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衬词及修辞作用探析

2017-12-01 09:28杨彦智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衬词元杂剧实词

杨彦智

元杂剧中的衬词及修辞作用探析

杨彦智

本文从元杂剧中衬词的运用特点及修辞作用等方面,采用描写、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元杂剧中衬词的使用特点及修辞作用做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元杂剧 衬词 特点 修辞

元杂剧是融合各种表演形式而成的用北曲演唱的汉族戏曲形式,继承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经验,大量吸收、加工和提炼了当时鲜活的语言,运用衬词就是其独特语言风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同时正由于衬词的加入,在文学剧本上也开创了新的曲词风格。笔者就在学者对元杂剧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元杂剧中衬词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试图对元杂剧中的衬词使用有个完整的描写和叙述,同时分析浅探衬词使用的修辞作用。

一、元杂剧中的衬词词性判断及运用举要

凌濛初在《南音三籁…凡例》中指出:“曲每误于衬字”,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解,他在后文也提到衬字大多为虚字“如这、那、怎、着、的、个之类,不知者以为句当如此,遂有用实字者,唱者不能抢过而腔戾矣,又有认衬字为实字,而衬外加衬者,唱者不能抢多字而腔又戾矣,固由度曲者懵于律。”在今天看来,这种看法虽然有些绝对,但是也不无道理,在对衬词进行具体判定时,还应该结合衬词的具体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判定。

(一)位于句首的衬词

(1)《气英布》第三折【剔银灯】:舌剌剌言十妄九,村棒棒呼么喝六。查沙著打死麒麟手,这的半合儿敢谩骂诸侯。

(2)《疏者下船》第二折【寨儿令】:急煎煎不敢抬头,意迟迟争忍凝眸。

(3)《博望烧屯》第三折【水仙子】:明晃晃逼杀军将,焰腾腾燎著上苍。

这几支曲词中的“舌剌剌”“村棒棒”“查沙著”“急煎煎”“意迟迟”“明晃晃”“焰腾腾”等都位于句首,观察分析发现,通常句头的衬字一般为实词或实词性词组,这是因为,位于句首的字就好像一句话的领字头,起到领起全文之意的作用。同时从所出板位来看,一般首衬词要么位于板位之始,要么位于前句末正字的板位与下句正字头板之间,距离相隔较远,有足够的字腔,在理论上也可以使用实词来做衬词。

(二)位于句中的衬词

(1)《遇上皇》第一折【先吕点绛唇】:东倒西歪,后磕前抢,离席上。这酒興癫狂,醉魂儿望家住。

(2)《遇上皇》第一折【柳叶儿】:若写呵免灾殃,呵,不写后又待何妨!

(3)《火烧介子推》第一折【混江龙】:当日个,高辛氏举八元八恺,慎徽五典五惇哉。

在这几支曲文里的衬词“儿”、“呵”、“个”、“那个”等皆为虚字。但是,也有为实词或实词性词组的情况,如:

(1)《气英布》第一折【油葫芦】:恰便似寒森森剑戟旁边过,有如他明颩飚斧钺业中坐。是他忒不合,忒骋过。恰便似个飞蛾儿急飐飐来投火,便是他自搅下一头磋。

(2)《气英布》第三折【正宫端正好】:您送的我荒荒有国难投。

以上几支曲文中的衬词“寒森森”“明颩飚”“急飐飐”“荒荒”“喇登哩登”“荒荒”等虽然位于句中,但是依然是实词,唯一不同的是“看咱”“交咱”“您每”“看者”“风波”“有甚”是对前面正字的无语法意义重复。总而言之,这些衬字都是为了满足曲律音节的需要,或是为了满足表情达意的需求,在语法上是不承担作用的。

(三)位于句间末尾的衬词

(1)《气英布》第一折【雁儿】:楚王是问我:英布!他是汉家,咱是楚家,你不交书叫他去唦,他如何敢来?

(2)《疏者下船》第三折【满庭芳】:儿呵,你舍命投江救主,妻呵,你抵多少出嫁从夫!

(3)《尉迟恭三夺槊》第四折【叨叨令】:论到打也么哥,论到打也么哥,这番交马应无善。

以上几支曲子中的衬词“唦”、“呵”、“也么哥”、“个”等位于前一句正字板位末尾,后一句衬词或正字板位之前,很多学者认为是语气词,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或演唱者为了更好表达感情或显示演唱技能的凭借,并不单单是语气词那样简单,这些词虽然在语法上没有意义,但是在句法位置中又占据不可轻视的功能。

二、元杂剧中衬词的修辞作用分析

衬词是曲体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衬词作为一种艺术现象,不仅标志着剧曲与词、散曲小令的区别,而且在文学体裁、语体样式上都是剧曲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有着它独到的艺术功用。下面笔者就从《元刊杂剧三十种》剧本中所使用的衬词的情况出发,结合具体实例浅谈衬词的修辞作用。

(一)从文本作者角度出发

(1)往往作者借助衬字来增强语气,强调感情的表达。由于北曲各种曲牌都有各自固定的句数和字数,所以,元杂剧作家就按照规定,填入正字,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同时,在必要时又加入衬词,这样就有助于正字句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得更加真实和充分。如:

《气英布》第三折【道和】:看咱看咱恩临厚,交咱交咱难消受,终身答报志难酬。恨无由,直杀的丧荒丘,遥 观着征马 宛骤,都交他望风走。看者看者咱争斗,您每您每休来救。看者看者咱争斗,都交死在咱家手。荒郊野外横尸首,直杀的马头前急留古鲁、急留古鲁 乱滚死、死、死人头 !

在这支曲文中,“看咱”“交咱”“看者”“您每”看似仅仅是前一正字的迭字,无实际意义,但是作者之所以重复正字,就是为了加强曲文的语气,把英布这种愤恨、恼羞成怒的状态渲染得淋漓尽致,使曲词感情显得真实、强烈。

(2)二是用衬字来描摹景色和修饰事物,增强其形象性和立体感。元杂剧常用衬词,不必讲究平仄,所以,有些平仄不调的语句,如《燕青博鱼》中“乞丢磕搭”《汉高皇濯足气英布》中“急留骨碌”《遇上皇》中“喇登哩登”之类的,便可以作为衬词,自由的咏入其中,形象的模拟出自然景物的声音和形状,呈现给听者立体的感受。曲文中还经常采用“ABB式”的象声词、“AA的”式和“AAB”的形容词、“动词+副词”组成的状语词组等来描绘景物或修饰事物,如:

①《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折【鹊踏枝】:淅零零洒琼瑶,乱纷纷剪鹅毛。

②《萧何月下追韩信》第一折【寄生草】:凛凛寒风刮,扬扬大雪飘。

(3)通顺文意。如凌濛初指出:“盖曲限于调,而文义有不属不畅者,不得不用一二字衬之,然大抵虚字耳,如这、那、怎、着、的、个之类。”如:

《诸葛亮博望烧屯》第四折【蔓青菜】:你却把那两只手拳得没缝,真个将黑白子暗包龙。

如果把衬词“那”“个”曲调,一方面影响整个曲律的和谐,另一方面在文意上也略显不畅,实为不妥也。

(4)增强了曲文的口语化和通俗性,便于演唱者演唱。在元杂剧的剧本上,有些诗词曲语,经过加入衬词,便显得通俗易懂,元杂剧本身是用演唱的形式展现给听者的,衬词的加入便使曲文就好像口语对话般展示出来,给演唱者提供了发挥演唱技能的空间。

(二)从演唱者角度出发

(1)演唱者在演唱某一曲调时,在正字之外添加衬词,可以显示自己的延长技艺和特色,丰富该曲调的腔格,以便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清…黄图珌认为“如曲无赠字,则调不变,唱者亦无处生活;但不宜太多,使人棘口。”这也就是说,曲调是演唱者呈现演唱技艺的重要凭借,由于衬字是非律字,这也就给演唱者提供了展现演唱个性的空间,演唱者通过衬字,表现出与别的演唱者不同的特色,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演唱水平。由此可见,衬字是显示演唱者演唱技艺水平的一个重要媒介。

(2)添加衬字,有时候对演唱者来说是为了保持唱腔或语意的顺畅,或者是为了科介的需要,因为衬字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曲调和行径,也必然影响到表演形式。曲调和科介的变化也一定会对剧本的语体形式提出种种限制和要求。文本上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变化的关系。

三、结语

元杂剧中的衬词,虽非律字,但无论是最初的产生,还是位置的安排、词性的选择及作用上都有其独特的规章,衬字使用恰当,就会和正字相得益彰,增加语言的生动灵活性,促进作品思想内容的自然真情表达。所以说,笔者认为部分学界“就意义来说,衬字是些无关重要的字。”的这一观点是片面的。衬词不仅有实在的意义,而且有她独特的艺术表现功能,是元杂剧剧曲艺术整体的一部分。

不论对于元杂剧文本作者本身来说,还是对于演唱者来说,衬词的加入都是有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注释:

①南音三籁…凡例[M].清康熙七年重刊本卷首.

②南音三籁…凡例[M].清康熙七年重刊本卷首.

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42.

[1]许金榜.元杂剧的语言风格[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8).

[2]朱光荣.论元杂剧的语言艺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4).

[3]雎健.元剧剧曲衬字艺术浅探[J].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4]肖永凤.试析元曲衬字的艺术性[J].六盘水师专学报,2002(03).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戏曲对“三言”的创作接受研究”(编号:2017-ZZJH-285)的阶段性成果。

杨彦智(1988-),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语言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衬词元杂剧实词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