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国军邮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7-11-29 07:39苏全有
关键词:集邮抗战时期邮政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对民国军邮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民国军邮史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区域研究以及根据地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宏观研究,体现在著作与论文两个层面;区域军邮史研究,以云南、湖南等地为最突出,其它地区略有涉及;根据地军邮研究较为系统,是一大亮点。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方面,就宏观而言还没有出版一部贯通式的民国军邮史专著,就区域而言各地军邮史研究亟待强化,就根据地而言亦存在大量空白。资料方面,除了口述史资料、实寄封等实物资料等之外,大量的资料存在民国报刊里。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助于军邮史研究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军邮;民国;邮政史

民国时期的军邮作为中国邮政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书写了亮丽的一笔。目前学术界对于民国军邮有一定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区域研究以及根据地研究三大部分,同时,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缺乏回溯和总结。因此,系统梳理、分析民国军邮的成就与不足,十分必要。

一、宏观研究

宏观研究体现在著作与论文两个方面。

(一)著作

著作出版方面,1976年台湾地区学者安国基出版了《抗战军邮史》[1]一书。该书分十二章:第一章,抗战前军邮演习;第二章,军邮组织结构;第三章,重要军邮规章;第四章,军邮简报;第五章,军邮参加会战实况;第六章,军邮局所及联络站;第七章,军事邮件运输与秘密邮路;第八章,共匪叛乱邮政受害;第九章,战地军政递步哨之始末;第十章,日本投降前后;第十一章,日俘邮件及日本军邮;第十二章,邮政复原及军邮复原;最后是附录。《抗战军邮史》一书是我国民国军邮史研究中第一部分量最重的著作。

在大陆地区,1991年李曙光出版《新中国军邮》[2]一书。该书分五章:第一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邮工作;第二章,军邮总局成立时期的军邮工作;第三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军邮工作;第四章,军事邮件移交地方时期的军邮工作;第五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军邮工作。尽管该书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建国后的军邮史,不过对民国军邮史也有一定涉及,特别是对理解民国军邮的沿承与发展颇有助益。

2011年,李曙光出版了《乐在邮中》[3]一书,本书收集了作者多年来撰写的中国军邮研究文章,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以典型事例再现了中国军邮相关的发展史,生动形象,是一个了解中国军邮的窗口。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邮缘篇,第三部分是邮展篇,其中第二部分邮学篇主要汇集了作者的近代邮政研究成果:《最早的中国近代军邮》《再现一段尘封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驻印军实寄封赏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内中华邮政实寄封研究》《一件赣西南赤色邮政3分票红军实寄封的研究》《一件红军第五预备医院免资实寄封考证》《新四军实寄封探析》《〈抗战军人纪念邮票〉研究笔记》《陕甘宁边区通讯站实寄封研究》《八路军免资挂号实寄封及其考证》《实寄封上探邮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戳记精粹(1949-1952)》《军邮日戳上的局名》《“中国军邮”日戳代号研究》等。

2015年,李曙光著《千军万马方寸间》[4]一书出版,该书内容如下:第一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第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第四章,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第五章,和平建设时期。李曙光的军邮史研究代表了当今该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二)论文

论文方面,台湾地区学者晏星在1981年底到1982年上半年《今日邮政》上接连发表多篇有关军邮的文章[5],对军邮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晏星可谓是台湾地区军邮史研究的代表。

在大陆地区,1990年袁风华之文《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军邮简介》[6]是较早研究军邮史的文章。该文认为,我国近代的军事邮递始于1913年蒙边战争。“军邮”一词的真正提出,是在抗战爆发前夕。抗战爆发后,军邮相关规定接连出台,军邮也不断发展。抗战结束后,全国各地军邮机构逐步撤销[6]。

之后,军邮史研究不断推出新的成果,如何天盛阐释了抗战时期民国军邮的组织形式,梳理了民国时期的军邮脉络[7];方鸣对抗战时期民国军邮史实提出了修正和补充[8];徐一青补正了民国军邮史“史实”,梳理了民国军邮票与军邮戳及军邮的组织系统[9];郭润康描述了抗战军邮加盖史[10];李曙光将中华民国军邮史(1913-1949)分为初期(1913-1931)、发展期(1931- 抗战末)、衰落期(解放战争时期),每个时期都挑选了一些军邮实寄封和明信片精华做了注解[11];《中国邮政》还专文介绍了中国军邮的变迁[12]。此间,吴纯明[13]、隋东升[14]、王伟[15]也泛泛介绍了军邮。

2015年,曾潍嘉、宋祖顺合著文《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军邮体系与职能》[16]是一篇力作。该文认为,中国近代军邮肇始于民国之初,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根据战争需要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军邮体系,军邮组织机构形成了与普邮组织机构及军队编制序列基本对应的层级关系,军邮业务由少量的信函和包裹邮寄,拓展到承接汇兑储金等,这在中国军邮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体制的先天不足以及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国民政府所构建的战时军邮效能与实际需求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上可知,民国时期军邮史研究台湾地区要早于大陆地区,在宏观方面的研究层次尚处于初起阶段。

二、区域研究

区域军邮史研究,以云南、湖南等地为最突出。

(一)云南军邮

云南军邮方面,1990年徐一青在《集邮》杂志上载文,介绍了从属于云南军邮区的中国印缅远征军军邮局及工作概况等[17]。

2005年华熹在《上海集邮》上专题介绍了抗战时期的云南军邮。作者指出,云南军邮创始于抗战中期的1940年初,之后渐次设立了军邮局、联络站、派出所等机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国远征军赴缅对云南军邮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5年9月30日交通部邮政总局指示,滇区第13军邮视察总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予以撤销[18]。

2006年,肖正南撰文介绍了见证滇缅抗战史的几件藏品,其中包括中国远征军的军邮封[19]。

2011年,伍佩佩也对抗战时期的云南军邮进行了梳理分析,文章指出1938年云南省政府颁布了《处理公用军事邮件暂行办法》,1940年11月11日滇区第十三军邮视察总段宣告成立,管辖滇区军邮,军邮人员在滇区由后方变成前线的战斗中辗转于滇、缅、印各地。抗战时期滇区军邮的特点一是军邮机构设置灵活。军邮的机构设置分为三层,即监督机构、指挥机构和执行机构,各层互相联系并随着战事的变化而改变;二是军邮队伍强干,待遇优厚;三是滇区军邮跨境服务。滇区军邮肩负了这一战区以及与后方指挥部通信联络的重任,影响巨大[20]。

2013年,申艳艳所著硕士论文《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研究》[21]是云南抗战军邮的代表作。文章首先分析了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发展的背景及云南邮政迅速发展的原因,即抗战时期云南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大批工矿企业内迁至云南、云南拥有优越的国际运输通道、南洋华侨对云南输入的侨汇和捐款等,接着梳理了抗战时期云南邮政发展状况,包括邮政机构、邮路建设、邮政业务等,文章还涉及到了抗战时期的云南邮政员工及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的地位及影响等内容。其中关于军邮方面,列有专章论述,包括开办状况、机构设置(领导机构、执行机构)、军邮工作(军事邮件、军邮汇兑、军邮储蓄)。其中,执行机构主要有军邮局、军邮收集所,兼办军邮局所、部队军邮机构(军邮联络站)。文章对云南军邮在抗战中的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滇区邮政员工奔赴于前线与后方,甚至远征印、缅,为部队机关、官兵提供邮政服务,同时在抢救邮件公物、组织秘密邮路迅速恢复邮政通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军邮在军事上辅助抗战胜利,功不可没,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在军邮人员方面,文章还从职位、待遇、假期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军邮队伍强干,待遇优厚。

2015年,杨和平著文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蒙自军邮[22]。

云南军邮由于其在抗战时期独特的地理位置,军邮地位重要,影响走出国门,相关研究也较为集中。

(二)湖南军邮

2008年,黄小用等著文宏观梳理了抗战时期的湖南军邮。文章称,湖南军邮起始于1936年6月爆发的“两广事件”,为抗战期间湖南军邮奠定了基础。抗战后的湖南军邮组成湘鄂南军邮总视察办公处,1939年6月改为第六军邮视察总段。总段下设分段,到1945年湖南共有10个军邮视察分段。军邮业务局简称军邮局,湖南先后开设了48个军邮局。1945年,全省共有各类军邮人员228人。1946年4月,第六军邮总段撤销。抗战时期湖南军邮的特点:一是军邮的机构设置机动灵活;二是军邮队伍精明强干;三是军邮业务管理非常严密。文章还强调了抗战期间湖南广大军邮员工在保证抗日官兵通讯需要、抢救邮件公物、组织秘密邮路、救援陷区邮工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3]。

同年,于忠元的硕士毕业论文研究了1945-1949年的湖南邮政,其中也简要介绍了湖南军邮局在抗战时期的发展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该文提到了“军邮联谊会”组织,只是未展开探究[24]。廖发堂的硕士毕业论文《抗战时期湖南邮政研究》[25]亦阐释了湖南军邮的发展及作用。

2012年,范守平之文《探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邮》[26]首先叙述了湖南抗战军邮的建立及所参与的主要战役,包括长沙会战(湘北会战)、常桃会战、长衡战役和湘西会战,同时,湖南抗战军邮还为驻湘部队共计5万多人提供军邮服务。接着分析了湖南军邮机构及其基本邮务的办理,其中军邮机构有48个军邮业务局及军邮派出所,并列出了具体番号、住地;湖南军邮机构在设置程序上主要采取五种方式,执行军邮业务规程严格,办理部队官兵汇兑免费,邮件资费优惠,邮资凭证的使用较为统一,军邮戳章使用则较为复杂,军邮人员的管理实行人事编制属原所在邮局,待军邮任务结束后返回原服务局的规定。最后文章认为湖南抗战军邮为湖南的抗战乃至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殊死保障了湖南的抗日战争;二是激励鼓舞了军民的抗战斗志;三是及时开辟了湖南的战时邮路。

2013年,吴明的硕士毕业论文《从第九战区档案看抗战时期湖南的军邮》[27]是湖南军邮研究的扛鼎之作。文章叙说了军邮的历史渊源、临时邮局的创办及湖南军邮的正式成立,分析了抗战时期湖南军邮的管理,包括军邮人员的遴选与管理、军邮规章制度、军邮总视察员及视察员职责、军邮业务开展及应对办法、邮路和邮件的管理。论及抗战时期湖南军邮的作用,主要是及时传达战时命令、保证部队官兵办理邮件及与亲人的通信联络、组织秘密邮路与沦陷区通邮、跨境配合抗战。至于抗战时期湖南军邮能有效运转的原因:一是得益于严密的军邮组织机构;二是有一批优秀的军邮人才;三是各军邮视察总段和各军邮局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四是邮路的维护与畅通。文章最后还分析了湖南抗战军邮存在的不足。

(三)其他地区

以省为单位的军邮研究方面,1991年,孙彦平撰文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吉林省与长春市的军邮局[28]。

1994年,徐一青撰文认为,1913年蒙边战事军邮是中国近代军邮之始,无论在组织办法、设施、规定制度等方面,都与欧洲近代军邮初创时无异,其在军邮历史上开一代先河的地位,应该得到充分认同[29]。

1996年,吴宝国著文阐释了胶东区军邮伪封问题[30]。

2007年,张人权作为民国军邮的亲历者在《抗战时期湖北地区的军邮》一文中忆称,我国抗战时期的军邮,名义上是属于后勤部军邮督察处,实际上还是掌握在邮政总局视察室手里。抗战后期,军邮的风纪不如初期。军邮的人事考绩分三等。第五军邮总视察段包括鄂北及皖、豫两省接近湖北的边区内所有驻军的军邮局所等,作者对总段组织概况、人员组成、军邮局所的配设、邮运概况等进行了说明[31]。

2009年,江志伟、傅鸿泰撰文介绍了查德福收藏、1944年7月13日由“黟县渔亭五十军通讯营第一连吴振生”寄给“休宁县流口呈村吴先标”的“抗战时期的军事邮简”[32]。

2013年,端婷婷的硕士毕业论文《民国时期陕西邮政研究》[33]阐释了“晋陕段”即第三军邮总视察段的设立情况。同年,胡贝贝的硕士毕业论文《民国时期陕西邮政发展研究——以1931-1945年为中心的考察》[34]也提到了陕西抗战时期军邮对“国共通邮”实现的桥梁作用。

2014年,《档案春秋》载文《日军明信片中的侵华铁证》[35],选登了盛仰文私人珍藏、“八一三”期间侵华日军内部发行的“军邮品”——日军明信片,以揭露日军侵略上海的丑恶历史。同年,还有涉及抗战时期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原峄县的明信片的专文[36]。

跨省份的军邮研究方面,1986年,任兆祥梳理了华东区的军邮发展始末[37];1992年,张人权撰文介绍了抗战时期西南区的军邮,包括西南区军邮机构的建立、人员、分区任务及在全国军邮中所处的地位、交通邮网、初期阶段军邮任务的完成情况、后期阶段等[38];2012年,潘卫国根据自己收藏的12张明信片,梳理了明信片所见证的731部队从酝酿、产生到发展、灭亡和战后审判等全过程,揭示出日本侵华七三一部队在我国东北的罪恶轨迹,暴露其披着防疫给水的外衣实为专门从事细菌研究和人体试验的罪恶本质[39]。

由上可见,区域军邮研究中,总体感觉空缺太多,就是最为突出的云南、湖南,也存在相当的延伸空间。

三、根据地研究

根据地军邮研究是我国军邮史的重要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国人民军队发展的一个再现视角。

(一)资料与著作方面

资料方面,1993年,成安玉所著《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军邮卷》(以下简称《军邮卷》)[40]出版。《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是一部丛书,共14卷,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行政区划编纂成晋察冀、北岳、冀中、冀东、冀热察、晋冀鲁豫、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晋绥、华北等12卷及《华北邮票史》,加上上述的《军邮卷》,共14卷。由于华北野战军邮机构始建于解放战争初始,《军邮卷》所叙历史上限起自1946年4月,下限至1949年12月,即三年多解放战争中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军区和华北军区所属野战军邮的史实。体裁采用编年体与记事本末体相结合,以时间顺序排列为主。为了编好《军邮卷》,本着存真求实,力求完善的精神,作者先后查阅了十几个档案部门的约400卷宗和有关报刊资料。调查和访问曾在军邮岗位上战斗过的老同志,征集了一批老军邮战士撰写的回忆文章。全书分六编:第一编,军邮大事记;第二编,军邮组织沿革概述;第三编,文献文件选编;第四编,专题史料;第五编,英烈事迹;第六编,回忆录。这是一部以史料为主且有一定研究的集子。

1999年,张哲著《军邮岁月》[41]一书出版,该书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邮,其中抗战时期的军邮主要是八路军冀中等根据地的军邮记忆,如党的冀中交通、西王郝交通站、勇闯敌人封锁线、战斗在京汉铁路线上的武交队等;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邮主要是解放军晋察冀、冀中等根据地的军邮记忆,如晋察冀野战军军邮队伍建设和业务管理、晋察冀军邮向冀热察挺近、解放石家庄的军邮工作、向西北进军的19兵团军邮、冀中各邮局积极配合军邮、保定南北战役中的军邮工作、为华北野战军二兵团军邮办事处起草的文件、军邮总局的成立与全国军邮的撤销等。张哲作为那个时期军邮的从业者以及之后邮政领导者,他的著作具有回忆录性质,史料价值凸显无疑。

2001年,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所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图集》[42]出版,该《图集》主要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同历史时期的实寄封及其他相关邮品、文物图片资料,按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顺序进行编排,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所走过的光辉历程。该图集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史、民族文化发展史相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集邮专著,是研究我军军史与邮政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43]。

(二)论文方面

有关根据地的军邮可分为三个时段,即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1.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军邮研究,2013年赖晨撰文专题探讨了中央苏区的军邮。文章称,1931年7月,中央苏区瑞金叶坪成立了中央邮政局和红军总信柜,军邮正式启动。信柜依次设有邮政总递信员、邮政递信员等,军邮人员主要由中央邮政总局选派可靠的邮差或由红军战士担任。军邮业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免费为红军寄发邮件;二是传递秘密军事情报(军邮急件)。中央苏区的军邮邮路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邮路,二是特别快信邮路干线(军事交通线)。军邮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红军官兵通讯需要、传递军事情报、组织武装邮路等方面[44]。

2016年,张雄著文探究了红军军邮。文章分两部分:一是长征前中央苏区的红军军邮;二是长征至陕北的红军军邮。文章称,苏区各根据地如湘赣边、闽西、赣西南等在各自颁布的邮政章程中明确规定,红军战士及其家属享有免费通信、寄递包裹的特别优待,1932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明确规定建立红军军邮。长征至陕北后,于1935年12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暂行章程》,对苏维埃邮政的性质任务、业务种类、邮递时限、交寄手续都做了规定。1936年7月,西北邮政管理局改名“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实行红军免费通信。西安事变后至抗日战争前,仍实行免费通信政策[45]。

2.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军邮,又可分为八路军及新四军两部分。八路军主要活动于华北地区,1999年,梁鲁济针对一枚有关“太原战役”的日本军邮片,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真貌[46]。2009年,张雄与唐中杰针对1944年新春期间晋冀鲁豫边区交通总局发行、中国抗日根据地最早也是唯一专为慰问八路军战士而发行、以拥军为目的的免费信封——“光荣信封”,梳理了其产生、使用及其有关历史情况[47]。2010年王小艳的硕士毕业论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物发行研究》[48]、2011年任京培之文《论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发行方式》[49]都涉及到了军邮对根据地报纸发行的作用。

新四军方面,2001年张雄从实物入手认为,新四军成立初期,至少到1940年上半年为止,从部队外寄的信件由中华邮政寄递;外寄到新四军的信件,则由新四军邮政人员负责送达;总之,新四军成立初期即有专门的军邮部门和传递员[50]。2005年,张雄与唐中杰以抗战初期经中华邮政寄递的新四军邮件为研究对象,指出,新四军邮件能保存下来的极少,以致对新四军邮件知之甚少。作者通过一组新四军军人信件,梳理了新四军军邮的发展过程,认为新四军成立初期之军部一直处于动荡不安、频繁迁移驻地,1938年8月2日才将军部固定在泾县云岭[51]。

3.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邮研究成果较多。1984年,张林侠探究了冀察热辽军邮总局的建立与四野军邮日戳[52]。次年,戈中博梳理了太行邮政局军邮戳[53]。1991年,李明在张林侠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做了冀察热辽军邮总局冀东分局及其下属发行邮票的研究[54]。

1996-1998年间,《集邮》杂志先后刊载多篇介绍邮集的文章,如1996年梁荫宗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邮》邮集[55],1997年唐秋涛介绍了编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45-1958》邮集的体会[56],1998年吴宝国介绍了《华东区军邮(1945-1952)》邮集的追求[57]。

1999年之后,李曙光与立皑的军邮研究值得关注。李曙光先后发表了《千军万马方寸间:实寄封上讲述的中国人民军邮史(三)》、《实寄封上探邮史——一野军邮实寄封研究(三)》[58]等文章,切入实寄封探究解放军军邮历史。立皑先后发表了《十八兵团军邮发展之变化》《西北野战军军邮发展始末》《二野军邮发展始末》《华北野战军第19、20兵团军邮发展始末》[59]等专题论文,进行了系统梳理。

上述之外,还需要提及的文章包括2007年孙悦之文《华北解放区人民邮政工作述论》[60],该文梳理了华北解放区军邮组织的普遍建立、军邮的组织结构与任务、地方邮政对军邮的积极配合,以及张雄与唐中杰之文《太岳区军邮的组建与发展》[61]、顾陈钢之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45-1957)》[62]等等。

相比较而言,根据地军邮研究较为系统,尽管仍然需要努力强化推进。

四、存在问题

以上我们梳理了民国时期的军邮史研究,总体来看,在宏观或区域、根据地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其中抗战时期成果最为凸显。不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看到存在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研究内容方面

首先,就宏观而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版一部贯通式的民国军邮史专著,令人遗憾!其中,安国基所著《抗战军邮史》一书,局限于抗战时期;李曙光著《千军万马方寸间》是文章的结集,需要系统地进行梳理、补充和整合;而张哲作为军邮的亲历者,所著《军邮岁月》更具有史料色彩和回忆录性质。在今天看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合作研究,是民国军邮史的关键所在。

其次,就区域而言,各地军邮史研究亟待强化。其中,大陆地区的云南与湖南也只是相比较而言成果较多,相关研究首要的是展开,而非深化。云南和湖南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以想见。

在大陆和台湾之间,大陆地区学术界对台湾地区军邮研究关注不够,其实,台湾地区军邮史研究起步要早于大陆,其抗战军邮史研究是一大亮点。

最后,就根据地而言,军邮史研究确实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可存在的问题更多。正如有论者所言:“中央苏区军邮的培训机构、组织系统、人事管理、军邮人员的待遇、军邮的规章制度,鄂豫皖、川陕、湘鄂西、湘赣、闽浙赣等苏区的军邮,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时期各根据地的军邮,国共两党军邮的比较等问题,有待收集史料后,进一步深入研究。”[44]

总体来看,军邮史研究需要在内容方面积极拓展、深化。比如张晓钢就收集了大量的二战驻华美军军邮(APO)实寄封,包括飞虎队军邮实寄封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可相关研究却太过薄弱。再如张雄和唐忠杰收藏的新四军军邮封、解放战争时期军邮封,康永昌的军邮收藏更是延伸到了志愿军军邮,其中所展示出来的内容可谓是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交通、军事、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等诸多情形,简直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与此相对应的是,已有研究的苍白,故尔亟待拓展。

(二)资料方面

就资料而言,应该说,民国军邮史在资料收集与整理方面相较以前也有了一定的推进。首先,口述史资料方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史资料,如1986年《天津文史资料》第34辑刊登了马家麟之文《抗日战争时期军邮记实》[63],马家麟作为军邮视察员的亲身经历,叙说了其参加军邮训练班、初办军邮及战地军邮的具体情形;二是口述资料征集,如1997年台湾地区出版了《刘承汉先生访问纪录》[64],作为邮政从业43年的刘承汉,在该书第十一部分《抗战期中军邮之创办及其发展》回忆了军邮任务及其沿革、我国军邮筹建之经过、军邮之组织与分布、军邮业务之特殊限制、今后军邮应与战地邮政领导一元化等。其次,出版了军邮资料集,如2005年台湾地区出版了张连正的《邮政资料汇集·军邮篇》[65]就是代表。

军邮史资料的搜集,除上述口述史资料、实寄封等实物资料之外,大量的资料在民国报刊里。就刊物而言,主要有《申报》《新闻报》《时报》《盛京时报》《民国日报》《金竹邮刊》《甲戌邮刊》《邮话》《蓉锦邮朏》《邮苑》《近代邮刊》《西南邮刊》《第二次世界大战画报》《邮政月刊》《中华邮工》《国讯》《万寿》《邮友》《储汇服务》《邮侣》《抗战与交通》《甲戌邮刊·西南邮风》《现代邮政》《陪都邮声》《邮讯(重庆)》《新光杂志》《浙江兵役》《京沪报》《绿榕邮刊》《华北政报》《训练通讯》《新战士(上杭)》《湖北省政府公报》《亲民》《马来亚少年》,等等。

就内容而言,有宏观方面的,如《关于军邮》[66]《漫谈军邮》[67]《中国军邮之综合观》[68]《我国军邮之沿起》[69]等;有邮戳方面的,如《谈军邮邮戳记》[70]《军邮业务局戳》[71]《中国军邮邮戳志(抗战期间部分)》[72]等;有机构人员政策方面的,如《军邮业务局和普通邮局有甚么不同》[73]《考试及格人员自我介绍:军邮生活之回忆》[74]《从军邮免费的建议谈我国军邮现况》[75]等;有各地发展状况方面的,如《皖西军邮》[76]《许昌军邮业务局开办记》[77]等;有国外方面的,如《谈出国军邮》[78]《我国开办印度军邮》[79]《河内设立军邮局》[80]《抗战期间的美军军邮》[81]等;有关于邮票方面的,如《军邮票的用法》[82]《军邮黑字票》[83]《军邮票之种类》[84]《我国军邮邮票简述》[85]等;有共产党方面的,如《共军邮票一瞥:(二)吉林各地》[86]等;有历史方面的,如《军邮之回顾与前瞻》[87]《军邮史话》[88]等。涉及面之广,于此可知。

综上可以看出,民国军邮史研究在内容及资料方面亟待强化,除此之外,研究视角、观点等方面亦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在此就不赘言了。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相信军邮史研究将会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1] 安国基.抗战军邮史[M].台北:交通部邮政总局,1976.

[2] 李曙光.新中国军邮[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3] 李曙光.乐在邮中[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1.

[4] 李曙光.千军万马方寸间——中国军邮研究[M].北京:长城出版社,2015.

[5] 晏星.从军邮邮票说到丰子恺的漫画[J].今日邮政,1981(420):10-13;晏星.再谈军邮邮票[J].今日邮政,1982(421):16-21;晏星.三谈军邮邮票和古封[J].今日邮政,1982(422):12-16;晏星.军邮古封异趣四探[J].今日邮政,1982(423):16-21;晏星.抗战时期军邮邮票之新陈代谢[J].今日邮政,1982(425):8-13;晏星.军邮邮票研究之完结篇[J].今日邮政,1982(426):8-11.

[6] 袁风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军邮简介[J].民国档案,1990(2):123-125;袁风华.抗战时期民国军邮组织形式[J].集邮博览,1993(4):7.

[7] 何天盛.民国时期的军邮始末[J].集邮博览,1995(11):27-28.

[8] 方鸣.关于抗战时期民国军邮史实的几点修正和补充[J].集邮博览,1993(6):6-7.

[9] 徐一青.对民国军邮史的两则“史实”之补正[J].集邮,1994(3):24-25;徐一青.民国军邮票与军邮戳[J].集邮,1994(5):30-31;徐一青.民国军邮的组织系统[J].集邮,1997(12):44- 64.

[10] 郭润康.抗战军邮加盖史[J].集邮,2000(3):29-31.

[11] 李曙光.再现一段尘封的历史:《中华民国军邮史(1913-1949)》选粹[J].集邮,2009(7):25-29.

[12] 中国军邮的变迁[J].中国邮政,2012(11):63.

[13] 吴纯明.横空出世历沧桑 发发停停话军邮[N].中国商报,2001- 08-11(5).

[14] 隋东升.漫话军邮[J].军事史林,2004(9):42- 46.

[15] 王伟.闲谈中国军邮[J].钟山风云,2012(5):58- 60.

[16] 曾潍嘉,宋祖顺.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军邮体系与职能[J].军事历史研究,2015(4):38- 46.

[17] 徐一青.中国印缅远征军军邮谈(一) [J].集邮,1990(6):24;徐一青.中国印缅远征军军邮谈(二) [J].集邮,1990(8):22.

[18] 华熹.抗战时期的云南军邮[J].上海集邮,2005(7):22-24.

[19] 肖正南.见证滇缅抗战史的几件藏品[J].收藏,2006(3):114-115.

[20] 伍佩佩:抗战时期云南军邮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5):76-78.

[21] 申艳艳.国脉所系滇邮风采——抗战时期云南邮政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3.

[22] 杨和平.抗日战争时期的蒙自军邮[N].红河日报,2015- 04-11(4).

[23] 黄小用,廖发堂.试析抗战时期湖南的军邮[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8-102.

[24] 于忠元:1945-1949年的湖南邮政[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5] 廖发堂.抗战时期湖南邮政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26] 范守平.探寻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军邮[N].中国集邮报,2012-10-12(7).

[27] 吴明.从第九战区档案看抗战时期湖南的军邮[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8] 孙彦平.解放前吉林省与长春市的军邮局[J].长春史志,1991(1):51-52.

[29] 徐一青.中国近代军邮之始:蒙边战事军邮[J].集邮,1994(6):33-34.

[30] 吴宝国.胶东区军邮伪封续谈[J].集邮,1996(2):38-39.

[31] 张人权.抗战时期湖北地区的军邮[J].湖北文史,2007(1):147-150.

[32] 江志伟,傅鸿泰.一件珍贵的抗战军邮邮简[N].江淮时报,2009- 04-14(A04).

[33] 端婷婷.民国时期陕西邮政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34] 胡贝贝.民国时期陕西邮政发展研究——以1931-1945年为中心的考察[D].延安:延安大学,2013.

[35] 盛仰文.日军明信片中的侵华铁证[J].档案春秋,2014(8):65- 66.

[36] 李海流,徐向东.见证日军侵华的日本军邮明信片[N].齐鲁晚报,2014- 05-22(B02).

[37] 任兆祥.华东军邮始末[G]//《上海文史资料》编辑部.上海文史资料:总5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3-38.

[38] 张人权.抗战时期西南区的军邮[G]//《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100-107.

[39] 潘卫国.从日本军邮免资明信片看731细菌部队的罪恶轨迹[J].溥仪研究,2012(4):97-101.

[40] 成安玉.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军邮卷[G].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3.

[41] 张哲.军邮岁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42] 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史图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43] 《中国邮政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邮政年鉴(2002)[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3:116.

[44] 赖晨.论中央苏区的军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0- 64.

[45] 张雄.陕北红军军邮初探[J].集邮博览,2016(9):37- 42.

[46] 梁鲁济.侵华战争的自我写真──一枚有关“太原战役”的日本军邮片[J].文物季刊,1999(2):94-95.

[47] 张雄,唐中杰.“晋冀鲁豫边区光荣信封”发行之始末[N].集邮报,2009- 08-15(10).

[48] 王小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出版物发行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49] 任京培.论抗日根据地出版物的发行方式——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EB/OL].[2016-12- 02].http://xuewen.cnki.net/CPFD-ZGKR201108001030.html.

[50] 张雄.新四军早期军邮初探[J].上海集邮,2001(3):15-16.

[51] 张雄,唐中杰.抗战初期经中华邮政寄递的新四军邮件研究[EB/OL] .[2016-12- 02].http://www.tushugu.com/jiaju/68415.html.

[52] 张林侠.冀察热辽军邮总局的建立与四野军邮日戳[J].北京集邮,1984(1):20.

[53] 戈中博.太行邮政局军邮戳[J].集邮,1985(11):19.

[54] 李明.冀察热辽军邮总局冀东分局及其下属发行邮票的研究(四)[J].天津集邮,1991(1):5.

[55] 梁荫宗.深化研究,突出珍罕:《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军邮》邮集介绍[J].集邮,1996(9):24-25.

[56] 唐秋涛.起点要高,面目要新:编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45-1958》邮集的体会[J].集邮,1997(12):26-27.

[57] 吴宝国.小邮集要做大文章:《华东区军邮(1945-1952)》邮集的追求[J].集邮,1998(1):34-35.

[58] 李曙光.千军万马方寸间:实寄封上讲述的中国人民军邮史(三)[J].集邮博览,1999(10):20-21;李曙光.实寄封上探邮史——一野军邮实寄封研究(上) [J].上海集邮,1999(12):14-15;李曙光.实寄封上探邮史——一野军邮实寄封研究(下) [J].上海集邮,2000(1):17-20.

[59] 立皑.十八兵团军邮发展之变化[J].集邮博览,2009(2):28-29;立皑.西北野战军军邮发展始末[J].集邮博览,2009(3):24-25;立皑.二野军邮发展始末[J].集邮博览,2009(7):36-39;立皑.华北野战军第19、20兵团军邮发展始末[J].集邮博览,2010(8):39- 41.

[60] 孙悦.华北解放区人民邮政工作述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61] 张雄,唐中杰.太岳区军邮的组建与发展[J].上海集邮,2011(6):38.

[62] 顾陈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45-1957)[J].上海集邮,2016(S1):18-19.

[63] 马家麟.抗日战争时期军邮记实[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第34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61- 69.

[64] 沈云龙.刘承汉先生访问纪录[Z].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183-204.

[65] 张连正.邮政资料汇集·军邮篇[G].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2005.

[66] 赵秉钺. 关于军邮[J].中华邮工,1939(3):31.

[67] 剑魂.漫谈军邮[J].甲戌邮刊,1941(10/11/12):45- 46.

[68] 汪剑魂.中国军邮之综合观[J].邮苑,1946(1):1-2.

[69] 垒巢盦主.我国军邮之沿起[J].邮梼杌,1948(4):10-11.

[70] 包子良.谈军邮邮戳记[J].青春(邮语月刊),1936(创刊号):2.

[71] 善长.军邮业务局戳[J].甲戌邮刊,1937(10):173.

[72] 郭润康.中国军邮邮戳志(抗战期间部份)(上)(附表) [J].邮友,1949(28):6-7.

[73] 林同.军邮业务局和普通邮局有甚么不同[J].现代邮政(綦江),1939(7):11-14.

[74] 陶启沃.考试及格人员自我介绍:军邮生活之回忆[J].辅导通讯,1947(13):41- 44.

[75] 友兰.从军邮免费的建议谈我国军邮现况[J].国讯,1943(329):3- 4.

[76] 绍琮.皖西军邮[J].国讯,1938(188):15.

[77] 慕愚.许昌军邮业务局开办记[J].甲戌邮刊,1938(5):28.

[78] 黄警华.谈出国军邮[J].蓉锦邮朏,1942(6):9-10.

[79] 卓秋.我国开办印度军邮[J].金竹邮刊,1943(2):5.

[80] 万灿文.河内设立军邮局[J].金竹邮刊,1945(12):19.

[81] 何涛.抗战期间的美军军邮[J].中国邮学会会刊,1946(2):31.

[82] 传声.军邮票的用法[J].金竹邮刊,1943(4):13.

[83] 静厂.军邮黑字票[J].陪都邮声,1944(8):75-76.

[84] 庆民.军邮票之种类[J].万寿,1945(4):7.

[85] 邱旭歌.我国军邮邮票简述[J].尚美邮刊,1948(22):3.

[86] 侣.共军邮票一瞥:(二)吉林各地[J].邮话,1946(41):2.

[87] 剑魂.军邮之回顾与前瞻[J].西南邮刊,1943(3):3- 6.

[88] 天放.军邮史话[J].上海滩,1947(革新1):6.

(编辑:段明琰)

ReviewandReflectionontheMilitaryHistoryResearchoftheRepublicofChina

SU Quanyou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HenanNormalUniversity,Xinxiang453007,China)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erms of its research cont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are macro research, regional research and base study. The macro research was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f books and papers; research, regional military history in Yunnan, Hunan and other places as the most prominent, the rest slightly involved; the study on the postal system is a major highlight. As for the existing research content problems, has not been published in a monograph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the military in a macro-sense, the district around the 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blank data. In addition to oral research history, packing and mailing and sending other material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exists in the newspaper. These problems have been addressed, contributing to the military history research to a higher level.

military postage; Republic of China; postal history

10.3969/j.issn.1673- 8268.2017.06.013

2017- 01-23

苏全有(1966-),男,河南辉县人,教授,博士后,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K26

A

1673- 8268(2017)06- 0095- 08

猜你喜欢
集邮抗战时期邮政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邮政农品
顺溜的怪招(一)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王九成集邮漫画欣赏
集邮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邮政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