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

2017-11-27 16:01李响
商情 2017年34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城镇化

李响

[摘要]城镇化是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和从事农业的人口在空间上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伴随着这种转移,经济资源逐步向城镇集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逐步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既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又是振兴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根本出路。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及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力图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对策建议

一、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中国的城镇化概念是来自于“城市化”,但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城市化只包含城市,而不包含城镇的含义。我国的现状是有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因而应重点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由此,有学者把“城市化”翻译成“城镇化”,可以说“城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镇化的理解和研究侧重点不同,迄今为止,城镇化仍然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理论,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目前,关于城镇化的定义有20多种解释,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进程。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进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二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发展的过程:三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四是包括现代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的过程。以上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社会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而符合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内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也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目标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其发展必须具备自身独特的发展目标,不能照搬东、中部乃至西方国家城镇发展的模式。

(一)结构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应以城镇为点,集镇为面,市镇为网,形成点、面、网集合发展的城镇网络。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结构不完善,一个城镇的辐射面积通常较大。因而,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以某几个大型城镇为核心。在其周围形成一批有一定市场规模的集镇,组成集镇面。进而在集镇周围形成数个倍于集镇的集市,形成集市网。

(二)功能目标

设立功能目标时,应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现有的优势条件即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功能不同,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处在城镇体系中的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应是各不相同的,这样各个城镇之间才能互为市场。

(三)规模目标

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市场发育不完善,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导致西部民族地区不具备发展大型城市的客观条件,因而其城镇规模不应过大。一般城镇常住人口在10万以内、集镇常住人口在2万以内、集市常住人口在5千以内为宜。

三、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小城镇职能结构单一

西部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经济所占成分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其城镇的形成多是为了行使行政管理中心的职能,职能结构较为单一。许多小城镇只是行政管理中心,起不到为周边农村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等的作用,同时小城镇与周边农村之间的劳动、技术、信息、资金等的交流也不活跃。小城镇的辐射作用较弱,不能很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缓慢。

2.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大力开展,以及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实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发育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城市平均人口规模小:二是城镇体系发育欠完善,主要表现在城镇体系中,大中城市较少,城市规模较小,鎮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三是城镇体系发育受各种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制约,布局较为复杂。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沙漠等条件的限制,多在绿洲处形成城镇。

3.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服务半径大

西部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再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城市。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全区面积120.22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但全区只有4个地级市,3个地区,3个市辖区和72个县。而浙江省面积仅为10.414万平方公里,省内却有11个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6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和34个县。这两个省份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西部民族民族地区城市数量少的特点。至于城镇规模小、服务半径大的特点,以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为例说明,拉萨是西藏最大的城市,但其规模与浙江省省会杭州相比,无论是在人口、基础设施、服务还是在市场等方面,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陈真集聚功能弱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的限制,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层次低、配套差、功能不齐全等问题。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城镇人口规模小,人民收入水平较低,市场发育不健全,交通通讯设备差,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城镇的集聚功能弱,辐射作用不强。endprint

(二)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城镇发展面临以下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导致大量人才外流,使西部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人才(2)城镇规模小,难以起到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3)城镇数量少,密度稀疏,难以覆盖到整个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很多小城镇至今未能收到大中型城市的辐射:(4)城镇体系发育还不够完善,缺乏大中型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城镇职能单一,互相之间交流较少;(5)城镇化推进中的策略性问题导致西部民族地区人地矛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四、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扩大城镇规模,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发展有不同的阶段,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不断扩大城镇规模,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基础设施是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首先,要促进县市一体化建设,这样市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加强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促进城镇网络的形成,加快現代城镇体系的建设。其次,加强次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建设。各县应着眼于扩大城镇规模,增强聚集能力,提升辐射带动作用,由县城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次中心城镇和县城的发展是现代城镇体系中的重点,以大城市为节点,以各县城之间的经济联系为网络的现代城镇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再次要优化重要集镇的建设,集镇是沟通城镇与农村经济的重要纽带,优化集镇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县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使县城的经济发展更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此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发展通常需要有一定素质技能的劳动者,因此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要尽快提高西部少数民族农民的技能素质。西部民族地区应在坚持传统办学的基础上推广多元办学理念,例如可以开办一些技能培训学校,培养出专门的技术工作者: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不单单要注重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进行不同的培训,从而让各个层次的人民都能掌握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进而提高他们适应真诚化发展的能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

(三)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地质地貌特殊性的影响,交通通讯一直不发达,为了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一定要尽快建设立体化、网络化、现代化的交通体系:要大力推进城镇供水排水、供气供暖、污水垃圾处理以及城镇防洪抗汛和抗震抗旱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建设:还应优化城镇的管理,使政府的管理工作做到便民利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