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中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综述

2017-11-30 08:55刘道学池仁勇金陈飞程宣梅
浙江经济 2017年21期
关键词:景气企业

□刘道学 池仁勇 金陈飞 程宣梅

创新引领中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综述

□刘道学 池仁勇 金陈飞 程宣梅

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是用来衡量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晴雨表”。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课题组最新推出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7》显示,2017年我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探底回升,创新引领中小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良好。排名全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前三甲的江苏、广东、浙江三省以雄厚的中小工业先进制造实力和综合创新优势领跑全国中小实体经济的发展;华东和华南地区仍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苏州、杭州和广州3市蝉联全国主要16城市中小企业景气排名榜前三强。本文综述分析该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突出反映近年来我国各地区通过减税降费降成本激发创业创新活力、通过对接《中国制造2025》促进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通过改善政策及服务环境提振中小企业家信心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实效,同时揭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脱实向虚”、产能过剩及均衡发展等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振兴区域中小实体经济提供决策参考和研判依据。

图1 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编制流程与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评价方法

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的编制流程主要包括评价对象确定、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收集及预处理、景气指数计算与结果讨论等步骤。本研究报告构建的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一)景气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报告基于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中小企业景气评价各分类指数指标体系。(1)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景气指数(Climate Index of Manufacturing SMEs,ISMECI)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主要选取反映工业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和发展潜力的13项指标;(2)中小板、创业板及创业板上市企业景气指数(Climate Index of SMEs Board 、ChiNext Boardamp;the New Third Board,SCNBCI)基于深交所上市及NEEQ挂牌交易的中小企业数据,主要选取反映上市中小企业发展景气状况的11项指标;(3)重点监测调查的中小微企业比较景气指数(Comparison Climate Index,CCI)主要基于大数据和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的景气调查数据两项指标计算而得。

(二)数据的收集、选取与预处理

2017年版研究报告收集了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2万余家工业中小企业数据,时间跨度为2001-2017年;收集了全国1000余家上市中小企业财务数据及全国约4万家重点监测调查的中小微企业数据,时间跨度为2011-2017年第一季度。

由于数据庞大,有些年份和地区的数据存在缺失;不同指标的数据在数量级上的级差有时也较大。为此,课题组对收集到的年度数据分别进行了预处理,主要包括无量纲化、消除季节性因素以及剔除非常规数据等。根据各类指数指标的特性,先基于扩散指数及合成指数的方法分别计算出各分类指数。具体计算过程中,使用时差相关分析法、K-L信息量法等并结合咨询专家意见,分别确定了各分类指数的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根据主成分分析法求出先行指标组、一致指标组和滞后指标组各小类指标的权重,再确定各大类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加权计算,合成得到中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Composite Climate index of Chinese SMEs,CCSMECI)。

2017年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评价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采用纯正数形式表示,取值范围在0至200之间,景气预警评价以100为临界值。为了基于可获得的最新数据进行不同区域的横向比较,以相应年份各地区工业总产值为权重分别计算得到了近五年来区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的加权平均指数。2017年中国省际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的计算结果及景气排名见图2。分析综合指数波动的最新趋势,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图2 2017中国省际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及平均指数

综合景气指数探底回升,企业生产经营基本面良好。2017年,基于工业总产值加权计算的全国中小企业平均景气指数上升到84.60,增长幅度近10%,显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企稳回升,发展基本面良好。2016年以来,虽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全国各地中小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各级政府减税降费降成本的政策红利下,企业负担明显减轻,大大激发了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热情,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苏粤浙三省排名前三甲,全国省际景气排名波动较大。2017年,江苏、广东、浙江排名全国前三甲,三省以较高的综合景气指数领跑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主要省份在振兴中小实体经济、完善各类资本市场促进上市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通过改善政策和服务环境提振中小企业家信心方面所取得的显著实效。与2016年相比,部分省份的综合景气指数排名波动较为明显。其中,河北省受雄安新区新设等积极因素影响,同比上升4位排名全国第六;陕西、新疆、青海等西部省份受“一带一路”概念股等拉动,景气指数排名有所上升。上海、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综合景气指数同比有所提升,但省际排名相应有所下降。

全国景气指数由东向西分层递减,省际差距进一步缩小。2017年,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的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分层递减。第一层次为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四省,综合指数在100以上;第二层次为河南、河北、辽宁、福建、安徽、湖北、上海、四川、湖南、北京、天津11省市,综合指数在50-100之间;第三层次为陕西、江西、重庆、新疆、山西、云南、贵州、甘肃8省市,综合指数在40-50之间;第四层次为宁夏、海南、青海等省市自治区,综合指数在40以下。全国省际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最高的江苏与最低的青海(33.55)相差近4倍,与上年相比,2017年省际综合指数区域差异进一步缩小。

七大地区景气指数华东持续向好,中西部发展潜力巨大。从七大地区排名来看,2017年华东地区综合景气指数值高达133.72,同比提升11%,以不容追随的绝对优势持续领先全国。华东地区工业中小企业、上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及反映企业家信心的比较景气指数都在100以上,显示了其中小企业综合发展优势。华南、华北、华中地区,景气指数水准较为接近。其中,华南地区指数同比持平,华北、华中地区同比指数有所提升,体现了这些地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既面临严峻挑战,也有良好发展机遇。西南、东北和西北地区2017年景气指数总体偏低,而且同比有一定下滑。总体看来,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广阔空间,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为西部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环境,发展潜力增大。

城际景气指数差距有增大趋势,城际排名与省际排名不完全一致。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苏州、杭州和广州3市以平均123.35的高位指数蝉联全国16个主要城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前三位,为第一梯队。第二梯队为青岛、成都、郑州、武汉、福州、长沙、大连、石家庄、合肥,平均指数为56.72,较上年有所下降;第三梯队包括乌鲁木齐、昆明、西安和贵阳,平均指数为37.08,较上年有下降趋势。三个梯队之间差异明显,最高苏州与最低贵阳相差约3.98倍,差距同比有所增大。

浙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变动趋势分析

(一)2017年中小企业景气指数触底回升,新旧动能转换提速

浙江省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浙江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和活力所在,也是现阶段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及难点所在。2017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排名在江苏、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三位。从分类指数来看,反映企业家信心的比较景气指数排名全国第一,工业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和上市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同比都有所回升,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位于全国前列。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面向中小微企业推广使用“创新券”和“服务券”,建立健全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有力促进了浙江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景气指数稳步提升。2015-2016年,随着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浙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进入攻坚期,景气指数出现明显滑落。2016年以来,浙江省密切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全面启动实施“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建设、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国(杭州、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提振中小微企业景气的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打出“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积极引导中小企业瞄准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网络化、品质化和高端化发展目标,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数字内容等新业务,打造全国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不断壮大了浙江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群体。2017年浙江省在全面落实国家降成本政策的同时,又创造性地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真正为企业减负松绑,激发了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热情,为企业提质增效创造了优良环境。

(二)2017年主要行业平均景气指数同比上升,传统产业改造加快

研究报告基于浙江省中小微企业培育与监测平台最新数据,选择监测企业数量最多的通用设备制造业(1068家)、橡胶和塑料制品业(961家)、金属制品业(834家)以及纺织业(846家)四大行业作为行业景气指数测评对象,计算得到了浙江省中小微企业主要行业景气指数。2017年橡胶和塑料制品行业景气指数升幅较大,纺织业、金属制品行业与通用设备制造业景气指数同比基本保持平稳。

总体看来,2017年浙江省中小微企业主要行业平均景气指数较2016年有所上升。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实施《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着力解决政策、空间、平台、资金、政务等成长制约问题,精准帮扶小微企业成长取得实效;二是浙江省通过淘汰改造落后产能,整治脏乱差小作坊,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供求不平衡等问题得到缓解;三是浙江省设立振兴实体经济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每年安排18亿元用于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极大调动了相关主要行业做强做实中小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三)深化区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的“浙江样本”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倒逼机制。近几年来,浙江省打出了以“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八大万亿产业培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转型升级系列政策组合拳,倒逼浙江中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根据浙江省相关职能部门发布的资料,截至2016年,浙江省累计投入整治资金745亿元,关停重污染高耗能行业2163家,搬迁入园或整治提升3577家,完成率100%。2016年“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约3450亿元,增长12.5%,有力促进了“腾笼换鸟”和优化结构,为传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金融服务创新助推浙江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累了宝贵的“浙江经验”。蚂蚁小微金融、微贷金融、温商贷互联网金融等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不断涌现,使浙江省发展绿色金融、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走在了全国前列,杭州成为全国互联网金融三大中心之一。浙江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促进本省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多样性,以开放、民主、包容的形态成为有效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新途径,有力助推了浙江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带一路”为浙江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浙江拥有战略交汇、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货畅四海、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体制先发和文化底蕴等八大比较优势。“义新欧”“甬新欧”2条丝路专线,宁波—舟山港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的235条航线,凝聚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网络优势推进浙江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此外,浙江省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越南、俄罗斯、塞尔维亚建立5个产业园,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近年来,新建宁波梅山等“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同时发挥跨境电商优势,着力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全面推进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进大出”发展空间。

亮点、突出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五大亮点。一是全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探底回升,创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中小上市企业扩容,投融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多种利好政策释放红利,进一步激发了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拉动中小企业景气指数探底回升。二是中小企业减税降费降成本政策奏效,助推中小企业轻装精装上阵。实施“营改增”降低了制造业增值税税率,精简归并“五险一金”,特别使工业企业税负有所减轻,2016年全年为企业减少税负超过5700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减税降费降成本政策持续实施,有力助推中小企业轻装精装上阵。三是中小企业在“创新链”中发挥协同作用,成长为小巨人和隐形冠军。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意前端和商业化后端催生新型业态,在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领域成为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及增值服务的新生力量。四是共享经济助推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共享经济利用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使交易成本变小甚至为零,实现合作剩余。共享经济盘活存量资源,共享金融、技术、人才、设备、生产能力及公共资源,力助中小企业提升核心能力。五是“两化融合”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制造能力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在中小企业中加速普及,企业通过应用新型信息化软件,逐步向商业智能转变,依托电商大数据资源提升精准营销效果,应用互联网金融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大突出问题。一是金融“脱实向虚”严重影响中小实体经济发展。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实体经济面临着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一方面虽然社会流动性宽裕,但部分资金宽松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资金紧张的企业融不到资,而虚拟经济因赚“快钱”、赚“短钱”而备受资本青睐,导致企业大量资金“脱实入虚”,形成资金“流动性陷阱”,严重影响中小实体经济发展。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提质增效任务艰巨。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长期有效的人才激励与培养制度,单靠工资、奖金和一些日常福利很难吸引到或留住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优秀复合型创新人才;加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这影响到企业提质增效,不利于技术积累与创新发展。三是中小企业产品定位低端,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中小企业产品定位低端,虽然市场相对较大,但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基础薄弱,导致产高利低、生产集中度低、结构雷同,而微薄利润禁受不住外部冲击,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四是中小企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压力依旧很大。2016年以来,尽管全国经济形势回暖,但消费并未出现明显增长;同质化生产加剧产能过剩及供需失衡,产品销售更加困难,“僵尸企业”及关停倒闭企业有进一步增多趋势。五是中小企业获得感不足,政策实施效果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大量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涉企收费项目大有削减,但企业仍未彻底“松绑”,仍保留有大量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等收费项目,调研中不少企业反映扶持政策名目多但企业获得的实惠少。

相关对策建议。一是金融“脱虚向实”重点支持中小实体经济。要真正让金融机构把资金重点投到中小微企业,优化信贷资金结构,不仅新增信贷资金要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存量信贷资金也要提高中小微企业占比,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瞄准“提质增效”强化培育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稳定、引进、培养三管齐下,完善各类各层次人才激励机制。特别重视引进培育企业管理及技术创新的领军人才(含高级工匠),对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所在企业按照不低于各级财政资助资金总额进行配套投入,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提质增效方面的牵引作用。三是依靠“专精特新”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制订实施中小企业“专新特精”培育计划,培育现代中小企业家精神,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科技型服务业;通过降成本、补短板提升中小企业精益化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研制采用独特原料、工艺和技术,生产个性鲜明的产品,提供独具特色的服务;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中小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应用和推广,逐步实现由低端定位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四是分类化解中小企业产能过剩压力。引进企业诊断制度,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内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较好的中高端产品和项目的差别化支持,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对“僵尸企业”的市场监管,防止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根据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别化政策,提升财政专项奖补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失业保险等保障资金对于产能过剩企业失业职工的支持。五是强化扶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议政府在实施中小企业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及政府采购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过程中,加强宣传指导与政策落实的监督管理,破解政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切实增强中小企业的获得感。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我国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预测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3NDJC004Z)、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小企业连环倒闭风险传递与防范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14BJY0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众筹扶贫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16CSH014)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刘道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信息资料中心主任,专职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池仁勇,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陈飞,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程宣梅,浙江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协同创新中心专职研究员

2017年我国中小企业综合景气指数探底回升,排名全国省际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前三甲的江苏、广东、浙江三省以雄厚的中小工业先进制造实力和综合创新优势领跑全国中小实体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景气需推动金融“脱虚向实”重点支持中小实体经济、瞄准“提质增效”强化培育中小企业创新人才、依靠“专精特新”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分类化解中小企业产能过剩压力、强化扶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景气企业
企业
下半年黄羽鸡或迎景气周期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018年2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8.38
2018年3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7.82
2018年3月中轻景气指数为8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