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7-11-28 13:28廖春燕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范读语文课感情

廖春燕

【摘 要】历史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使我们终于认识到:朗读,必须打出这面旗帜!今天的世界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互相汲取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更需要日益规范,更加富有中国特色的朗读。

【关键词】朗读;方法

于漪老师曾指出:“语言文字本身装载着文化。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根,语言是文化的根,所以,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根之根。”根深才能叶茂,语文课必须让学生有充分对话文本进行“读”的时间和自由。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体验又有理解,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学习内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的自觉过程!朗读,应成为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

朗读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但不能认为会识字念文,就等于掌握了朗读的本领。朗读的过程,体现了把握文字语言、驾驭有声语言的深厚功力。我们以语文的方式,先从“朗读”的字面意思谈起。用拆词法,从字面上看: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读,即念出声来。“朗读”,字典上释义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是一种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从文本学来看,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语言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的结合体。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内容,因为书面语言的局限性,无法外显。那么,靠什么表达出来?答案是,朗读。朗读因“声音的清晰”,赋予了冷静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动态的灵气;因“念出声音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

古人在学习上把读做得极其认真,勤勉。唐朝李商隐《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义者。”元贡奎《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清·田兰芳《袁太学(袁可立孙)传》:“(袁赋谌)或宴会晚归,犹就座索茗,连啜朗读,尽一卷然后寝。”袁鹰《悲欢·民心》:“有的高声朗读,有的低声吟诵。”

新课标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我们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是读得不流利,爱唱读,毫无感情,矫揉造作等诸多问题。

要克服这些缺点,我个人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

(1)朗读形式要多样化。阅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应做到形式多样化,齐读、自由读、默读、范读、浏览、引读、分角色朗读等等,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

(2)朗读要有层次的提高。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读流利,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如《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最后一头战象》第十四自然段,嘎羧重归战场激动的场面。品读课文,创设情境,读出感情。如《给予树》中的这段话“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此时你是金吉娅的哥哥,你会怎样做?此时你是金吉娅的姐姐,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多次读这段话,体会金吉娅高尚的品质。教师的每一次朗读指导都应该有其目的性,长期潜移默化式的熏陶,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3)阅读要面向全体。一堂看不到阅读能力提高的语文课,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指名读时,某个学生读得好,我会毫不吝惜自己的激励性语言,同时让其他学生跟着读。如果有的学生读得不好,我会及时纠正,示范读,让指名同学和全班同学都再读一遍,这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所进步。齐读就让全班同学的朗读得到了训练。

(4)注重朗读的技巧,做到停顿、轻重、缓急、刚柔的变化。《富饶的西沙群岛》用热情,欢快的感情去读,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匆匆》这篇课文,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感叹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一种追悔、惋惜、内疚、自责的思想感情,因此,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文章时,在声音、语速、节奏等方面要注意,要让学生的朗读感情符合课文的感情基调,尽量不要用那种高亢、响亮的语调来读这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语速缓慢,显得深沉,悲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5)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近距离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是可以传递的,记得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我的范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当我读到:“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我发现许多孩子眼里噙着泪花,不时发出声声叹息,从孩子门的表情中,我能真切感受到孩子们内心的层层波澜,以及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成功的范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在潜移默化的训练中感受到朗读的技巧,享受朗读的乐趣。

(6)在读中体验情境。比如董琼老师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老师范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老师饱含感情的朗读中,我想每个同学定能想象出:骏马在一碧万顷的草原上纵横驰骋的画面。想象本就是儿童的天性。如果老师再对草原哪里美,作过多的讲解,似乎都有点画蛇添足。《小桥流水人家》《桂花雨》《山中访友》《山雨》等文章,都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这些文章文字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教学中或引读,或范读,或配乐读,带领学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文章的画面美。

(7)教师要激情引导,语言渲染。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创造出诗一般的情景。学习《少年闰土》,学生读“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他们对看瓜刺猹感到新奇,脸上洋溢着笑容,声音响亮。我輕轻地说:“同学们,你们听,猹来了,小心一点,不要惊跑了猹。”此时,他们就会轻轻地读,感受闰土刺猹时的小心翼翼。

(8)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读出自己的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一句话——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有的学生读时语速较快,因为父亲挖掘时内心焦急,希望早点见到儿子。有的学生读时语速缓慢,因为父亲挖掘了36小时,太漫长了。

当然,阅读得根据不同年段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有利于记忆材料;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有利于培养语感……总之,阅读教学应该让读书声声声入耳,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课堂在读中变得美丽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2010.

[2]林晓云.好的语文课必定是回归语文本体的课[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8(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读语文课感情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