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2017-12-01 09:28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身份少数民族个体

郑 月

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郑 月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由于其民族人数较汉族相对较少,民族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相应的问题。做好民族认同教育,不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对于高校教育建设乃至民族地区团结发展和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均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概述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和民族认同现状,最后提出了民族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教育路径

多民族国家当中,少数民族认同教育具备相当的重要性。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在大学环境中的心理适应问题和观念认同问题关系到其对于民族的认同,关系到其个人的价值观树立和未来的个人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应当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教育,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特殊性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得其既能认同本民族,同时又能认同并融入到中华民族当中,在个人心理和学习方面获得健康发展和不断进步。

一、民族认同概述

对于民族认同而言,从狭义角度来看,即个人对于本民族的认同,而从广义来看,还应包括个人对于自身所属国家的认同[1]。民族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当中是重要课题,少数民族个体既要充分认同自身的少数民族身份,还应当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能够对该成员身份予以充分认同。做到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和国家民族成员身份的和谐统一,而不会因为自身民族身份特殊性而自卑、自大或者否定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对于其自身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均意义重大。

二、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增强自信自尊与自我认同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份认同教育,是有着相当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的。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角度来看,由于其少数民族个体的特殊身份,在高校当中存在少数和多数之间的差异,在文化习惯和文化审美方面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其以个体存在于集体当中,巨大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隔离和疏离感,容易导致其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造成其心理上的相应问题。通过相应的教育措施,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充分接受并认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并能够接受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较大差别,充分认同少数民族和国家民族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自尊,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到高校大环境乃至今后的社会大环境中,对于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二)强化对国家主体文化认同,维护国家和各民族的团结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教育,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同样有着相当的价值。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要想实现国家的稳定团结和长足发展,就应当保证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互帮互助,既要充分尊重并认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应看到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认识到各个民族均是国家大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能够不断强化其对于国家主体文化的认同,进而辐射到其所述民族的大群体中,产生相应的影响作用,为少数民族的未来发展和民族认同问题提供更加有效的效果[2]。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国家的发展就能够拥有基础力量保障,安定的环境和合一的力量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分析

从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来看,大体是积极和正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大文化的认同感较强,相较于国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传统意识相对较强,能够较认同中华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现代文化。在面对社会矛盾和冲突时,通常也能够以相对积极的应对方式处理。而具体来看,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是时有发生,一些受到思想蛊惑的部分民族存在着对国家民族的相应抵制,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会采取悲观和消极态度,以自我否定或者逃避现实的方式应对。此外,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其本民族的社会认同情况来看,由于其本民族属于少数民族,在本民族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对于个人的命运乃至本民族的未来发展均有着密切关注,但很容易出现悲观和消极态度。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有机结合民族认同教育和爱国教育,巩固强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通过对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内涵上来看,爱国主义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对国家的认同及强烈的情感倾向,是归属感、自豪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而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中华民族和本民族的双重认同,二者的内涵存在着高度一致的方面[3];从外延上来看,以民族构成来划分,国家分为多民族国家和单一民族国家,中国就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各个民族的权益,爱国和爱本民族是相互统一的。因此,将民族认同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巩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加深他们对国家的了解与尊重,加强他们的国家公民身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4]。

(二)强化民族发展主力军身份认知教育,提高对其本民族的社会认同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方面容易出现的对本民族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存在着消极情绪和悲观思想,往往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度较高,而对于本民族的认同感较低。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当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采取对应的认同教育。应当引导其辩证地看到本民族的当前发展现状,认识到其个体在本民族当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树立其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应当让其充分而深刻地意识到个体在本民族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在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经济发展上的主力军作用,关注自身提升和发展,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来提升自我价值,以科学文化学习和社会实践来强化自己,投入到本民族的发展当中。提高其对于本民族的社会认同,便能够消除其在民族认同方面的偏见。

(三)鼓励多民族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强化法律意识获取广泛认同

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有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相应问题,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其在与其他民族学生接触时的相应遭遇。而接触的相应遭遇很大部分源于民族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不足,相互间未能对对方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尤其是汉民族学生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较少,很容易出现误解和偏见。为此,高校应当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多民族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如通过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或者集体游戏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以此来实现民族之间的有效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同时,还应当注重法律教育,通过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能够认知到自身行为的界限,借此来达到相应的约束作用。

(四)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内心矛盾提高整体认同

心理健康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出现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时的重要反应。为此,高校应当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认知到更多的心理知识,以便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调整,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同时,高校还应当组织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人员,为存在相应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相应帮助,及时消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其内心的矛盾。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应当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和个性品质水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升对于民族的整体认同。

五、结语

我国为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的少数民族共5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群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民族团结和长足发展。高校应当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通过对应科学的民族认同教育,从多种角度并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在认同本民族的同时对国家民族也有更好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发展乃至国家社会的稳定繁荣提供基础保障。

[1]王霞,何欢.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38~41. [2]李从浩.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与公民意识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95~99.

[3]邓敏,张雪峰.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12):74~88.

[4]王聚芹,温超.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浅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07):131~151.

(作者单位:郑州黄河科技学院)

本文系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41115。

郑月(1978-),女,辽宁锦州人,硕士,郑州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育。

猜你喜欢
身份少数民族个体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