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木拱廊桥演绎『廊桥遗梦』

2017-12-01 03:34徐钊
就业与保障 2017年20期
关键词:屏南神龛拱廊

文 /图 徐钊

屏南木拱廊桥演绎『廊桥遗梦』

文 /图 徐钊

万安桥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走过无数的桥,可是说起木拱廊桥,人们却知之甚少。

在闽东、闽北的崇山峻岭之中,至今仍保留着我国独具特色的木拱廊桥。在闽东一带,木拱廊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跨于一条又一条的清河之上,陪伴着远近的人们走过绵绵不尽的岁月,而伴随廊桥走过不尽岁月的,只是年年烟雨。

千百年来,廊桥不仅成了山里人相互联系的纽带,更成了山里人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

千年廊桥与廊桥文化的忠实守护者

木拱廊桥被誉为我国桥梁的“活化石”,主要集中在闽浙边界,分布在福建寿宁、屏南和浙江泰顺、庆元、景宁等地。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古代木拱廊桥有一百多座,而屏南等地为代表的闽东木拱廊桥,更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

屏南位于闽东北交界处,是鸳鸯的故乡,也是中国廊桥现存较多的县域。现存廊桥61座,其中木拱廊桥15座(13座为古代木拱廊桥)。那里峰峦绵延叠障,溪涧纵横交错,横卧于山川溪涧的廊桥饱含沧桑,与奇山秀水和谐交融,形成一幅幅隽永的画卷。

木拱桥,不用寸钉片铁,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桥上还建有桥屋,能遮风挡雨,俗称“厝桥”,也就是廊桥。形似彩虹,横空跨越,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

在屏南现存的15座木拱廊桥中,万安桥最为有名,位于福建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最长的古代木拱廊桥。万安桥,又称长桥、彩虹桥、龙江公济桥,桥长98.2米、宽4.7米。据《玉田至略》记载,该桥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传说在民国期间,重建该桥的一名工匠从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无恙,故更名为万安桥。

古老廊桥,这个宏伟的建筑物,以独特的设计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一次次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年逾古稀的黄春财老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也由此走到了公众面前。

出生在长桥村一个造桥世家,注定了老人一生与桥有缘,掌握着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这门古老“绝活”,成为廊桥文化最忠诚的守护者。

黄春财家族是屏南当地一个传承文脉坚守廊桥文化的家族。祖父黄金书是清末享誉闽东北著名的廊桥工匠,父亲黄象颜一生造桥31座;造桥工艺一代传一代,到他这里,已传了七代人。黄春财自15岁跟随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四处造桥建屋;20岁便独立建造了上圪桥,成为这行当里相当于建筑设计师的“主绳”,既能设计,又会计算绘图且能指导施工。

20世纪60年代,一场突发的洪水冲毁了万安桥。黄春财等人受命修复了毁坏的桥梁,并保存至今。据黄春财回忆,当时水很大,从山上冲下来的树杆挡住了桥洞,水没地方排,涨到了桥面上,连桥墩都被冲掉了。后来修理起来比较困难,用的是樟木,当时杉木没有地方找,即使有也很远且没有交通工具,都是用手工修建廊桥的。

也就在那一时期,由于公路桥梁的修建和现代建房技术的盛行,建造木桥木屋的手艺便没了用武之地。自1969年建造古田县平湖镇唐宦桥后,黄春财便无奈地将造桥工具搁置家中,三十余载隐没乡间。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造桥技艺并未随他的“隐退”而失传,出于对廊桥的钟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依旧按照祖传方式把技术传授给两个儿子。2004年,黄春财带着大儿子黄闽屏开始迁建金造桥,还把长年在外打工的小儿子黄闽辉也叫回家来帮忙。金造桥建好的时候,大儿子已经作为“副绳”把名字永久地刻在了梁上。

他说,这门工艺学起来也许不太难,而要精通就不容易了。有人或许参与建桥无数,却不能担当“主绳”。桥建成后,没资格在梁上留下芳名,这种师傅称为“帮场”。

如今,但凡县内要新建木拱廊桥,多是请黄春财担任“主绳”。黄师傅说,发展廊桥文化和生态旅游让他重新有了用武之地,他的建桥技艺得到了公认。

古老木拱廊桥传承历史民俗文化

多年来,中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所在地长桥村,至今仍流传着端午节廊桥走桥的信仰习俗。其祭祀的对象,不仅有桥神以及桥头庙神灵,还有历史人物——屈原。当地村民包善云说,万安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廊桥上不允许摆设神龛供村民祭拜神灵,以防因祭祀不慎将廊桥烧毁。

他说,屏南的木拱廊桥中基本上都设有神龛供乡民祭祀。有的桥屋内设多个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可同时供奉多组神灵。屏南廊桥祭祀的对象有人们熟知的观音菩萨、临水夫人陈靖姑、五显灵官大帝、真武帝、齐天大圣等,甚至连乡村肇基始祖也摆上神龛。

由于廊桥内神龛祭祀的对象不一,所以祭祀的时间也不同,以春节、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为主。在福建屏南、周宁、政和一带,端午节廊桥走桥习俗的时间主要在五月初五,而浙江庆元则在五月初六。

端午节这天,周边的信众会穿上专门在诵经念佛时用的服装,带上香纸、米粽等物品,聚集廊桥之上,一遍遍地,无比虔诚地诵念《过桥经》,并向桥下抛粽子,以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仰及为自家祈福。

相关民俗专家表示,农村的集体仪式活动一般是有组织的,而走桥习俗却是无组织状态下显示有组织性,整个活动没有人组织,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遵循了约定俗成的习惯,使整个活动又显示出有序状态。

横跨溪水两岸的木拱廊桥上,神像面对上游淌来的溪水,在当地村民眼里寓意着神灵能够镇住洪水,来保佑廊桥平安,也寄托村民对全家幸福安康和来年生活风调雨顺的精神安慰。

中国木拱廊桥的营造过程也包含着各种风俗仪式,包括对桥上神像的祭拜、建桥过程中的风俗仪式等,它们是廊桥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木拱廊桥“主绳”黄春财师傅说,端午节屏南廊桥走桥习俗的精华和核心主题是投粽祭屈,它是中国端午民俗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源泉。经过漫长的发展,屈原不仅衍化为水神被民间认可并广为流传,而且作为爱国精神的象征,具有永恒的魅力。

黄春财已经建过十多座木拱廊桥。他说,屏南木拱廊桥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一般会有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中祭拜供奉的神像观音菩萨占屏南县三分之二。

如今,木拱廊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是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浏览和祭祀神灵的胜境。随着时间的流转,廊桥的功能还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木拱廊桥已成为当地村民祭祀、社交、贸易的重要场所,不同族群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神像供奉在廊桥里,显示了当地村民宗教信仰的多神教和融合性。

走进记忆深处的廊桥

在屏南的木拱廊桥中,位于棠口乡的千乘桥最为独特。该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桥长62.7米、宽4.9米,被载入桥梁大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

该桥一墩两孔,墩呈船形,为花岗岩石砌筑,墩尖端雕刻为鸡头形状,别具一格。这样的设计,难道是出于何种特殊功用的考虑吗?据相传,过去当地的财主很有钱,看到潭水的一边是蛇形,想在另一边建座桥,结果把桥墩做成鸡形,要“吃”那边的蛇,显示比对方强。

造形别致典雅的千乘桥,如长虹卧波,雄伟壮观。桥两岸风景秀丽,前人“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家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的题咏,就是该桥的最好写照。

廊桥屋中设有神龛,供乡民祭拜神灵。神龛对面有架子架着香炉,摆着香炉的那侧廊壁还开着顶大的窗,透进光线之余也可伏于此欣赏桥外的风景,清河绿水、柔石沉底、偶尔几尾嬉戏的灰黑小鱼从河里游过……处处充溢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美景。

廊桥外侧建有风雨板,以御风雨侵袭,主要起保护桥底的拱架作用。当地一村民说,这个板挡住了风雨,里面的木头就很牢固,最长时间可以经历一百多年,如果桥不是被大水冲毁,或者是遇上火灾,基本上不需要重建。

千乘桥的桥屋为24开间99柱,屋子顶端的梁木上,写有一些祈福的吉祥词句。不过,其中的一些梁木却有很多空洞,这些空洞并非年久腐烂而成,也非虫蛀之过。那么,屋顶的梁木上为何会有这些空洞呢?黄春财说,过去建桥都有剩下钱,主事的人把钱放在桥梁、副杆、屋面中间的洞内。相传,这个洞是由砍柴人发现的,过去砍柴用杵铲,人们在桥内休息时在这里杵一下,时间久了,桥梁上面的洞就变形了,银洋就掉了下来。后来人们听说这里有银洋,便拿来木头捅桥上的每根梁,不信你看都是洞。

站在凸凹不平的桥面上,凝视着栉风沐雨的斑驳桥廊,透过饱经风霜的窗棂,感受着千乘桥深邃而悠长的历史,品读着先贤们的智慧和聪颖,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一方水土,沉淀融入人们心灵的文化底蕴。

“架木凌空,上拟虹横百尺;临渊累石,下同鼎峙千秋。”如今,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每天都会来到村头这座廊桥上走一走、逛一逛,在廊屋里打牌、看戏、聊天,这是当地人的一种时尚。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木拱廊桥却很少建造了,也开始从人们的视线中慢慢淡化。

千乘桥,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被载入桥梁大师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

万安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最长的木拱廊桥。

猜你喜欢
屏南神龛拱廊
木拱廊桥三维有限元建模与抗震性能分析
高考祈福
木拱廊桥传承乡土文化
寿宁获评“中国木拱廊桥文化之乡”
美籍华裔少年“支教”屏南乡村
《元气少女缘结神》:我能守护你
屏南县茶产业发展概况与对策
闽东北木拱廊桥桥碑
区划调整与文化变迁——以清代屏南建县为例
屏南有个“关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