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学习本质回归的高校公民教育对策研究

2017-11-30 16:45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理论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公民教育本土化

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摘要:服务学习从产生之日起,始终与公民责任感培育紧密联系,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在我国引进和运用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其理念越来越偏于其本质,或强调服务或强调学习,在具体操作层面也遇到了课程设置、角色整合等方面的困境。只有通过实现服务学习目标理念的过程化、课程设置的项目化、学生反思的常态化、价值元素的中国化等措施,推进其本土化,方可为大学生公民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

关键词:服务学习;大学生;公民教育;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6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7)11-0108-05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X15021301023);西南石油大学教师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对分课堂的大班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2012XJR006)。

[HT5”H]作者简介:张江龙(1984-),男,陕西商洛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非营利组织管理;谭祖雪(1965-),女,四川开江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与评估;章晓(1984-),女,贵州毕节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志愿者管理。

“教育应与社区机构产生互动,提供学生成长需求的社会资源,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1]杜威的经验教育观道明了服务学习真谛所在,服务学习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全人教育的重要方法。在我国,服务学习在大学生教育中逐渐被尝试使用,服务学习经常与志愿精神的培育、素质教育、公民意识培养乃至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在学界采取了量化的方式对服务学习的效果进行研究。[2]到目前为止,我国对服务学习的引入还处于借鉴阶段,如何建立与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乃至国民教育体制紧密配合的服务学习机制,是当前和今后需要讨论的重要议题,其本质是服务学习在大学生公民教育中的本土化问题。

一、服务学习与大学生公民教育

1.服务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服务学习形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教育中,其主要是指通过高校和社区的合作,将课程与社区服务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系统化的服务行动中去,由此获得新知和提升技能,进而提高学生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在我国,服务学习被广泛引入到教育相关领域,不仅引入到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中,也被广泛用于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中。从现有的众多定义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服务学习。第一,从目标上来讲,服务学习要实现“服务与学习”两大目标的共同达成,既要满足社区发展与服务的目标,也要满足学生学习的目标,在服务学习过程中有效整合两大目标是设计者(教师)的重点关切;第二,从方法上讲,服务学习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上做”,以学校学习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载体,达成学做的结合与统一;第三,从过程来讲,服务学习是包括启动、计划、执行、评估的一整套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考虑与推进,才能到达服务学习的真正效果;第四,从参与者来讲,服务学习需有效整合各种力量于其中,包括学生、教师、社区、政府乃至社会大众等,实现各方的有效协调,尽可能达成各方的共同受益,成为决定服务学习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第五,从手段来讲,服务学习特别强调反思,反思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在服务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深入理解服务学习的内涵与外延,不仅要梳理学界对服务学习的理解,更要追溯服务学习产生形成之源、发展动力之源。从发展历史来看,服务学习虽然在20世纪中后期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美国社会广泛认知和提倡,但其主要起源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百万青年参加国家和社区服务活动密切相关。1944年的“士兵法案”提出受教育的学生应该通过社会服务回报和回馈国家;1964年,约翰逊总统创立美国志愿服务体系,即“VISTA”(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将高校大学生力量以独立身份纳入服务体系;1971年国家体验教育协会更加提倡学生教育应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随后,美国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如1993年的“国家和社区服务信任法案”,[4]推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随着高校参与社区服务不断被强调和重视,教育界逐渐将服务学习纳入到学生教育的必修系列中。从服务学习的形成之源与发展动力来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策略的吸引力,服务学习主要源于其先进教育的理念,正是由于此才得以在教育界开花结果。因此,服务学习源于社区服务,兴起于大学教育,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理念及社区服务的一种创新形式,但要究其本源,服务学习和专业教育并无直接关系,来源于对社区服务形式的创新;究其实质,服务学习是学生公民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手段。

2.服务学习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关系。“要使年轻人掌握成为主动负责的公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服务学习是一种最佳途径。”[5]服务学习从一开始起,就与公民教育发生着联系,不管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的国际和国内的和平队志愿者运动,还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发起的反贫困活动,都与公民责任的挖掘与培育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的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也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厘清服务学习与高校公民教育的关系,还需要从公民概念本身入手进行讨论。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公民概念可作以下解释:一是公民需对所在的政治共同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公民概念体现着权利与义务的相互统一,既讲公民权利,更讲公民责任或义务;三是独立、自由、平等是公民的应有之义。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应着力于公民的爱国意识、法律与理性意识、责任主体意识和公共事物的参与意识等方面。[6]公民概念的抽象化使得传统的课堂式教育和说教式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服務学习情境性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为公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渠道。它将学生放在了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行得到的具体社区情景中,将责任意识充分地融于服务与成长中,在生活的社区里、团结的氛围下、自身的反思中培养大学生的关爱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乃至国家意识,有效地整合了多方需求,形成满足“社区服务提供、专业技能提升、公民意识培育”需求的逐层目标实现体系。总之,公民责任的强调促成了服务学习的产生,高校教育推动了服务学习的发展,服务学习愈来愈成为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endprint

二、服务学习应用于大学生公民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作为一种舶来品,服务学习引入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中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不断嵌入也是不断互动与碰撞的过程。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已推行服务学习实践数年,甚至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与服务学习相关的课题,促成了与服务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完善,这些对服务学习在我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际来看,仍旧存在以下困境或误区,值得学界注意。

1.服务学习理念转换之困境。服务学习的理念即要突破以往知识来自于学校的界限,凸显“在做中学、在学上做”的理念,强调服务也强调学习,构建学以服务为目的的教育氛围,达到社区、政府、学生的目标整合。然而,受“实用主义”“就业至上”“利益至上”等思潮的影响,学生甚至学校普遍形成一种浮躁的治学态度和“实用主义”的研究环境以及“功利主义”的育才氛围,以实现自身利益(这种自身利益包括了高校和学生的自身利益)为学习的终极目标的知识和学术氛围已经在我国悄然形

成并且有扩展之趋势,即使学校设置了与服务学习相关的课程,诸如专业实习、大学生实践、志愿服务等等,但仍旧是以功利为导向,或仅专注于专业能力提升,或为综测名次,或为保研加分等,或着眼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中的指标完成,“社区”俨然在服务学习中被“悬置”起来,服务学习中的“服务”功能被淹没或处于附属地位,进而服务学习中的“责任”教育功能被逐渐忽略,功利化的“服务学习”已经偏离了原有的理念和服务学习的本质,没有充分体现服务学习的全貌。美国学者Sigmon就曾指出几种对服务学习理念的偏颇理解,[7]足以对当前服务学习的“误区”做出解释。

表中几种偏离状态也正解释了当前服务学习的状况,这种偏离缘于在对服务学习本质的认知偏差及对服务学习理念的错误把握。因而,正确地把握服务学习的理念是我们尝试并推广服务学习的基础和前提,现实中把服务学习和学生的专业实习,甚至志愿者活动等同起来的作法,只能使服务学习失去原本的意义,也就失去服务学习在中国社会情境下的成功实现本土化的可能。

2.服务学习课程设置之困境。当前,服务学习逐渐在一些专业诸如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师范教育、老年护理、医药卫生、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等社会服务专业中陆续引进并开展,甚至有些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服务学习学分(或课程)。但由于现行大学教育体制的影响,服务学习嵌入当前教学过程仍存在一定困难。在嵌入形式上,服务学习多与专业实习、课程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但面临着如何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效组合和现有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目前更多实践是一种“勉强”的结合,使得服务学习丧失了应有之义。服务学习的嵌入,必然触动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就教师来讲,在课程教学任务中增加“服务学习”元素显然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仅意味着工作量的增加,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之转变,也意味着学生考核机制的转变,它涉及到一系列的改革,需要多部门共同面对和完成;就教学管理者来说,管理者需要将教学过程权限作出适当让渡,保证教师对教学过程有一定自由设计与安排权,至少在教学方式的采用上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此外在教师的考核机制中,服务学习应占一定比例,毕竟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服务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工作量更大。但就目前实际来看,不管对教师还是管理者来说,这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教育领域对服务学习本质缺乏整体考量和反思的情境下,服务学习的课程设置与改革将难以开展。因而,既要保证服务学习之真正实现,又要嵌入当前教学机制,这是服务学习引入大学生公民教育必须面对的议题,也是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议题。

3.服务学习角色整合之困境。服务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反思,但这种主体性的反思是在与社会成员互动中完成的,必然涉及到多方关系,如社会或政府对公民教育的期望与要求,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师的教学过程、社区及居民的需求、服务机构的宗旨使命乃至学校的培养目标等等。在现实中,这些需求往往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甚至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情况。如教师关注的是课程的训练,学生关注的是技能的练习,社区关注的是服务的提供,如果侧重于前两者的话,势必会把服务学习当做一次实习或实验,社区成为实验的田野;如果侧重于后者的话,服务学习就纯粹成为一次志愿服务或义务活动。相对应的是,如果是实习或实验的话,教师和学生仍旧扮演了传统意义上教与学的角色,社区或社区机构仅成为提供场地和田野方,即被动的“实验场地”或“练习场地”,那么社区服务将处于服务学习中的附属和次要地位;如果是志愿服务的话,教师的作用发挥有限,更多扮演资源对接者的角色,学生则扮演服务者的角色,社区成为服务的接受方,或许这样的安排能够满足社区的需要,但终究因为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也与服务学习的应有之义相脱离,不能达到服务学习的双重目的。因此,在服务学习中,如何将社会(政府)、学生、教师、社区相关方整合其中,事关服务学习真正实施之关键。在现实中,正是由于相关各方没有认识到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导致服务学习偏离原有轨道,这也是服务学习应用于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一个重大困境。

三、高校公民教育中服务学习的本土化策略

只有将公民教育与大学的课程教学核心任务有效结合起来,公民教育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将“专业成长和公民成长”有效地整合到服务学习中,才能实现服务学习之本质;只有协调好服务学习相关方的需要诉求,才能有效推进服务学习进程。突破现存困境、推进服务学习本土化,是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重要议题,以下四个方面值得重视:

1.实现服务学习目标理念的过程化。服务学习的两重目的性决定了其对实施过程的重视,应将服务学习的目标与理念贯穿于全过程中完成。按照社会工作学中罗斯曼的观点,要重视过程目标和任务目标的共同实现。[8]所谓任务目标即是服务的提供、需要的满足、问题的解决等,它强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所谓过程目标即指能力的提升、意识的增强、合作力的达成和归属感的强化等,它与服务学习的理念和目标相互一致,既要实现对社区服务的提供,又要促成学生的改變,这种改变包括了专业技能的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要促成这种改变的发生,就需要服务学习的各相关方,尤其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目标理念渗透到整个服务学习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以达至知识的生成、能力的提升和意识的内化。目标理念过程化就是要摒弃原有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实施模式,改革单纯重视服务或重视学习的做法,深挖服务学习的过程价值,促使学生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因此,建立过程导向的服务学习机制,是服务学习“大学生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重要策略。endprint

2.实现服务学习课程设置的项目化。服务学习能够成为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主要归功于它将理论学习实践统筹于社会服务项目中。[9]有学者认为,采取项目化的思维推进服务学习课程设置有效地整合了服务学习的目标,对于大学生公民教育之实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服务学习课程设置项目化,一是意味着将服务学习作为一个项目来设计和运营,将目标、时间和成本考虑在内设计服务项目,在合理的时间内、经济的成本下,实现恰当的目标,这在当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之举。二是有效地吸引了服务学习相关方的参与,高校教师、社区、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和居民作为项目的利益相关方,其需求在项目中以不同形式呈现,学生和教师作为项目的执行方必然会顾及到共同需求的达成,这也突破了当前或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或以专业实习为载体的服务学习困境。三是有利于形成可操作性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方便教学管理部门控制和监督,作为教学管理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项目,也可在实践活动中设置项目,形成类似于教学改革项目的管理体制,这就突破了当前服务学习的管理困境。四是能够丰富和拓展服务学习实践的载体与平台,如发挥学校社团和学生协会的力量,社团和协会采取项目运作推动学生参与,协力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总之,要突破以单一技能实践为导向或志愿服务为导向的成长模式或服务模式,形成以服务项目为载体,集专业知识、责任意识、价值情感、行为规范、创新思维于一体,过程与任务相得益彰的服务学习模式。

3.实现服务学习学生反思的全程化。系统性的反思是服务学习课程的灵魂,也是整合社区服务与课程知识学习的关键,在对情境的反思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深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公民责任的思考、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对道德规范的感知等。只有积极的批判性反思,才可能使学生成为服务学习中的最大受益者,才能使公民教育的具体维度在过程中得以实现。埃勒、盖尔和斯密迪指出,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反思应该具有持续性、关联性、挑战性和情境性。[10]持续性是指反思应贯穿于学习全程;关联性是指反思既要建立在学习基础上对服务反思,也要建立在服务上对学习进行反思;挑战性彻底推翻了“练习”为导向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情景性则强调了知识的现实感。也就是说,只有将这四个维度的反思体现在服务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服务学习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反思把学生推向了一个主动学习者的角色,这正是服务学习所必须的。此外,在服务学习本土化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全程反思,只有反思才有动力进行理念和角色之转换,成为服务学习活动的真正协助者和推动者。

4.实现服务学习价值元素的中国化。服务学习和公民教育的结合是方法与目的的结合,作为目的的公民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需要有效承接,[11]形成本土化的公民教育;作为方法的服务学习理应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为目的服务。就公民教育来说,“公民身份认同和权责意识”是其核心内容,我国整体本位价值取向的文化特质及所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疑是公民教育的重点。[12]因此,在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既要充分吸纳作为方法和手段的理念,更要重视在反思环节,尤其是价值重塑环节,加入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质,进而实现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本土化。此外,服务学习不应仅局限于大学生公民教育层面的参与,更要将其纳入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去,一是服务内容要与我国当前社会需要紧密契合,如要和精准扶贫、社区服务与治理、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依法治国等重大发展议题紧密相关;二是要进一步凸显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将大学生服务社会前置,既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参与基层社会建设,更要完善相关制度,引导在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形成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公民责任培育机制。

结语

在公民教育整体薄弱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以服务学习推动大学生公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服务学习本质的再审视是各界应该重拾的议题,在这一议题充分被讨论和认知的基础上,寻求大学生公民教育之策,服务学习的本土化才可能实现。其中,正确理解公民教育与服务学习的关系是关键。公民教育的目的性和服务学习的手段性的整合是确保整体效果实现的重要保障,作为目的的公民教育的本土化也意味着作为手段的服务学习的本土化,这种本土化不仅仅是要将服务学习模式嵌入中国的高校教育体制中,顺应教育体制改革潮流,更是要将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实质内容不断地渗透到服务學习中,达到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在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服务学习方法的优势,突破当前教育的局限和困境;充分融入中国价值元素,紧贴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构建服务学习的系统框架,进而促进服务学习与公民教育的一致本土化,系统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公民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Eyler J,Giles D.E.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M].San Francisce:Jossey-bass,1999∶3.

[2]王臣,姚梅林.服务学习中大学生的特殊儿童融合观的变化:应用不同导向的反思支架[J].中国特殊教育,2014,(8).

[3]Meyers Susan. Service Learning in Alternative Education Settings[J]. Clearing Hous, Nov/ Dec99, Vol. (73) Issue2∶114-117.

[4]Carol A. Kozeracki.Eric Review: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Community College[J].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2000, 27(54).

[5]Leslie Lenkowsky.16 Schools Receive National Honor for Linking Service and Learning[EB/OL].http://www.nationalserviceorg/news/pr/041802html.

[6]张笑淘.服务学习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2,(12).

[7]Sigmon R.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in service-learning[M]//Sigmon R, etal. The journey to service-learning. Washington,D.C.: Council of Independent Colleges,1996∶165.

[8][JP2]Rothman. J. An Analysis of Goals and Role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J]. Social Work,1964,9(2).[JP]

[9]游柱然,胡英姿.服务学习——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化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10][JP+1]Eyler J, Giles D. E. Schmiede.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Reflection in Service-learning:Student Voices and Reflections[M]. Nashville, TN: Vanderbilt University, 1996∶16-20.[JP]

[11]王鹏.公民教育:现代语境中的本土化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10,(5).

[12]吴育林.论传统文化与公民教育的中国本土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公民教育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