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个体相关因素研究

2017-11-30 00:48万晶晶李前奔李大威
绿色科技 2017年21期
关键词:自我概念大学生

万晶晶+李前奔+李大威

摘要:指出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的交往平台,许多大学生过度沉溺于虚拟交往中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陷入网络关系成瘾中,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为考察网络关系成瘾的重要个体相关变量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等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695名在校大学生填写了问卷,通过相关、方差分析、回归、结构方程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和网络关系成瘾相关显著,自我概念的交际、友善、成熟、自纳等维度都能显著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自我概念对网络关系成瘾的影响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社交自尊通过社交焦虑影响网络关系成瘾;社交焦虑同时是自我概念、社交自尊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之间的重要中介变量。

关键词:网络关系成瘾;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1019005

1问题提出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基于对互联网的依赖而导致的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及其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1]。网络关系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类型,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据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网络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人,占全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85.3%。201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调查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比例高达26%,其中18~23岁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为26.6%[3],网络成癮中约有61.1%为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关系成瘾[4]。以往有关网络成瘾的研究大都从总体上探讨网络成瘾与其它个人特质变量、外部变量的关系,很少关注网络成瘾具体类型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然而不同的网络成瘾类型对大学生的危害是不同的。以往关注网络游戏成瘾的研究相对比较多,但是对于网络关系成瘾的研究十分缺乏。

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我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社会比较等多种途径获得的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社会属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认识[5]。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情况对于其维持内在一致性有重要作用,决定着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和个人的期望。自我概念得分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6]。已有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与网络成瘾倾向呈显著负相关[7]。社交自尊是个体自尊结构中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状况的评价与情绪。高社交自尊的个体通常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评价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因而能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研究发现低自尊者有更高的网络成瘾倾向[8~10]。社交焦虑是与社交情境相关联的心理不适,表现为对参与人际交往情境感觉紧张、忧虑、不安甚至恐惧,担心自己的言行失当,从而总是回避、拒绝人际交往情境。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相关显著,社交焦虑越高则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性越大[11~14]。

以往研究基本是针对总体网络成瘾的研究,而缺乏对网络关系成瘾这一亚类的考察。从理论上讲,网络关系成瘾者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社交焦虑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个体对自己在交往、友善等方面的自我概念可能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联系更为紧密;相比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者的社交自尊可能更低,社交焦虑可能更高。另一方面,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可能不是平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这些个体因素对网络关系成瘾的作用可能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自我概念低的个体可能带来较低的社交自尊感,这种感觉可能带来较高的社交焦虑,从而驱使大学生避免现实的交往而去网上发展并沉溺于虚拟人际关系,最终陷入网络关系成瘾中。因此,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结构。由于以往研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不足,本研究拟考察四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关系成瘾的个体因素作用机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抽取了695名同学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60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7.05%。被试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270人,女生335人;独生子女241人,非独生子女364人;生源地之城市学生264人,农村学生341人;年级之大一172人,大二132人,大三106人,大四85人,研究生110人;专业文科172人,理科75人,工科251人,商学107人,其他3人。

2.2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问卷

采用周治金、杨文娇[15]根据Young对网络成瘾的定义编制的网络成瘾类型问卷中的关系成瘾部分。该问卷采用5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关系成瘾部分有6个项目,得分高于19分的被试被认为在网络关系成瘾方面有较高的倾向性,得分在8~18分为中度网络成瘾倾向,得分低于7分的被试被认为在网络关系成瘾方面有较低的倾向性。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2.2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

采用郑涌、黄希庭编制的大学生自我概念量表。该问卷把自我概念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自纳9个维度,共23个项目,采用从“非常不符合”到“极其相符”5点量表计分。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采用总分和维度均分进行分析,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的整体自我概念越好。

2.2.3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

采用Helmreich等编写的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来测量大学生社交自尊情况。本问卷由32个项目组成,分为A、B两个独立的有16个项目的分问卷,可以单独施测,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A,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5。采用五点计分,总分范围是0~64,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水平越高。endprint

2.2.4社交焦虑量表

社交焦虑量表由Lery编制,含有15条自陈条目,采用1-5级计分。总分从15~75分,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78,采用总分进行分析。

2.3施测及数据处理方式

通过集体施测和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采用SPSS16.0和AMOS17.0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特点

3.1.1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总分的平均数为10.19,标准差为4.29。由于问卷的理论得分范围为1~30分,理论中数为15分,根据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总分平均值,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评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程度不高,没有达到中等程度。

根据周治金、杨文娇[15]关于网络关系成瘾部分的界定,从19分和7分两个分界点,按照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把被试分成低、中、高三组,其中网络关系成瘾低倾向组208人(占34.4%),网络关系成瘾中等倾向组370人(占61.2%),网络关系成瘾高倾向组27人(占4.5%)。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处于低等和中等程度,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

3.1.2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考察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人口学差异,发现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独生子女、生源地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性别、年级、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差异显著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情况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不同年级中,大一学生显著小于大二、大四和研究生,大三学生显著小于大四学生。不同专业中,工科大学生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显著高于文科、理科、商科及其它专业。

3.2个体因素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

3.2.1个体因素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四个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都是显著的,其中自我概念、社交自尊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呈显著的中度负相关,而社交焦虑与网络关系成瘾呈显著中度正相关。即自我概念越低、社交自尊越低而社交焦虑越高的大学生的网络关系成瘾的倾向就越高。

3.2.2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对自我概念、社交自尊和社交焦虑的回归分析

为了考察自我概念诸因子、社交自尊以及社交焦虑能否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以及各因素的预测力大小,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社交自尊和社交焦虑为自变量,以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为因变量,用Enter法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回归模型检验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模型对网络关系成瘾的预测作用都是显著的,当只用自我概念各维度来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时,可以解释21.9%的变异,当加入社交自尊后,对网络关系成瘾的解释力提高了.5.8%,当模型3进一步加入社交焦虑后,回归方程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解释力又增加了6.1%。表4是各个变量的分层回归系数检验。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1中自我概念的4个维度(交际、友善、成熟、自纳)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其中,友善对网络关系成瘾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大,其他3个预测变量的作用相当,说明大学生在交际、友善、成熟、自纳等维度上的自我概念越好,其网络关系成瘾的倾向越小。从模型2的结果可以看出,自我概念的友善、志向、自纳3个维度的预测作用十分显著,社交自尊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负向预测作用也显著;而模型3的结果说明,除开自我概念和社交自尊等因素的作用,社交焦虑对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仍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3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結构模型

根据以往研究对几个因素之间关系的探索,本研究假设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作用结构如图1,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考察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AMOS17.0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路径⑥的标准回归系数仅-.07(p>.05),即该路径不显著,最终各因素作用路径结果如图2。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见表5,结果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较好。通过图2的结果显示,社交自尊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没有直接的作用,而是通过社交焦虑影响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另外,自我概念既能直接影响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又通过社交焦虑影响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同时,自我概念还能通过影响社交自尊来作用于社交焦虑,最终影响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综合各路径的标准回归系数,自我概念的作用达到.58*(-.46)*.36+(-.19)*.36+(-.23)=-.394;社交焦虑的作用为.36,而社交自尊的作用为(-.46)*.36=-.166。

4讨论

4.1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情况分析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总体处于中低等程度,具有高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只占少数,但是也要引起研究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关系成瘾问题的足够重视,积极探索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在性别、年级、专业上都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网络关系成瘾,高年级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更大,工科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网络关系成瘾,这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这应该与女生对人际关系更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多好于男生,部分男生为了弥补现实人际关系的不足,可能转向网络,久而久之男生就更容易依赖于网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高年级学生因为上网更便利,课余时间更多,而且大四学生面临考验找工作等压力更容易在网上来向网友倾诉释放压力,因而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更大。而工科学生可能因为更大的学业压力以及不太善于交际艺术而更容易在网络上弥补现实人际关系的不足,造成更高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endprint

4.2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个体因素特点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均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和预测关系。这一结果类似于前人关于网络成瘾之总体的研究结果[7~10],说明高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者有较低的自我概念、社交自尊和较高的社交焦虑。

不过,本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网络关系成瘾这一类别的一些独特的个体特点。具体而言,在大学生自我概念维度中,交际、友善、成熟、自纳等几方面显著负向预测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说明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自我概念越好,则其网络关系成瘾的倾向越小,而其中大学生自我概念友善维度对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负向预测作用最大。友善反映了一种内在品质,表现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具有亲和力[16]。自我概念-友善比较低的大学生,往往对他人抱有戒心,在现实人际关系中显得不能坦诚相待,因而现实人际关系不佳,只好从网络上来弥补现实人际关系的不足,更容易产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概念的交际、自纳两方面反映出大学生乐群性的外在表现,越是有人缘、结交朋友轻松自如,同时又对自我充满自信的大学生越容易有广泛且愉悦的现实人际关系,因而不太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中。再者,自我概念-成熟维度反映的是一种外在的魅力指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外在魅力的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规避这一不足,容易沉迷于更多的网络交往,因而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可能性更大。

除开自我概念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社交自尊可以单独负向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有研究认为低自尊的中学生对自己一般持负面的消极评价,较自卑,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对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困难缺乏信心应对,所以容易沉迷网络[8]。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也存在这一现象,若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状况的评价较低,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能体验到积极情感,就较少沉溺于网络人际交往。反之,低社交自尊的大学生他们可能通过网络交往的匿名性、便捷性等特点弥补来满足自己的交往需要,从而造成较高的网络关系成瘾倾向。

另外,以往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11~14],本研究发现社交焦虑与网络关系成瘾的相关更密切,二者达到中度显著正相关。具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一方面,害怕在交往中被拒绝,缺乏社交方面的自信,容易逃避现实交往的直接性与面对面的压力转而将注意力投向网络,希望在那里获得人际交往的安慰和满足;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也部分缓解了大学生对现实交往的焦虑,从而使他们能够深入地表达自我与情感沟通,满足现实生活达不到的交往需要;再一方面,互联网的交互式功能提供了一个与外界进行平等交流和学习社交技巧的安全场所,对于具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这有利于他们构建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因此,具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网络关系成瘾。

4.3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个体因素之作用机制

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呢?本研究发现,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及大小有所不同。结合分层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本研究发现,自我概念作为人格的重要因素,对网络关系成瘾的影响方式较多。首先,自我概念越积极,将直接降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路径④),其次,正向的自我概念将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从而减少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路径②⑤);再者,自我概念还通过提升社交自尊而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而减少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路径①③⑤)。Burns认为自我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向,对个体行为具有解释和调节作用。本研究回归结果发现,大学生在交际、成熟等自我概念的维度完全通过社交自尊作用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自我交际、成熟代表了自我概念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认知,这些因素更依赖于交往情境的变化,也更容易导致现实交往中受挫而致使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下降。有研究指出低自尊和害羞者从网络中能得到收益,找到社会控制感[20]这使得这部分大学生更多投入到网络交往中寻求心理满足,从而增加了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相反,友善、自纳等反应內在品质的自我概念不太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在网络上寻求交往,或因为对自己的现实交往能力不自信而有较高的社交焦虑,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而自我概念之志向维度单独不能影响网络关系成瘾,但较高的志向自我概念同时与较低的社交自尊和较高的社交焦虑一起作用时会增加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对于那些自我的抱负比较高,但在现实中社交的信心不足又比较焦虑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中。相比较而言,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总体作用最大、路径最多;社交焦虑是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近因变量,其直接作用最强;社交自尊对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没有直接作用,且作用较小,但是它能通过作用于社交焦虑、也是连接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通道,最终作用于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

总之,作为大学生非正常人际适应的一个方面,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与自我概念、社交自尊、社交焦虑等个体因素关系密切。一方面自我概念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同时通过社交自尊、社交焦虑等影响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这一结果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对于高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较有效且快捷的干预方式在于减少其社交焦虑,通过行为指导和训练帮助其获得交际、成熟的交往技能,从而减少网络关系成瘾倾向。而要达到长期的效果,除了干预以上因素外,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友善、自我接纳等内在的自我概念品质,以综合提升整体自我概念这一人格品质,同时提高其人际交往技巧和社交自尊,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现实人际关系,将有效地预防与减少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Young K.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aper presentedat the 104th Annual Convention o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J].CYberpsychogyand Behavior,1996,1(3):237~244.endprint

[2]李淑媛, 翟成蹊,范士青.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网络关系成瘾倾向的关系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86~88.

[3]中国青年网.2011年网络青少年网瘾报告发布[EB/OL].http://d.youth.cn/shrgch/201208/t20120807.2337374.htm

[4]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EB/OL].http://edu.qq.com/edunew/diaocha/2009wybg.htm.

[5]乐国安,崔芳.当代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1996,19(4):240~242.

[6]赵娟娟.大学生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D].天津:天津大学,2010.

[7]谢晶,张厚粲,李秀玲.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47~50.

[8]Shu Ching Yang,Chieh\|Ju Tung:Comparison of Internet addicts and non\|addicts in Taiwanese high school[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7,23(1):79~96].

[9]Ho\|Kyung Kim ,Keith E.Davis.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evaluating the role of self\|esteem,anxiety,flow,and the self-rated importance of Internet activ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490~500.

[10]贾黎斋.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自我和谐、成就动机和自尊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479~4481.

[11]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85~87.

[12]Caplan,S.E.Relations among loneliness,social anxiety,and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7,10(2):234~242.

[13]高婷,纪琳,高玉真.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焦虑关系的调查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46~48.

[14]陈铎,张继明,沈丽莉,等.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51~152.

[15]杨文娇,周治金.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研究[J].華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39~42.

[16]郑涌,黄希庭.自我概念的结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维度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51~56.

[17]Helmreich ,R.Stapp ,J.Ervin ,C.(1974).The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An objective measure of self-esteem or social competence.Journal Supplement Abstract Service[J].Catalog of Selected Documents in Psychology,2012(4):79.

[1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0~231.

[19]Burns,R.Self\|concept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M].Henry Ling Ltd,1982.

[20]Caplan S.E.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and psychosocial well\|being:development of a theory\|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measurement instru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2,18:553~575.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概念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
自我概念的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试论消费者自拍行为的影响因素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的影响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