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

2017-11-29 07:39杨晓玲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徐 岩,杨晓玲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

徐 岩1,杨晓玲2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2.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大数据的出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也呈现出契机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从大数据的内涵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研究出发,以把握厘清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变革为牵引,以研究剖析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导向,提出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建立大数据专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建机制、加强高校运用大数据的法律风险防控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约束四个方面,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大数据;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五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并全面渗透,人类社会正快速进入一个全新的、以海量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big data)概念最早由世界著名大数据研究先驱、英国牛津大学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提出,其定义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具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见解”[1]。从大数据的内涵出发,目前学界的研究将其基本特征归纳为“4V”,即大量化、高速化、多样化、价值[2]。“大量化”指数据的大容量和全面化,大量电子设备通过数据形式跟踪和记录人类的行为方式,全球信息总量每两年就翻一番;“高速化”是指数据创建和传输的速度之快。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手机网民占比达95.1%”[3],移动互联的高普及使用率和自媒体时代,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快速生产与传播;“多样化”指数据存在的形式主要以非结构化的多元数据诸如图片、声音、视频为主,占到整个互联网数据的80%;“价值”是大数据的核心指向,通过搜集分析数据获得宏观洞察力和预测事物发展结果。从网络“镜像世界”深入认识事物本身、追寻和探求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做出预测,是我们进行大数据研究和应用的终极目标。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预见、把握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大数据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青年接班人的重任。在大数据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势必会受到大数据的冲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共出现16处“数据”一词,从各级数据中心建立、教育基础数据管理、教育数据集成与共享等方面为大数据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指南与方向。可见,深入研究和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身处的主客观环境,探索新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早在2010年,舍恩伯格教授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就在《经济学人》杂志上发表了其对大数据的前瞻性研究,并称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大数据促发展:挑战与机遇》,指出大数据的出现对世界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宣布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全面给出了在应用过程中正确运用大数据的策略建议。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国内外大数据行业专家甚至各国政府,都开始用不同方式强调大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2015年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5],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明确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及应用,指出大数据时代必将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受到社会关注与重视。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阵地的高校,其教育主体、客体和载体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大数据逐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很多高校已经在学生校内学习与生活行为、学生网络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实践应用,探索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大数据在带来全新数据化技术方法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思维惯例,改变了人类新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大大提升了新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支撑条件

大数据是一种信息资产,它以全新的、相关性的分析模式来进行处理,使加工后的数据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它不采用随机分析法(即抽样调查)的捷径获取高概率结果并以此形成决策,而是对与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结论,其核心价值在于挖掘海量数据间的相关性,探求事物的内部一致性,以此“洞察”做出“预测”。

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的独特性质,为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支撑和条件。大数据容量之大使高校可以在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服务中,通过搜集大量与学生相关的数据,如学生家庭基本情况、政治面貌、职业生涯规划、各科成绩等个人信息和课堂出勤、社会实践、校内外活动等行为信息,建立全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为后期数据分析提供海量信息基础;大数据的搜集和存取速度快,能够通过传感器、互联网络等多种电子设备和网络工具实时、快速地记录学生行为,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数据对学生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多样性数据的记录,在完成数据信息量足够大的前提下同时实现数据的完整多样性,且各种信息相互关联、补充和修正,保证了后期预测的可靠性;大数据对教育对象的关注、跟踪、分析、处理贯穿全程,有助于对教育对象的全面、动态把握和进行持续跟进处理,使教育者能够准确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的行为、状态,通过大数据研究预测其可能出现的态势并采取相应教育引导和帮助支持,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数据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度和效度提供现实依据

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在认识世界时放弃对因果关系的高度和集中关注,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因为在纷繁复杂和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准确快速地掌握有效信息和可靠结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放弃对事物规律性的探求,相反,大数据这一研究范式正可以实现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大数据以学生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开展相应的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服务,规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参杂主观因素和经验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相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大数据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得出的结论更加精准化,更具有信度。以大数据高信度研究结论为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设计个性化的教育内容、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教育期待,更能为学生认同和接受,形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对教育对象外化状态、行为内容及其结构的搜集分析,与教育对象实际反映的吻合程度高。因此,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再利用,可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建立和分析,对学生的动态行为进行实时跟踪,“建立信息搜集、聚焦预测、科学评价、即时干预和及时反馈的辅导员预警工作流程”[6]。通过大数据,可以前移针对教育对象开展工作的时间,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由应急到预警的转变,使工作更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提高教育工作和决策执行的科学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度”和“效度”的双高。

(三)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平台载体

在实践中,大数据运用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从海量的数据中攫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并据此搭建和使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学习平台。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在平台中分享海量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便捷获得形式多样的优质教育,形成线上网络平台教育与线下课堂教育、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例如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戴钢书教授开发的“立人微教”微信公众平台,集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教师、学生、家长纳入同一平台,进行线上学习、互动与实践,正是“大数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典型案例。

将大数据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可以实现对教育对象管理服务的个性化与精准化,突破以往经验主义的限制和群体刻板印象的束缚,使教育者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成为可能。通过对个人信息的全面收集与大数据算法分析,关注学生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内部一致性,找出学生行为间的内部相关性,有助于为教育对象推送精准化信息、开展针对性教育和定制个性化服务。目前,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和精准化困难资助是大数据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成熟的两方面。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以互联网思维融入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将学校大数据研究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大数据助力学生工作精准发力,研发校园“微招聘”智能双向匹配推荐系统、构建智慧化的精准资助体系等“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实例,在指导和帮助学生中起到了良好作用,多次被教育部推广报道,在全国高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大数据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革新机遇的同时,由于大数据作为近几年来刚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手段,且发展迅猛,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认知方式、研究范式及相关法律规范还未实现及时有效的调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数据的搜集、应用、管理和发展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

(一)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认识教育主体上。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对象变得更加复杂化,这增加了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认识和把握的难度。现今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其本身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个性张扬、喜欢并善于接受新事物。在大数据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其了解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较之以往有显著差异,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集中功能、主导思想与价值的‘一元性’将被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所分化。”[7]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对青年一代的浸润和渗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全面、整体、兼容、多样的教育理念和思维,以应对多元的教育环境和复杂的教育对象,牢牢抓住话语权,维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挑战的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人员和辅导员等管理服务人员,其对由计算机和数学学科领域衍生发展出的大数据很难有专业、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欠缺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且短期内很难实现快速突破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技术壁垒的桎梏,对大数据本身及其应用的认识、理解和应用存在不足,这影响了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价值实现和作用发挥。

(二)大数据运用存在的法律风险

目前,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对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数据进行搜集和分析,在数据收集、储存、分析、运用等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安全隐患甚至法律风险。这其中包括“信息使用的‘知情权’风险——在用户不知情的状况下收集和利用信息、信息的‘安宁权’风险——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推送信息和服务、信息的‘处分权’风险——个人数据信息被随意共享和交易”[8]。大数据的应用与公民信息数据隐私保护的矛盾就如同一个硬币必然存在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大数据技术本身就需要对个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加工,这必然就会侵害到个人隐私权;另一方面,如果放弃或是有选择地利用个人信息,就失去了大数据本身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即是美国“棱镜门”事件,即使政府辩解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阻止恐怖主义,对用户个人信息的监测和收集也在国际上受到法律、人权等多方面的拷问和质疑。因此,对于大数据运用存在的法律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谨而慎之,防微杜渐。通过大数据应用的外设电子工具及设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轨迹进行观察和监测,并以此做出分析、预测,进行判别并采取相应措施。但是,若教育者在此之前没有事先告知学生或未经学生许可,即使该行为的出发点或结果是有利于学生的,但从法律的角度来审视,也是对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隐私权的侵害。这正是大数据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风险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三)大数据运用中的伦理困境

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价值”作为大数据的核心指向正越来越广受重视。但对数据的过度依赖,也会使教育者陷入数据的牢笼,即不考虑数据背后鲜活的人本身,而只是对人进行量化和分析,这种行为也是有悖于伦理的。人是信息的主体,是数据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本身是有意识、情感和德行的,且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及行为。如果对数据盲目崇拜,就会使主体丧失控制权和主动权,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教育对象天然处在被动或是弱话语权的一方,若再仅以数据对其进行评定,必然在情感上加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距离,这对于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后果。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可以实现对人行为的记录和存储,形成“数据轨迹”的记录,“它带来的潜在伦理风险是‘无法摆脱的过去’对人之生存的压迫”[9]。对于此种“无法摆脱的过去”,如果当事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轨迹有可能被记录,有可能在将来对自己产生负面效应,就会在某些时候故意隐瞒或采取虚假行为,影响本身基于“从事实出发”的大数据研究。因此,防范数据信息失真,也是大数据运用中面临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应积极融入并倡导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但绝不是唯数据论,将以往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摒弃和解构,而应在二者之间寻求有益契合,探索一条符合时代发展、法律规范和伦理认同之路。

三、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培养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切实转变思维观念,以开放的心态,自觉融入、加强学习。历史发展证明,谁越早越深入把握和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事物,谁就将优先获取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和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的重要阵地。要有效利用大数据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教育者就要建立并适应以大数据为工具的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教育方法。这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养大数据工作意识,以见微知著的视角,提高对学生相关数据信息的敏感度,在日常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广泛搜集学生全面、相关的数据,以强烈的数据关联意识,建立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资源库。只有教育对象的数据资源池够大,才能为开展大数据研究提供基数依据。相应地,学校职能管理部门应牵头搭建相应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打造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体化的数字空间,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开放、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大数据的认识和把握整体偏弱的情况,高校应通过组织体系化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升对数据的分析、解读和预测能力,并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活动中,以实现数据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大数据技术专家很难,但通过系统培训,可以较快形成大数据思维方式、把握教育理念要义,结合自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历,通过科学的分析与比对,使海量的数据变成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二)打造大数据专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合作共建机制

引进大数据专家,提高数据洞察和决策能力。专业的大数据专家,能够“对数字符号、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纷繁芜杂的数据进行综合与提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分析力和果敢的决策力”[10]。但大数据专家普遍缺乏对教育对象了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高校应建立合作机制、搭建研究平台,组建由数据科学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共同组成的工作团队。通过合作共建,发挥其各自所长,开发和设计专门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和管理服务需求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为主导,充分发挥大数据专家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协作互助,建立起高校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以上述模式合作研发思政智库系统,就是基于“一卡通”记录的学生行为信息,设计了学生画像系统。“该系统量化了心理学中影响学生成绩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努力程度和生活规律性,作为系统中的画像因子”[11],对有价值的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大数据研究,在业内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可见,通过挖掘、分析、利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数据,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过程,可以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准确掌握谁在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的结果,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并以此适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内容、方式等,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和精准化。只有这样,一个基于大数据的完整思想政治教育链才能从平台和机制上强化双方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取得良好效果。

(三)加强高校运用大数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律风险防控

我国还未建立单独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所以从法律法规上健全和强化对数据的监管和保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应“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1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须从制度规范上对其收集数据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严格管理,使高校教育大数据的收集确保在安全和合理的范畴内。比如,以主动告知和获取教育对象同意作为大数据应用的先行法则,降低其对隐私泄露的担忧。在数据使用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评估数据使用的风险,设计合理的流程,采取周到完善的措施,尽力降低或避免数据使用可能产生的对教育对象权利的侵害,防止高校不当使用学生数据。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范式,可以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及变化趋势,提前做出预判,防止不良后果出现。与此同时,为防止以数据结果对教育对象进行过度干预,应从法规和制度上加强和完善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保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营造信任、安全的大数据环境。

(四)强化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约束

表面上看,大数据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对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预判,但实质上,在这一机器化的程式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个人。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衡量和预判的存在。我们可通过思想外化的行为,搜集、记录和加工学生学习生活的轨迹,得出对学生有益的教育和指导的内容与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服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向真向善向美的,但在以大数据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在无意中涉及和触碰到伦理边界。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设置将大数据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非挖掘和探求对象隐私。在关注数据关联性的同时探求因果,全方位地深入分析数据结果背后其思想和行为的根源,而非“唯数据论”,将教育对象置于“数据牢笼”中而评判处置。“德国哲学家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目的就是希望限制科学理性的范围,为人类自由保留一块不被理性入侵的地盘。”[13]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数”俱进,但更要警惕数据崇拜和数据独裁,还教育对象以客观、公正、公平,以共同的价值准则和伦理底线,构建理性的、大数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模式。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4.

[2] 涂新莉,刘波,林伟伟.大数据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4(6):1613.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OL].(2017- 01-23)[2017- 01-29].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4]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 07-29)[2016-10- 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5] 国务院.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EB/OL].(2016- 03-17)[2016-12- 04].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 03/17/content_38053101.htm.

[6] 蒲清平,朱丽萍,赵楠.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20.

[7] 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4.

[8] 张茂月.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的新威胁及其保护[J].中国科技论坛,2015(7):119.

[9] 岳瑨.大数据技术的道德意义与伦理挑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5):95.

[10] 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5(9):65.

[11] 吕红胤,连德富,聂敏,等.大数据引领教育未来:从成绩预测谈起[J].大数据,2015(4):119.

[12]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13] 黄欣荣.大数据技术的伦理反思[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3.

(编辑:段明琰)

AStudyon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intheEraofBigData

XU Yan1, YANG Xiaoling2

(1.SchoolofMarxismEducation,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1731,China; 2.SchoolofElectronicEngineering,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611731,China)

With the emergence of big data and the advent of big data era, human society has witnessed profound changes in think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world. Thu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g data era, this paper seeks to clarify and grasp the correspond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nges brought by big data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ocus on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ov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era of big data, fou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namely, enhancing the capabilities and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big data expert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trengthening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legal risks in big data uses, and reinforcing the ethical constraints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ig data; era of big dat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12

2017- 03- 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政教育中大数据运用及其法律风险防控研究(16JDSZ2025);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研究重点课题:基于多元协同视角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YJSKT201501004)

徐 岩(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杨晓玲(1983-),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3- 8268(2017)06- 0089- 06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