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庄悼亡词《风入松》四首研究

2017-11-29 07:20赵叶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词话词作鹧鸪天

⊙赵叶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刘克庄悼亡词《风入松》四首研究

⊙赵叶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

刘克庄作为辛派词人,首先被关注到的是其词作中的爱国情怀,但他的词在豪放词风的背后亦有疏朗婉转的一面。《风入松》四首即是此类风格的代表词作,有不同于其他悼亡词的表达亮点,以“梅花诗案”为契机进行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暗含了后村自身的人生思想经历,可以说《风入松》四首是贺铸、苏轼悼亡词双璧之后值得研究的词作。

刘克庄 悼亡词 情感内蕴 表达风格

词作发展至南宋时期,在苏轼“以诗为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辛弃疾“以文为词”等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演进成一种独立文体,各种题材、体裁、表达方式、表现风格等也逐渐丰富化。悼亡词成为宋词分支中的一小股力量,作为辛派词人后期中坚力量的代表者——刘克庄,也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风入松》四首作为悼亡词填补了后村词作雄健豪迈风格的不足。

刘克庄(1187—1269),南宋末词人,字潜夫,号后村。后村一生处在党争的夹缝中,但他有着极高的文化学术修养,他“继承和发展了辛词的豪放词风,进一步发挥了‘以诗为词’乃至‘以文为词’的特色(同时也发展了他的比较散漫的缺点),形成了自己‘纵横排宕’、挥洒自如的总体风格”。后村的创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六十二岁为界分为两个阶段,但无论是诗选还是词选,所选作品几乎全部来自于他前期的《后村居士集》,所以学界“有半个刘克庄”的说法。

一、写作的情感缘由

二、冷色调的景与暖色调的情

悼亡词发展至宋,苏轼的《江城子》以及贺铸的《鹧鸪天》堪称悼亡词双璧,但刘克庄的《风入松》四首有其胜于两者之处,即那种“今回老似前回”和“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的沧桑感。

刘克庄面对亡妻之墓,往昔种种场景一一浮现眼前,他在仕途不顺、妻子离世的情况下,所描写的景物皆是为情而作,景物虚化为情,实中又含虚。“布被冷如霜”“旧日风烟草树”“芙蓉院落深深闭”“华表”等都烘托冷落而又凄凉的氛围,凸显出词人无助孤独的心境。《风入松》其二中“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通过“灯前影”这一小小的细节刻画,展现了他与亡妻温馨的生活日常。他不需要将感情写得声势浩大,这种蕴含在点滴生活中的情感反而最易打动人心。“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则是通过别人之口来使词人明白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这样的醍醐灌顶让读者仿佛看到满头华发的老者在回答主人的问题,这样的画面更显沧桑。

词人正是借这种冷色调的景物例如“霜”“缶”“灯前影”等来表达心酸却又暖心的情愫。王国维曾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景反观词人心境是常用写法。词人所要表达的心酸情绪可以通过“多情惟是灯前影”体味出,因妻子逝去而愈显沧桑却通过“逆旅主人”的口吻提问,这过分的哀伤仿佛刻入词人骨血,而他自身却毫无知觉。这一首词可谓似直而又迂,有贺铸《鹧鸪天》的色彩。

词人借景刻画一个愁苦的主人公形象,常在写完景后表达“同回”“同去同来”的情感态度,在描写亡者生前活动的同时,将生者与亡者相结合。“同归”正好能够反映出夫妻二人的情感至深,让“多情惟是灯前影”的爱妻形象活起来。“同归”“同去同来”都表现出生同衾死同穴的执着,和《诗经》中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是一种意思。

除用景物来烘托情感,后村词中也大量用典,这和“苦少典重”的贺铸有相似之处。胡震亨说:“用事不可着迹,只使影子可也,虽死事亦当活语。”后村《风入松》中有较多这样的用典情况,使典故在词中意象化加强,提升了词的境界。在《风入松》中有九处运用典故,这些典故有人琴俱亡、潘郎、荀令香、鼓缶、求凰曲、返魂香、九回肠、鸡絮和黄粱残梦,关于典故的来源就不再赘述。可以看出在这四首词作中,词人从思念写到祈求自己能够乘鹤仙去和妻子相聚,词人对妻子的思念是与日俱增的。借用典故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词人的情感,尤其这种类似“鼓缶”的婉转表达更为恰当,正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这么评价后村的用典:“这种词,虽不免掉书袋,但他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故还得站得住,还不失为好词,这是辛派的特别长处。”

三、疏朗的艺术风格

刘克庄妻子逝世时他正当壮年,气势盛壮,虽然仕途坎坷却并不服输,在《风入松》四首中感情宣泄较之贺铸《鹧鸪天》奔放许多,情感更浓。他通过简单的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周围所遇见景物或与别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沧桑和对妻子的思念,其表达情绪直白简单,这种不加掩饰的方式与悲凉的情绪融为一体,将悲和爱描述得极为动人。《风入松》四首也往往加上了刘克庄的人生失意与自伤情绪,词人放大阴阳相隔这一痛处,简单疏朗的写法更能体现词人的感伤情怀。

贺铸的《鹧鸪天》虽通过生活琐事来表现“还我所爱”的撕心裂肺,但更多的还是故意将情感隐藏。贺铸更加老成,所写词作虽有人生不如意之处,却还是欲说难言,给人一种“沉郁”之感。陈廷焯就曾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过:“方回词,胸中眼中,另有一种伤心说不出处,全得力于楚骚而运以变化,允推神品。”不可否认的是,贺词余韵更多、若隐若现,更能将悲伤萦绕在人心头,久久挥散不去。虽然说失去妻子的痛苦较刘克庄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不愿全盘托出,而是采用了“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婉转方式去表达。而刘克庄悼亡词表达得相对直接,但在直接之外又并非毫无内蕴的展示,像“今回老似前回”这种抒发方式就属于在直接之外的迂回。疏朗凸显在表达方式的简单直白上,也表现在景物的刻画上,整体精炼且直白又不乏韵味,可以说这是后村词作风格中最大的亮点。

四、总结

“悼亡”这一主题“由诗至词”的变化经过了长久的岁月才得以实现,这与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词人对宋词的创新是分不开的。宋代的文人并不像唐代文人那么潇洒不羁、放浪形骸,他们擅长用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孤独等感情。而到了南宋时期,在到处弥漫着不安定气息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文人雅士常常会有忧国忧家的心理情感,在创作悼亡作品时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哀愁代入其中,使得其悼亡之作愈发沉重与哀痛。

刘克庄词作中豪放爱国气息居多,但在创作悼亡词这一类婉转疏朗的词作时,其在年老的基础上感情更容易得到宣泄。悼亡词发展至后村有新一步的创新,即是“今回老似前回”的沧桑感,这也是其词作中的表达亮点。可以说后村悼亡词以沉痛深沉见长,情感表达既深情又充满沧桑感,虽不如悼亡词双璧,但亦有可取之处,值得后人品鉴。

[1]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贺铸.东山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张炎.山中白云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5]孔子编.诗经[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叶玉麟.详注历代闺秀文轩[M].上海:大达图书局,1936.

[7]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8]胡适.白话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6.

[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0]刘克庄.后村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欧阳代发,王兆鹏.刘克庄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1.

[13]钱仲连.后村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 者:赵叶叶,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词话词作鹧鸪天
力补石室金匮闺襜之遗亡
——论《历代闺秀词话》的价值
唐海民
《清代词话全编》
鹧鸪天·无题
鹧鸪天·赴乡同窗忆春秋
新词话
王汇泉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敬伟书
浅议李清照词风格的变化与时代的关系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