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山区玉米区域试验对育种目标的引导作用探析

2017-12-01 06:22
种子 2017年4期
关键词:黑穗病毕节市斑病

, , ,

(毕节市种子管理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高寒山区玉米区域试验对育种目标的引导作用探析

褚崇胜,周训宪,邓培延,毛春霞

(毕节市种子管理站, 贵州 毕节 551700)

毕节试验区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气候多样,玉米育种目标既要结合这一特殊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玉米区域试验的合理引导。因此,拟以2015年度玉米区试工作为例,探析玉米区试对玉米育种目标的引导作用,旨在为广大玉米育种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区域试验; 玉米育种; 引导作用

品种区域试验是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要求进行试验,对新育成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进行全面的鉴定,根据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表现,结合抗逆性鉴定和品质结果,对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是评价品种的科学依据,也是品种审定和推广品种科学布局的重要依据,更是新品种选育工作者制定选育目标的指挥棒。而玉米区域试验,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的中间性试验,也是联系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实践及市场销售推广的纽带。毕节试验区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生态气候类型多样,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不仅要立足于选育适宜不同生态区应用的玉米杂交种,以做到组合配套、布局合理,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之目的[1],而且还要结合毕节市特殊环境下组织的高山组玉米区试的引导作用。通过对2015年毕节市玉米区域试验(E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初步探析高寒山区玉米区试对毕节市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引导作用,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毕节市玉米区域试验的参试材料由各选育单位或个人提供,但由于参试材料名称可能涉及保密相关事宜,本试验因此不便提供参试材料的名称,故仅以E组(E 1~E 11)系列编号代替,主对照ck 1:黔单16,辅助对照ck 2:未设。

1.2 方 法

试验地点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田坝桥镇,海拔1 400 m。

承试单位:毕节市种子管理站。

小区面积:20 m2,行数5行、行长5 m,密度:3 300株/667 m2。

试验期间的气候情况:4月份气候基本正常,5月上旬低温,未下透雨,幼苗长势相对较慢,6月份低温阴雨天气较多,7月5日大雨大风,小区2/3植株发生倒伏,后期气候基本正常。

前茬作物:玉米。

套种或直播:直播单作。

播种期:4月13日,间定苗期:5月25日。

施肥:基肥用41.7 kg/667 m2玉米专用复合肥。

追肥:第1次:5月28日,毕化牌尿素,每小区0.8 kg,合26.7 kg/667 m2,第2次:7月6日,毕化牌尿素,每小区1 kg,合33.4 kg/667 m2。

灌溉情况:未进行灌溉。

收获期:9月30日。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从玉米区域试验数据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穗位高的相关性并不显著。

从选育的角度来看,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数以及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而生育期、穗位高和秃尖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尽管如此,在实际的选育工作中,也要考虑地处黔西北高寒山区的毕节试验区的特殊生态气候条件,生育期的选育应当适当偏长为好,以尽量延长光合产物的积累时间。穗位高虽然对产量的影响不大,但是过高的穗位会一定程度的增加玉米植株的倒伏(倒折)率,所以穗位应该适中偏低为好,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考虑到它对倒伏(倒折)的影响,以适当高度为宜。

2.2 抗性及产量的综合评价

E 1:平均单产662.2 kg/667 m2,居参试种第6位。生育期150 d,株高245 cm,百粒重42 g,出籽率87.3%。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感丝黑穗病、无倒伏倒折。该品种综合性状中,丝黑穗病较重,整齐度较差,产量居参试种中间。E 2:平均单产894.4 kg/667 m2,居参试种第1位。生育期148 d,株高221 cm,百粒重39 g,出籽率86.9%。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无倒伏倒折。该品种产量高、综合性好,是一个优良品种,建议进入下一轮试验。 E 3:平均单产677.8 kg/667 m2,居参试种第5位。生育期149 d,株高225 cm,百粒重41 g,出籽率89.1%,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该品种产量较高,综合性状好,建议进入下一轮试验。 E 4:平均单产830.6 kg/667 m2,居参试种第3位。生育期149 d,株高254 cm,百粒重43 g,出籽率88.2%。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抗丝黑穗病。该品种产量高,综合性好,建议进入下一轮区试。E 5:平均单产771.7 kg/667 m2,居参试种第4位。生育期157 d,株高251 cm,单穗粒重239 g,出籽率86.3%。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抗丝黑穗病。该品种生育期稍长,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E 6:平均单产594.4 kg/667 m2,居参试种第9位。生育期150 d,株高214 cm,百粒重34 g,出籽率84.9%。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抗旱性强。该品种感丝黑穗病,产量较低,综合性状一般。建议淘汰。E 7:平均单产865.0 kg/667 m2,居参试种第2位。生育期156 d,株高254 cm,百粒重42 g,出籽率87.5%。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丝黑穗病,无倒伏倒折,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品质好,建议进入下一轮区试。E 8:平均单产459.4 kg/667 m2,居参试种最末位。生育期147 d,株高206 cm,百粒重39 g,出籽率87.0%。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倒伏率55%,倒折率23.5%。综合性状差,产量低,建议淘汰。E 9:平均单产522.2 kg/667 m2,居参试种第10位。生育期150 d,株高216 cm,百粒重32 g,出籽率86.8%。高抗大、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中抗丝黑穗病。无倒伏倒折,无空杆。该品种综合性状差,丝黑穗病较重,产量低,建议淘汰。E 10:平均单产658.3 kg/667 m2,居参试种第7位。生育期151 d,株高227 cm,百粒重41 g,出籽率84.4%。高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无倒伏倒折。该品种综合性状较好,产量一般。E 11:平均单产612.2 kg/667 m2,居参试种第8位。生育期147 d,株高195 cm,百粒重35 g,出籽率85.8%。无倒伏倒折,无空杆。高抗小斑病、茎腐病、纹枯病、锈病、玉米螟,中抗大斑病、丝黑穗病等。该品种综合性状差,产量低,建议淘汰。

表1 2015年玉米区试数据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重秃尖百粒重单产生育期10.86**0.520.450.65*0.570.230.48-0.120.510.56株高10.72**0.71**0.82**0.410.510.73**0.110.76**0.67*穗位高10.68*0.550.420.560.59*0.090.390.4穗长10.89**0.550.88**0.86**0.070.550.77**穗粗10.66*0.73**0.93**0.10.75**0.88**穗行数10.40.58*-0.060.190.61*行粒数10.78**-0.10.290.63*单穗粒重10.160.72*0.86**秃尖10.42-0.17百粒重10.59*单产1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2 病害、倒伏情况(依据《玉米病虫害田间手册》分区调查项目及标准调查)(附产量排名)

项目品种大斑病(级)小斑病(级)丝黑穗病(级)茎腐病(%)纹枯病(级)锈病(级)倒伏率(%)倒折率(%)心叶期玉螟危害(%)单产(kg/667m2)产量排名E1117010000662.26E2110010000894.41E3110010000677.85E4113010000830.63E5113010000771.74E6113010000594.49E71100100008652E81150105523.50459.411E9317010000522.210E10110010000658.37E11313010000612.28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 论

3.1.1从区试的初步综合评价及建议情况来看,玉米品种选育的大方向依旧是高产和高抗,其中尤以产量为主。

3.1.2玉米单位面积的籽粒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籽粒重(百粒重或千粒重)三者的乘积组成[2]。在玉米区试中,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会随种植密度而确定下来,决定产量高低的是穗粒数和籽粒重。从根本上看,玉米穗粒数的多少取决于成功受精的由雌穗分化而来的小花数,与穗长和穗粗直接相关,因此,选育中一般都会从穗子又长又大这一明显特征入手;粒重的高低取决于“籽粒库容”的大小灌浆速度的快慢以及灌浆时间的长短,这既受到基因的控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选育时要尽量朝籽粒又多又大、灌浆速率高、灌浆持续时间较长的方向进行选择。而另一方面,降低秃尖长度也是增加穗粒数的有效途径。

3.2 讨 论

3.2.1在毕节市玉米区域试验中,密度已统一规定为3 300株/667 m2,从理论上说,这并不能完全显示出各个参试品种的最佳耐密性,对产量指标的公平性存在一定影响。

3.2.2受工作实际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是单点(组)一年数据,由此得出的规律可能不尽完善,但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符合毕节市的实际情况,对选育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张志国,谢定敏.黔西北山区玉米生态型及生态育种[J].玉米科学,1998(4):18-22.

[2]胡立勇,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Analysis About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Corn Regional Test to Breeding Goal in Alpine Region

CHUChongsheng,ZHOUXunxian,DENGPeiyan,MAOChunxia

2016-11-24

褚崇胜(1986—),男,贵州普定人;农艺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工作。

10.16590/j.cnki.1001-4705.2017.04.093

S 513

A

1001-4705(2017)04-0093-03

猜你喜欢
黑穗病毕节市斑病
甘蔗重要亲本田间自然抗黑穗病测定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23个甘蔗品种对甘蔗黑穗病的抗性测定
烟草靶斑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侵染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