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及其当代价值

2017-12-01 01:10邵翔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生产力强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就新时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在理论认识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一套体系完整、博大精深的科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习近平科技思想”,有助于指导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内涵

1指导思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一论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对国家实施创新发展现实意义的精辟总结。2015年3月,他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2015年10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二次全会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年 12 月,他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作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2018年9月,他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源动力,渗透到国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赋予创新更加深刻、丰富的内涵,奠定了习近平科技思想的价值基础。

2战略定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科技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最终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發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主题讲话,标志着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决策。他认为,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他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中国必须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2018年5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此,他坚定地提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习近平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着眼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近中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要从整体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创新机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再通过20 年努力,产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若干新兴产业,国家综合科技实力进入世界强国前列。

3实施措施:“非对称”赶超

2013年8月,他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深刻指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历史实践证明,英、法、德、美等能成为并保持世界科技强国地位,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是其共同的策略选择。上世纪60 年代,法国为摆脱对美国的依附,重新赢得世界性竞争地位,果断锁定了有限的工业科技发展目标,集中有限科技资源和资金,在航空、航天、核能、高速轮轨铁路、汽车工业等领域进行集成式的工业技术创新,使其在短短 20年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迄今仍保持着在这些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以民用核能为例,法国利用自主研发的核武器技术为基础,与美国西屋电气开展核电技术引进合作,完全掌握并拥有了核电发展的全套技术,在核电商业运行方面超过了西屋电气,坐上了世界核电头把交椅。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就是要打破常规,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布局科技发展目标时要具备“非对称”战略思维,一方面要具备世界眼光,另一方面要具备技术甄别能力,加强独创性创新,超前规划部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发展独有的科技“杀手锏”,才能加速实现赶超战略目标。 为此,习近平强调:“要研究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盲目性”。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独创性设计,发展独有的‘杀手锏,确保不被敌实施技术突袭。

4实施关键: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是国家、地区和组织的战略资源。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提出“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要重视集聚创新人才”的论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探索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习近平认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2014年5月,他在上海考察时再次明确要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提出“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他还多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要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5实施保障:完善科技体制

习近平指出:“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出的活力和创造力,是危机后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复苏的根本。” 2013年7 月,习近平在中科院考察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篇文章怎么做,他还作出了许多具体论述。他指出:政府要做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促进企业创新的税收政策等工作;要围绕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谋划和推进;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扩大院所自主权,扩大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进一步实行精细化的分类改革,实行一院一策、一所一策。习近平还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法宝千万不能丢了,政府要更好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当代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世界科技发展形势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的正确选择,它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的传承、坚持和运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观。马克思首次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江泽民进一步指出,科学技术不但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科技思想体系。习近平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并且进一步指出科技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明确了科技发展的地位,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其次,习近平为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赋予了新的内涵。他从为什么进行创新、谁来创新、怎样创新、为谁创新四个维度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问题,明确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实施主体、实践途径和终极目标。这些都把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推向了时代的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新发展。再次,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观。他紧紧抓住科技人才的重要性,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发展、完善和引进的体制机制措施。这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2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科技思想新增了中国特色发展战略目标,即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之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 年习近平在甘肃调研考察时指出: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战略动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大三步走战略”,到江泽民同志的“小三步走”战略,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两个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三步走”战略,各个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都在丰富和完善着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这些战略举措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做了战略指导,从而把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

习近平科技思想是对“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布局的补充和完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着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此习近平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同时,首先要提高科技硬实力。其中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开采利用。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解决这些生态问题。只有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成绩才能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才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习近平科技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血液,同时习近平科技思想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实现科技與环境的和谐发展指明了道路。总之,在习近平主席科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科技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并且正在向着更好的良性循环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來,中国必定屹立在世界高新科技产业之林。

作者简介:邵翔(1971-),男,安徽肥西,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生产力强国战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来不及生产力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应投资于教育以提升生产力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