发放问卷,共计560份,回收问卷545份,问卷回收率97%,并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2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2.1.1 社会舆论导向有误

生活中我们时常听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言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及公众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这一现象得到了缓解,但仍有很多人持有此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

2.1.2 应试教育大环境依然存在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由此,掀起素质教育实践的区域性高潮。虽然,现在全国中小学已经普及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每个学生想要进入大学的必经之路就是高考,是学生之间分数的较量和比拼。素质再好,成绩不行也很难进入高校。

2.1.3 相关部门对学生体质重视程度不够

自1985年来,全国组织过多次青少年体质测试,结果显示20多年来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难道主管部门就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吗?虽然,这几十年中,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提出过各种言论和解决方案,但都没有遏制住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视不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自身也存在很多问题。

2.1.4 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少

根据1997年第4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在我国已经拥有的61.57万个场馆中,新建场馆达54万个,且大部分存在东部沿海及发达城市。相关调查显示,运动场馆少,而且多处于偏远地区是制约人们锻炼的重要原因。再加上,部分球馆收费过高,工薪阶层长期锻炼消费不起,这也使得人们锻炼时间减少。

2.2 家庭因素

2.2.1 独生子女是“全家之宝”

自计划生育以来,更多的家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孩子。这也造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全家六口围着孩子转,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出点儿闪失。家长们担心孩子在活动或体育运动中受伤,限制其做危险动作及剧烈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被限制得越来越少。

2.2.2 新型家庭环境不利于青少年运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住进了楼房。在现在的居住环境中,上下楼坐电梯,邻里都关起门来互不来往,现实的制约了青少年户外活动的机会。

2.2.3 家长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家长们为了面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类辅导班。一周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是比较辛苦的,可是到了周末,学生日程被排满,整日奔波于各大培训班,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更别说体育锻炼了。

2.3 学校因素

2.3.1 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

升学率,被视为评判一个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学校招生的硬性指标。这也使得学校领导重视文化课教学,请示音、体、美教学,并在学校划分主副科、重主科、轻副科。为了追求升学率,副科要主动给主科让路,因此,体育课被霸占成立家常便饭,学生的体育运动权利被无情的剥夺了。

2.3.2 学校担心体育运动出事

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出现安全事故不仅校领导难辞其咎,班主任甚至任课老师都会被牵连,再加上社会媒体报道的家校纠纷事件,使得学校上下都不敢触碰安全红线。有些学校甚至将易发生危险的单双杠移除,并取消了很多危险项目。体育教师担心课上出事,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学生的锻炼强度和运动负荷不达标准,自然身体素质难以提高。

2.3.3 学校贯彻上级要求不实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85.6%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存在应付现象。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时间被其他兴趣活动、学习、打扫卫生等无情占用,学校张贴的标语上“每天锻炼一小时”在时间上难以保障,成为一种摆设,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指标。

2.4 个人因素

2.4.1 没有树立正确的运动观

运动观主要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3个方面。体育认识是指青少年对体育的理性和知识性的追求;体育情感是指一个人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体育意志是指青少年自觉设定参与体育的目的,并克服体育运动中的困难,以实现锻炼目的的心理形态,是体育意志的能动方面[2]。青少年掌握的体育知识有限,对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不够深入,加之惰性、意志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运动观。

2.4.2 学业负担重,运动时间不足

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贯穿在我国青少年教育中的,而在应试教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智力的发展被过分地重视,而忽视了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培养。虽说我国的新式教育从民国开始就已起步,但僵化守旧、惟分是举之弊积淀甚深,应试教育可谓根深蒂固。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学校增加学生的课程、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能在教室里紧张地学习。再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对孩子知识学习投资力度很大,从孩子小学开始就已经安排周末补习班,而对孩子身体素质方面的投资意识就淡漠了很多,只有少数“贪玩”的学生课下到操场打球、踢球。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被大大压缩,导致学生朝气不足,而这期间正是青少年参加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最好的时间段[2]。

2.4.3 青少年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青少年的娱乐休闲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各种电子娱乐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网络游戏、手机聊天等花样百出,这大量占据了青少年的课余时间。这种娱乐休闲方式长期替代了传统的锻炼,将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长此以往,青少年会渐渐失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转而热衷于上网、玩手机或电脑。这样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等因素,家庭是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校是连接家长和社会的“桥梁”,而社会则是家庭和学校的延伸。想要改善这一现象需要联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主导,学校组织,家庭辅助的教育合力,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

[1]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12-23.

[2]王旸.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原因及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2012(9):38-39.

[3]马焱,丁斌,李霞,等.“健康中国”战略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启示[J].体育前沿,2015(29):11-12.

[4]武善锋,曹艳杰.基于“健康中国”导向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6(7):569-572.

[5]赖小玉,刘金海,刘尚礼,等.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5):125-128.

[6]杜发强,樊晶晶.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 学,2014(3):60-67.

G806

A

2095-2813(2017)08(a)-001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0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卓越教师岗位模型构建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耦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YJA890031)。

邓贤树(1993—),男,汉,安徽六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质青少年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体育运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