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探析

2017-12-01 03:21李智勇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百令西沙胶囊

李智勇

(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山东 庆云 253700)

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探析

李智勇

(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山东 庆云 253700)

目的:探讨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年来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4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146例患者分为莫西沙星组(73例)和联合组(73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莫西沙星组患者加用莫西沙星片进行治疗,对联合组患者加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PaO2和PCO2的水平及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与莫西沙星组患者相比,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其PaO2和PCO2的水平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莫西沙星片;百令胶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

慢阻肺(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的发生多与吸入粉尘或化学物质、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存在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研究表明,诱发该病的病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等。中医认为,慢阻肺属于“咳症”“喘证”的范畴,其致病机理主要是正气虚弱,卫外不固,中土虚弱,久则伤肾,肺、肾两虚而酿生痰浊所致。有调查数据显示,该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9%~10%[1]。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疲乏、消瘦、紫绀、焦虑等症状[2]。该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工作。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在对73例慢阻肺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为2013年7月至2016年4月期间山东省庆云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46例慢阻肺患者。这146例患者的纳入标准是:1)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规定的慢阻肺的诊断标准[3]。2)患者的年龄在20~70岁之间。3)自愿参与此项研究。其排除标准是:1)合并其他器官的严重疾病。2)对本研究所用药物存在禁忌症。3)临床资料不全。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146例患者分为莫西沙星组(73例)和联合组(73例)。在联合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42例和31例,其年龄区间为23~66岁,平均年龄为(56.6±8.5)岁,其病程为2~15年,平均病程为(5.1±0.5)年。临床表现:有咳嗽患者69例,呼吸困难患者33例,咳痰患者48例,胸闷和憋气患者20例,胸痛患者16例,紫绀患者5例,大汗淋漓患者1例,休克患者1例。在莫西沙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43例和30例,其年龄区间为25~68岁,平均年龄为(57.8±9.5)岁,其病程为3~14年,平均病程为(5.3±0.7)年。临床表现:有咳嗽患者71例,呼吸困难患者30例,咳痰患者45例,胸闷和憋气患者18例,胸痛患者6例,紫绀患者3例,大汗淋漓患者2例,休克患者1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吸氧、消炎、平喘、解痉、通畅气道、止咳、化痰以及预防酸碱平衡紊乱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莫西沙星组患者加用莫西沙星片进行治疗。莫西沙星片(生产厂家:BayerScheringPharmaAG(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分装;批准文号:J20150015;规格:0.4g/片)的用法为:口服,0.4g/次,1次/d,连续用药5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对联合组患者联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进行治疗。莫西沙星片的用法与莫西沙星组患者相同,百令胶囊(生产厂家: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10910036;规格:0.2g/粒)的用法为:口服,1g/次,2次/d,连续用药1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3]

1)用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其肺部啰音消失,经胸部X线检查显示其肺内的炎症大部分被吸收。有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其肺部啰音减轻,经胸部X线检查显示其肺内的炎症部分被吸收。 无效:经过1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在加重,其肺部啰音未减轻,经胸部X线检查显示其肺内的炎症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2)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PaO2和PCO2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比较。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 2007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录入,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录入后的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PaO2和PCO2的水平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用%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莫西沙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4%。联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莫西沙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及PCO2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及PCO2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PaO2和PCO2的水平均明显优于莫西沙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及PCO2的水平的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O2及PCO2的水平的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莫西沙星组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PaO2(mmHg)PCO2(mmHg)联合组(n=73)治疗前 46.7±6.8 53.4±7.9治疗后 79.3±9.2#× 32.9±5.3#×莫西沙星组(n=73)治疗前 47.1±7.1 54.1±8.0治疗后 65.3±9.0# 40.5±5.7#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用药期间,联合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肽酶增高,3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1例患者出现全身水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22%(6/73)。莫西沙星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肽酶增高,2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3例患者出现全身水肿,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96%(8/7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内科疾病。该病在老年男性中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慢阻肺的发病率逐年攀升,这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病患者在长期咳嗽时可刺激其支气管的管壁,使其支气管的管壁处于一种充血水肿、纤维增生的状态,使其肺泡毛细血管的供血量减少,肺气泡的弹性及耐受压力的能力减弱,最终会导致其出现呼吸障碍、憋气等症状。该病患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并发气胸,从而危及其生命。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慢阻肺的致死率高达15%左右。莫西沙星是8-甲氧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均较为敏感,能迅速穿透肺部组织,杀灭肺内的细菌。与传统的喹诺酮类药物相比,莫西沙星不仅增强了对厌氧菌的敏感性,不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还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用药的安全性较高。百令胶囊的主要成分为发酵的冬虫夏草菌粉,具有补肺肾、益精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由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喘、腰背酸痛等。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加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对73例慢阻肺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莫西沙星片与百令胶囊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其不良反应较少,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1]李素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5): 70-71.

[2]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第九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24-258.

[3]包再梅.内科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127-264.

R563

B

2095-7629-(2017)6-0027-02

猜你喜欢
百令西沙胶囊
Shugan Jieyu capsule (舒肝解郁胶囊) improve sleep and emotional disorder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nvalescence patients: 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
时光胶囊
百令胶囊对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治疗效果
百令胶囊对腹透患者腹透液中TGF-β1、VEGF水平的影响
“鹰击”护西沙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百令胶囊对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血浆IL-6、TNF-α、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
百令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西沙必利在新型键合手性柱上的拆分及其在血浆中的含量测定
聚焦“毒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