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必然性分析

2017-12-01 02:5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道光帝清军鸦片战争

孙 浩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关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必然性分析

孙 浩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近现代的大事件。通过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更为明显的是其必然性,这里从朝堂、军队、信息等方面来叙述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失败;必然性

19世纪中叶,英国在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化的机器工业迎来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使得英国现有的殖民地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家们的胃口,因而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望向了遥远的东方。英美等国在与清政府的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英美等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使得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人民深受其害,鸦片战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而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常备军的清政府面对一支长途跋涉的远征军居然一败再败,赔款割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1 处于信息封闭下的清政府对战争毫无准备

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来到遥远的东方。1517年,葡萄牙人乘着他们的武装舰船炮击珠江口,甚至建筑碉堡,后来被明朝政府击败并赶跑了。当时在中国海口徘徊的并不是什么要求和平通商的商人。他们都是些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到各地掠夺财富的冒险家。到了1637年,又发生了英国舰船炮击虎门炮台的事情。出于防范与限制所谓“夷人”的目的,明朝政府下令外国舰船不得进入珠江口,后来的清政府也重申了这个禁令,并且对于对外贸易定下了很多严格的规矩。1759年之后便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并且由公行负责具体的对外贸易事宜。

闭关锁国式的防范与措施暂时的起到了自卫的作用,但是这样也遮住了清政府的双眼,看不到外面世界的变化,沉浸在东方这片大陆上。清朝统治者狂妄自大的认为这些外国商人都是来自微不足道的蛮夷小国,自命为“天朝上国”,他们也根本不想去了解这个世界,只要自己位子坐的稳,便以为高枕无忧了。尤其在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戒烟后,整个清政府没有人想到战争来的这么突然。即便是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也没有想到,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认为:“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非竟不可范围者。”其中丝毫没有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预感。

反观英国,在十八到十九世纪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领头羊。经过十八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各国对中国的贸易中,英国也逐渐的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在印度,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于1767年占领了孟加拉。东印度公司在1833年之前一直垄断着英国对中国的贸易。1833年东印度公司对中国的贸易独占权被取消,这说明英国的资本家已经普遍的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以虎门销烟为导火索,1840年2月,英国政府决定派出“东方远征军”前往中国。而当时整个清政府尚沉浸在销烟的战绩与成果之中,完全没有想到,战争到来了。

清政府的封闭政策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塞住了自己的耳朵,完全沉醉在“天朝”的迷梦中,这样如何能赢?

2 传统军事力量与现代军事力量的碰撞

尽管对于鸦片战争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和定义,但是,战争的实质都是两支军事力量之间的碰撞。从清王朝与英国远征军的军事力量对比,便能从中看出端倪。

在武器装备层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之间的差别的话,那就是,英国已经处于初期的火器时代,而清军却仍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清军的冷兵器主要是长枪长矛,大刀弓箭之类的,其具体形象我们也比较熟悉,在这里毋庸多言。而清军使用的火器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人们对于当时清军的火器大都称为“土枪土炮”。其实在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并不是中国发明研制的,而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郎机”、“鸟铳”、“红衣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造的。就武器的型制样式而言,清军比英军整整落后了二百余年。船舰就更不用说了,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船体坚固,载炮量也是清军船舰的数倍,这就是的清军根本不敢出海迎敌,专注于防守,从而失去了主动权。

清军在武器上处于劣势,这时大多数人承认的。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有着人数的优势,事实是这样的吗?如果简单的从数字看,的确是事实,当时的清军有八旗兵20万,绿营兵60多万,总兵力达到了80万。而当时的英国有正规军14万,负责内卫任务的国民军6万,总兵力约20万。而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海陆军并算,大约7000人。但是在总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在各次的战斗中并没有很大的优势,优势还会处于劣势,在本土作战的清军,并不是总能以逸待劳,有时还疲于奔命。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清军的编制与分布情况,当时的清军的主体是绿营,以营为基本的分布单位,人数则由200至1000余名不等。就近代军事原则而言,兵力分散意味着战斗力的削弱,遇到战事,只能从各地抽调兵力,战斗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具体的战役中,清军并没有兵力上的多少优势。

从军事战术来讲,清军亦处于不利地位。仔细研究鸦片战争的数次战役,英军的进攻战术几乎一样。首先是英军船舰进攻炮台正面,轰击炮台以吸引守军,与此同时,英军运输船运送陆军至炮台侧后,在炮台侧后登陆,实施迂回攻击。清军炮台主要是为了预防正面敌人,也就是从海上来的敌人,对于自己的后背却毫无防备。而英军抓住了这致命的弱点,攻打清军毫无保障的柔软的腹部。英军这种正面吸引,背后包抄的战术,体现的是近代的军事学术。而清军则固守成规,先后数次因此而失败。即便是这样,清军也没有收取到丝毫的教训,不仅仍然认为英军不善陆战,而且对于战术没有意识到丝毫不妥,仍然是筑炮台,提士气,先后被英军从背后击败。武器装备、兵力部署、军事战术均不如人,这样的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3 大臣欺君腐败成风,道光帝坐井观天

一个朝代的终结往往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极端尖锐与最终爆发。可以这样说,即便没有鸦片战争来打开中国大门,加速清王朝的衰落,最终清王朝仍然会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当时的大部分官僚都练就了一身欺君罔上,搜刮民财的好功夫,其程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虎门战败后,道光帝派参赞大臣、三等果勇侯杨芳赴广州主持战局。杨芳是个打仗的好手,平定白莲教、平定天理教、活捉张格尔、绘像紫光阁,功名显赫。杨芳的地位是凭着手中的刀枪打出来的。可就在这位大将到职后的第二天,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发兵进攻广州。1841年3月18日,英军占领了广州西南角的商馆,此时广州城的东、西屏障已经被消灭殆尽,英军已经完全占领广州内河。战功赫赫的杨芳意识到,他毫无制“夷”的方法。但是在这位果勇侯的奏折中,却丝毫不提战败一事,“莫若先设一计,以退其船。查从前该逆夷求偿烟价、求给地方,皆无可许之理。今俱不敢妄图,而唯希冀照常贸易。”本来是杨芳被打的不敢出头,在奏折里倒成了英夷求饶,完全不提广州内河各据点失守,反而谎称英军是因为清军的严密防守而退出,真可谓胆大包天。结果就出现了一幅奇异场景,一边是兵败无策后屈服“夷酋”,一边是期盼大兵进剿擒获“夷酋”,广州与北京,恍若现实与梦境。

与杨芳相比,奕山对此更是出神入化。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授奕山为靖逆将军,从湘、鄂、桂、赣、滇、黔、蜀七省调集大军,命其统军南下。5月20日,奕山得知义律下令进攻广州的情报后,不顾大军未到,其他战备工作也未完成等一些情况,于21日贸然发动进攻。从军事学来看,奕山的进攻简直可笑,广州清兵达两万人,对于进攻却没有任何帮助,奕山用来进攻的只有雇佣水勇1700人。所谓的大兵进剿,只不过是这种带有骚扰性质的战斗,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英军几乎没有损伤,清军反而损失惨重。但是在靖逆将军奕山的奏折中,情况截然相反。直到最后英军海陆夹攻,包围广州城的时候,广州升起白旗投降的时候,道光帝收到的仍是捷报。高居庙堂的道光帝怎么也想不到广州的局势已经糜烂至此,更想不到他的侄子奕山颠倒黑白,完全隐瞒了战败投降的事实。

闽浙总督颜伯焘在厦门战败后,于1842年初免职还乡。时任汀漳龙道的张集馨详细记载了颜伯焘回程的情况:前帅回粤,道经漳城。至初一日,即有轿夫过境,每日总在六七百名。至初十日,余与英镇迎至十里东郊,大雨如注。随帅兵役、抬夫、家属、舆马仆从几三千名。颜伯焘于1841年2月到任,次年1月去职,短短一年,辎重就有如此之多,真可谓贪婪无度。颜伯焘在漳州待了四天,地方官用去一万多两银子,结果在雇勇项目中报销,鸦片战争的军费竟作此用。

道光帝更是让人无话可说。他接到关于厦门失陷的奏折之后,竟然发现英军也会陆战,于是下令各地注重陆路防守。此时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道光帝在诸多前线大臣的欺瞒下,至此才知道英军还有能在陆地打仗而不会摔倒的士兵。并且昏言:夷人此次到闽,已有陆路提督伪官名目,恐其招集闽、广汉奸为登陆交战之际。君臣昏庸至此,此战如何取胜?

4 道光帝在战与“抚”之间的摇摆

道光帝无论是在禁烟的问题上,还是在战争的问题上,都没有一贯的坚决地方针政策与决心。在禁烟问题上,他曾经显得很有决心,但是一遇到阻力,这些决心就像水一样蒸发了。道光一朝,皇帝和官员们对于外界翻天覆地般的变化并没有任何清醒的认识与了解。他们以为只要以停止贸易为条件略微恐吓一下,就能够使外国人不敢再贩卖鸦片,从而在国内禁绝鸦片,一劳永逸。从查禁鸦片来解决禁烟和白银外流的事情简直再好不过了,所以道光帝排除林则徐这位坚决主张禁烟的大吏奔赴广东禁烟。可是没有想到,在外国的鸦片贩子背后,有着一个不惧恐吓的庞然大物,而且这个庞然大物反而使道光帝焦头烂额,并最终作出屈辱的决定。

当英国远征军的舰队北上,进入舟山,攻陷定海的时候,清政府内部主“抚”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尤其英军舰队到达天津白河口的时候,道光帝作出“抚”的决定,想用温和的语言劝诫英军,使他们自己回到南方去。虽然道光帝拒绝了英国要求赔款割地等一些要求,但是仍然把戒烟的责任都推给了林则徐,想用惩办林则徐来熄灭洋人的怒火。虽然英军对此并不满意,但是戒烟运动以失败告终。在琦善含糊其辞的应答下,英军回到了广州,并且与琦善私自订立《穿鼻草约》。而道光帝这时又主张打仗了,原来他看到英国军队这么容易就回到南方,以为这些人并不厉害,既然已就“抚”,就不该再有割地赔款这样的无理要求。对道光帝来说,这种有伤天朝脸面的要求是决计不能答应的。

1842年,英军攻占乍浦,船舰开到了江苏省长江口外。紧接着,英军攻陷了吴淞、宝山后,摆出继续向北进攻的姿势。这时的道光帝又害怕了,原来皇帝寄希望于两江总督牛鑑和扬威将军奕经能够在江浙挡住英军,可没想到失败的到来如此之快。战不行,道光帝又转为“抚”了。道光帝派原任盛京将军的耆英为钦差大臣奔赴浙江,同时启用了主“抚”并且得到英国人好感的伊里布。命令他们在尽可能低的条件下求和。在这以后,道光帝再也没有动摇过,再也没有动过围剿的念头。这时他终于明白,剿是不行了,只能一意“抚”之。

武器落后一个时代,军队部署混乱,士兵多临时抽调,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君臣昏庸,朝令夕改。这一切都表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在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它的非正义性一样,清政府只能接受战败的苦果。1842年8月29日,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鑑在南京接受了英军提出来的全部合约条款,签订了可耻的《南京条约》,即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红旗出版社:北京,1982.

[2]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17.

[3] 刘芳.试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J].大众文艺,2010.

[4] 葛夫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J].史林,2016.

[5] 王静.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再探析[J].沧桑,2009.

孙浩(1995-),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2017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

K23

A

1672-5832(2017)12-0142-02

猜你喜欢
道光帝清军鸦片战争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THE DRUG WAR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道光帝选接班人
道光帝曾欲立奕訢为皇太子
道光帝选接班人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