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中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2017-12-01 09:28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渡赤水孙子兵法敌人

赵 卓 童 霄

四渡赤水中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赵 卓 童 霄

四渡赤水挫败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的企图,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它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观,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先知先胜,情报优势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二是贵胜避久,高速机动的运动战是战争得以胜利的基本样式。三是因敌制胜,随敌变化的战略战术是战争指挥艺术的精髓。四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场主动权是贯穿战争始终的最高目标。

毛泽东 四渡赤水 孙子兵法

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战役,从1935年1月红军离开遵义地区开始,至5月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4个月。3万多中央红军粉碎了40余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它既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观,也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谋略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造性运用。

一、先知先胜,情报优势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

“先知先胜”是孙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可以说,“先知先胜”是适用于任何战争形态的,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基本前提。

先知是战争行动的依据和胜利的保障,只有首先把握好战场信息和战场态势,才能根据敌情视情而变,在“先行”中赢得先机。四渡赤水能取得胜利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红军已经掌握了国民党视为最高机密的通讯情报。

早在第二次反“围剿”开始前红军就组建了专职队伍严密侦听敌台之间的通话以获取绝密情报。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告诉。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 1935年2月龙云就任“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后,向所辖各部发出作战密电,认为红军有“西窜渡横江之势”,决定要把红军“压迫而聚歼于长江南岸及永宁以西,横江以东之地区内”。红军破译了这一电令,在扎西会议上,根据东边敌军薄弱的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回师东进,再渡赤水”方针,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先后击溃和消灭敌军2个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在1935年5月渡金沙江时,情报又起了关键的作用。当时,敌十三师尾追在红军的后边只有一天的路程。十三师师长万耀煌为保存实力,向蒋介石谎报军情,称自己前面没有共军,他的部队在原地等了一天,又往回走了一天,再返回并追上红军又要3天,这样就和红军差了6天的距离。由于对这些重要军事情报了如指掌,当军委总部电台收到第1、第3军团报告“洪门、龙街两渡口,河宽流急,不易架桥,且遭敌机骚扰,无法过江,请军委指示如何行动”的来电后,立即复电,“务必不顾疲劳于7号兼程赶到皎平渡,8号黄昏前渡河完毕,否则有被敌隔断危险。”第1、第3军团在军委指挥下,迅速赶到皎平渡,安全渡过金沙江。

二、贵胜避久,高速机动的运动战是战争得以胜利的基本样式

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提出了“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作战篇》)。“避久”可以减少战争消耗,“贵胜”则能够“取敌之利”,达到“胜敌益强”,最终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一)运动歼敌,“待敌可胜”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毛泽东一直要求进行运动战,反对打伤亡重大的攻坚战和消耗战。周恩来在关于打鼓新场的回忆中曾说:“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1在优势装备和十三倍于中央红军的强敌面前,在川滇黔边的广阔战场上和流动不定的战线上,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实行大踏步地前进与后退,避实击虚,积极创造和捕捉战机。他在亲自起草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强调:“红军必须经常移动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红军在战斗中,为了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往往采取大迂回的战术,使敌军在运动中疲劳沮丧,露出破绽而寻机予以歼灭。中央红军在黔北大捷后,为了达到北渡长江,进入四川的作战目标,不是采取重返川南,由宜宾、泸州一线北渡长江的直路和老路,而是采取大迂回的运动战,走了一条弯路和新路,从滇北渡过长江上游金沙江,到达四川境内。

(二)高速机动,主动造势

军事指挥的最高境界是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谋形造势,化被动为主动,以劣胜优,即孙子强调的“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势篇》)长征的过程既是一个作战的过程,也是一个走与追的过程,只有高速度的机动,用敌人意想不到的力量,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到达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才能趋利避害。为此,在调出滇军,云南境内十分空虚的时机,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其不意地以每天120里的速度直插云南,使龙云极为惊慌,急令各地保安团前来昆明守城,为红军夺取金沙江渡口顺利入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完成诱敌任务的九军团,则以日行百里的速度,经大方、毕节、纳雍入水城,飞越天生桥,迅速渡过北盘江,跨入云南平彝县境,实现了与红军主力的会合。

三、因敌制胜,随敌变化的战略战术是战争指挥艺术的精髓

“兵因敌而制胜”(《虚实篇》)是孙子兵法中一个重要的辩证法思想。“因敌”,是对作战对象考察,是行动的根据;“制胜”是战争的策略手段和最终目的。他主张要“践墨随敌,以决战事”,(《九地篇》)并认为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一)因形用权,因敌决策

四渡赤水并不是预先就制定好的作战计划,而是随着敌情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相应的修改,校正自己的军事行动,达到制敌而不为敌所制的目的。 一渡赤水的目的最初是贯彻遵义会议的决定,北渡长江,建立川西根据地。但由于1935年1月下旬土城攻坚战中敌情有变,红军损失较大,决策发生变化。2月9日,红军向西进入云南扎西地区,决定重返黔北建立根据地,而红军二渡赤水也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针对一直对红军紧追不舍的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军委决定予以打击,但由于周浑元纵队坚守阵地不肯出战,红军无法用运动战达到目的而被迫于3月15口发起鲁班场攻坚战。终因红军损失重大未能如愿,致使红军无法在黔北立脚,于是根据前敌司令部3月13日“控制赤水河上游作为转移枢纽”的计划三渡赤水进行转移,再寻战机。红军三渡赤水后,蒋介石一面连续出动飞机对红军狂轰滥炸,一面严令各部队不分昼夜地在赤水河沿岸建立以碉堡群为依托的封锁线,企图重演第五次“围剿”中的“铁桶计划”。为打破这一计划,跳出包围圈,当红军截获蒋介石要到贵阳的消息后,作出了四渡赤水的决定,直逼威胁蒋介石本人的安全,从而改变了整个战局,让蒋介石的计划又一次落空。

(二)集中兵力,“以镒称铢”

在主要战场和主要方向“以镒称铢”、千里杀将”,这是孙子用兵的基本原则。贯彻这个原则,他强调要准确把握“众寡之用”的规律——“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坚决反对“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地形篇》)。如1935年1月下旬的土城之战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最初,红军只了解到土城有4个团的敌军,约六七千人。在战斗过程中红军才发现敌军是6个团的兵力,约1万余人,而且是战斗力比黔军更强的川军,加之敌人援兵陆续到达,地形于红军也十分不利。毛泽东根据战场上出现的新情况,认为仗再打下去就是一个消耗战,会使红军损失太大。于是,他果断地决定放弃土城,西渡赤水进入川南,从而避免了一场无必胜把握的消耗战,保存了红军有生力量。

四、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场主动权是贯穿战争始终的最高目标

孙子认为,在两军相争之中,谁能调动敌人、左右敌人、支配敌人,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反之,则必然被动。长征中,红军属于战略退却,整体上是敌强我弱、处于被动的,能否争得主动权从而摆脱敌人、保存自己对红军至关重要,是红军的最高目标。

(一)广施权变,示形动敌

孙子曾在《孙子兵法…势篇》论及“示形”调敌的观点:“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意思是说,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如黔北大捷之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从茅台三渡赤水,进行全军佯攻,故意将红军的行动完全公开,遇到敌机空中侦察也毫不隐蔽。在进入川南之后,却将真正的主力迅速隐蔽起来,并分兵一路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地西进,公开摆出一副北渡长江的姿态。为准备南下西进以摆脱敌人,毛泽东亲点“游击专家”罗炳辉指挥九军团来承担诱敌任务。3月下旬,九军团在马鬃岭北路上摆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谣言,伪装成主力,摆出要在此地区与敌打大仗的态势。敌重庆行营参谋团认为:“伪九军团乘间向飘儿井、大定溃走,其他各伪军团,则在该县东南乱窜,徘徊于息峰对岸之沙土、安底一带。”由于敌判断有误,将其主力置于黔西防堵,乌江沿岸只有一师兵力,军委抓住时机,命令“各取平行道路,主力向南转移。”4月7日,军委电令九军团“速向毕节、大定前进”,“继续迷惑敌人利我前进”。

(二)奇正结合,避实击虚

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在他看来用奇是达到“致人”的有效手段。四渡赤水从整体上看就是出奇制胜、避实击虚,而在每一次渡赤水时也处处闪耀着这一思想。一渡赤水,毛泽东指挥避实就虚,摆脱川军,进人云南扎西。二渡赤水,当蒋介石调集各路国民党军,妄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乘虚回师东进,连续攻占桐梓、娄山关,重占遵义,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三渡赤水,当蒋介石又调集重兵,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时,毛泽东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诱敌前来,当敌军逼进时,指挥红军重入川南,同时以一部伪装主力,虚张声势,造成北渡长江假象。四渡赤水,当吸引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为迷惑国民党军,以一个团的兵力诱敌西进,而指挥红军主力秘密北上,然后突然向东,相继南渡赤水乌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实现由长江上游金沙江北渡入川的战略目的,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兵临贵阳逼昆明,调虎离山袭金沙,乘敌空虚,渡过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的合围圈,挫败了蒋介石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的企图,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所二部.周恩来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176.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央红军征战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2]谭智勇.四渡赤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常建忠.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吴九龙.孙子校释[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赵卓,国防大学研究生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博士研究生;童霄,特种作战学院学生军训教研室助教。

猜你喜欢
渡赤水孙子兵法敌人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孙子兵法》组歌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敌人派(下)
四渡赤水
最后一个敌人
敬拜红军四渡赤水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