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好人”报道看媒体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创新

2017-11-28 21:57戚庆燕
新闻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核心价值观创新策略

戚庆燕

【摘 要】本文从线索来源、报道手法、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四个方面,深入分析新闻媒体对安徽好人好事的报道,探索从“好人好报”到“好人效应”、从“安徽好人”到“好人安徽”的发展路径,解析新闻媒体报道好人好事的创新法则,为更多的新闻媒体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安徽好人;新闻媒体;核心价值观;创新策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炼,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新闻媒体是社会信息的传播渠道,是公众诉求的表达平台,是和谐社会的引领者和守望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责无旁贷。

“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开展9年来,安徽省上榜好人总数达1070人,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该活动已经成为传播好人事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1]安徽好人不断涌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新闻媒体创新报道“安徽好人”,将其打造为群体效应,转化成社会效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分析新闻媒体对安徽好人好事的报道策略,探索从“好人好报”到“好人效应”、从“安徽好人”到“好人安徽”的发展路径,可以为新闻媒体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思路。

线索来源——多层多样多渠道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彰显者、积极践行者、高效宣传者,好人在道德培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安徽不断寻找、挖掘百姓身边的“最美人物”,大力表彰百姓身边的“平民英雄”,高密度、大篇幅宣传基层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向上向善,涌现出一批批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崇义友善、孝老爱亲的“安徽好人”。

“安徽好人”不断涌现的现象背后,存在着可以探寻的规律,那就是离不开安徽上下联动、层级推选,多渠道、多样化寻找、挖掘好人的努力。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海选”。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文明办等多个部门联手,广撒“好人帖”,面向全社会寻找好人。“我省自1994年开始坚持月评安徽好人,2009年16市、105县(市、区)评选市级好人、縣级好人,2014年又增添乡镇好人、村居好人两级评选”[2],五级联动,把“触角”伸向广阔的基层一线。其次是自下而上的推选,各县市区的乡镇、街道、各单位发现自己辖区、单位的好人,报送至文明办;市民主动推荐身边的好人,真正打开了挖掘好人的大通道,一批又一批的好人被挖掘出来,这些好人事迹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人,带动了更多好人涌现。

在上下联动、层级推选的过程中,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主动介入,积极配合,大量刊发报道评选活动消息,成为好人评选的“推手”。媒体在发布“好人征集令”的同时,时刻保持与各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等相关部门的紧密联系,从中获取大量的新闻线索,掌握“好人”故事。在好人报道过程中,各媒体派出精干记者进行采访、深度挖掘,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好人事迹,切实做到每一个好人、每一次善举,都能让全社会看到、听到,产生无限光芒。

在寻找“安徽好人”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不仅担当“宣传员”、“引路者”,还充当“探路人”,更多的时候主动出击,联合一些单位开展寻找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寻找好人、挖掘好事。例如,《安徽日报》曾牵手安徽省邮政公司,开展寻找“安徽好人”活动,开通“好人热线”,向读者征集身边的好人好事。

在寻找好人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在发挥好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既有力量的同时,积极借助“两微一端”,借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把寻找好人活动引向深入。在安徽,路遇好人,群众可以随手@主流媒体官方微博,或者通过微信“爆料”,甚至在媒体客户端留言,种种渠道都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传播,第一时间产生正能量。

报道手法——“陌生化”与熟悉度统一

“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发表的《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陌生化概念,他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3]目前,“陌生化”在绘画、戏剧、文学创作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闻报道同样可以借鉴这一手法。

“《心理学纲要》指出,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眼前的东西习以为常,故而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兴趣,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4],这与新闻的“新鲜”特质存在着内在的统一。那么“陌生化”就是要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从而增加新鲜感,吸引受众注意。安徽好人报道之所以能常写常新,正是因为新闻媒体运用了“陌生化”这个化平常为新奇的利器,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好人好事,打破典型人物报道的“高大全”、“伟光正”的旧模式,走出同质化竞争困境。

“陌生化”报道手法绝非对事实的拔高、变形,使之异化,而是更忠于事实,让群众感受到好人“好”的同时,又愿意相信好人的“真”。比如《人民日报》在报道淮南好人李元芳时,就是运用“陌生化”手法,挖掘出她身上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内心不与人言的思想:3岁时不幸身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肌肉严重萎缩,但她不服输,刻苦学习考取了大学;1998年大学毕业,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选择了回到家乡,在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当老师;由于长时间拄着拐杖站立教学造成脊柱侧弯严重变形,她本来可以坐着教学,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就单腿或双腿跪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三尺讲台,一跪八年。“如果坐着,学生就看不到我了。”在这篇报道中,报道对象的言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人物形象生动、立体地凸现在读者面前,使报道真实、可信,让读者入眼、入心,完全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

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典型人物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此外,传播学的“选择性接触理论”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媒时,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由此可见,受众在接触前选择的标准是“与自己的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就是对自己来说有熟悉度的内容。“一般而言,凡是引起注意的刺激物,对个体而言都必须具有相当的熟悉度,否则无法编码记忆”。[5]在上述这篇新闻报道中,李元芳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身上具有典型的共性——关爱学生、富有耐心、情绪乐观、意志力强、辛勤耕耘、乐于奉献的教师形象。这个好人之所以让人感到熟悉,是因为她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代表了优秀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共同特征,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这些好人时,通过“陌生化”手法与熟悉度的统一,提炼出深刻的思想性,让群众重新认识身边的好人,感受到榜样崇高的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核心价值观创新策略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