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野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2017-12-01 09:28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载体中学生主体

张 英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

张 英

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有效沟通与互动。中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沟通、对话为前提,通过一次或多次商谈达致共识,具有人本性、主动性和严肃性特征。在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为八大类:开会、谈话(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党组织及群众组织活动、管理、文化建设、活动、大众传播。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根据中学的具体情况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载体。前四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有运用,也多有论及,本文就不加赘述,重点讨论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极为重视此项工作。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建设的成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理论体系渐渐完善,中学的人才培养体制不断创新与发展,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表现越来越多样化、差异化,这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存在张力,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化发展的情况,因而很大地影响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这样的形势下,为探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及寻求突破之法,传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困惑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思考的问题。追本溯源,“主客二分”哲学思维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中学的传统问题。因此,要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前述困境,并取得突破,科学定位教师和中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是其中的关键。把教师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共同主体,此二者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思维、能够进行实践的“有血有肉的”、“丰满”的人,他们之间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因而,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来考察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解决当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问题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特征

(一)中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到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体性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题,推动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主体间性理论的代表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其主要思想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双方主体间关系的平等、协调和统一,在具体活动中其哲学基础是先验论,其预设一种理念或思想,然后通过主体间交往形成某种统一的普遍真理和精神的回归。一般认为,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是主体间性,即主体与主体双方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主体间性即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其基础是个人主体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即实施者与接受者都是主体,都应该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中学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做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二)中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人本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一方面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心态上彼此平等交往、相互理解、尊重,同时注重在道德和知识上教育实施者与接受者对于自律自觉的责任意识,双方都是平等参与的主体,鼓励与尊重双方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促进教学相长,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主动性。由于该教育理念确立了参与者的平等地位,使其体会到理解和尊重,以致容易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并进而产生实现目标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归根结底,由于该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主动性能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中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中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他教”转变为“自我养成教育”,培养其主动能力,从而把握机会和促进自我实现。

(3)严肃性。在贯穿此种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中由于主体之间人格、地位的平等具有创建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的功能,而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削弱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反,是同时增强双方的主体性、主动性,并提高双方的主体地位,增强活动的效果。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教育理念及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中学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形态丰富多彩,难以计数,可以概括为八大类:开会、谈话(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党群众组织及学生组织及社团的活动、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活动,每一类又包括许多具体形式。其中,开会、谈话(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党组织及群众组织活动是传统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多有运用,也多有论及,本文就不加赘述,重点讨论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一)管理载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是指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管理活动之中并与管理手段相配合,以达到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中学生的行为、调动中学生学习和参加活动积极性的目的。管理载体具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普遍性,管理载体与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二是制度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学生的管理就是依据法律、规章、纪律及相应管理制度调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过程,因而对其管理必须依据法律、规章、纪律及相应管理制度所构成的制度体系来进行。这决定了管理载体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具有制度化特征。对于管理载体的运用要求:第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第二,提高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能力;第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要求和内容制度化,这也是贯彻以法治国理念、推动依法治校的根本要求;第四,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差异,人性化管理;第五,贯彻“对话管理”理念,以平等对话的精神扩中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力度及参与水平;第六,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为管理载体的运用创造良好环境。

(二)文化载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指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以此影响人、感染人,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中学的历史文化底蕴、校园建筑、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校园文体活动、教学活动等方面。与其他载体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对人的影响的全面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等特征。对于文化载体的运用要求:第一,保证文化建设的主流性质和主流方向,充分发挥文化载体培养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四有”新人的作用;第二,与时俱进地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提高活动水平和质量;第三,大力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下沉到最基层的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及组织;第四,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促进文体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活动载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是指教育者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中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设想及计划中的教育和影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如下共同特征:一是教育的目的具有明确性、二是参与的主体具有广泛性、三是社会实践性较为突出。对于大众传媒载体的运用要求:第一,应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并据此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第二,加强对活动的指导,活动不可过多过滥,避免形式主义,力求实效;第三,充分发挥活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创造性;第四,活动应因地制宜,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

(四)大众传媒载体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媒载体,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各种传统或新型传媒工具向中学生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使中学生在广泛接触社会信息时认可并接受,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大众传播媒体表现为书籍、报纸、期刊、网络、广播、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等,具有传递迅速、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具有增殖力等特征。对于大众传媒载体的运用要求:第一,坚持大众传媒的主流价值取向以及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标;第二,提高广中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积极有效地参与传播者即教育者与作为受众的互动;第三,注意不同传播媒介的优劣势及其互补;第四,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尽量避免大众传媒载体的局限性。

四、结语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载体作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枢纽,对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及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影响极为重要。该种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种扬弃,对传统单向填鸭灌输式教育是一种否定,让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的指引下,师生、生生彼此间的平等理解、交流、对话,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善”和目的“善”的统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至达成“善”的教育的目标。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2]王升臻.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安世遨.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7).

[5]李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学理论(中),2013(02).

[6]刘金,叶绍灿.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江淮论坛,2006(03).

[7]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8][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

[10]岳伟,千坤庆.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6).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龚家坪镇云排岭学校)

张英(1966-),女,湖南祁阳人,湖南省祁阳县龚家坪镇云排岭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教育。

猜你喜欢
载体中学生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论碳审计主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何谓“主体间性”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