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清代蒙译本译文变化研究

2017-12-01 01:10松布尔
西部论丛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水浒传民族文化

松布尔

摘 要:清代盛行将汉文小说以手抄本和说唱文的形式翻译成少数名族语言,大量的汉文小说得以在少数名族地区传播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清代就极受蒙古族欢迎,多次被翻译成蒙古文在蒙古族中传播。由于《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和蒙古族传统的英雄史诗十分相近,所以蒙古族对其非常喜爱。但蒙古族人在翻译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风俗对《水浒传》进行了一定的删改。用《水浒传》清代蒙译本与汉文原著作比较便探讨出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水浒传》蒙译本 民族文化 文化交流

引 言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传播极为深广,《水浒传》中侠肝义胆的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与蒙古文化十分契合,因此被翻译成蒙译本在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研究《水浒传》蒙译本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汉文化与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水浒传》蒙译本概要

《水浒传》主要叙述了宋朝一批好汉聚首梁山替天行道,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故事,故事塑造了一批以松江、林冲、鲁智深等人为代表的具有鲜明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小说中颂扬的兄弟义气和侠肝义胆的正气与蒙古族崇尚的英雄主义极为相近。这即是《水浒传》在清代被多次翻译成蒙古文 ,并深受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区域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名族文化。文化活动交流是不同的名族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清代是我国文化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也是名族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因此大量的汉语小说被翻译成蒙古文,广泛流传于蒙古族地区,深受蒙古族读者的欢迎,这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水浒传》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流传于蒙古族地区的的《水浒传》蒙译本不仅有内蒙古译本,还有喀尔喀译本。本文将主要以内蒙古译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关于删减部分的分析

《水浒传》蒙译本的格式与汉语文本的章回本格式相同。但将蒙译本与《水浒传》汉文原著对照 ,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删节 蒙译本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译本前半部分删改的内容 ,明显多于后半部分 。下文将对蒙译本对原著的删改部分做具体研究。

(一 )蒙译本删除了汉文原著的引首。章回体小说为清朝小说的主要格式,章回体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正文故事开始之前先以诗词或一段与正文无关的故事作为开篇,这被称为章回体小说的引首。《水浒传》作为章回体小说的代表之一也保留着话本小说有引首的特点。但在《水浒传》蒙译本中,却删除了引首。译者删除引首的原因大概是引首不会影响小说的阅读和故事的完整,同时蒙古文学中并没有引首这一形式。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为了方便蒙古读者的阅读,充分考虑了汉语文学和蒙古文学的差异。

(二 )蒙译本大量删减诗词。《水浒传》汉文原著的章前和章后中有很多的诗词和曲赋,这些诗词可以用来刻画人物形象,描写景物或者对人物、事件进行评价,其在原著当中充 当着重要 的角色。但在蒙译本中这些诗词曲赋几乎全被删除。原因大概是如果没有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入研究,便很难理解诗词中意蕴。同时由于语言的差异这些诗词很难被翻译为蒙古语,如果强行翻译不但会使诗词的韵律之美流失,蒙古读者也会因为对汉文化的不了解难以理解其中的意蕴,造成严重的传播障碍。所以删掉这些诗词,反倒有利于《水浒传》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三 )蒙译本对语言描写的删减。在汉文原著中,作者为了深化人物形象,或交代故事背景,会采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但这些语言描写大都不影響故事的完整性。在蒙译本中译者考虑蒙古族豪放粗犷、不喜深究的名族特色和文化心理将一些语言描写内容删去,充分的考虑了蒙古读者的文化特色和阅读习惯。

三、关于增加和改写部分的分析

(一 )对原著人物形象的改写。《水浒传》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出彩。小说刻画了一百零八个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但每个却都是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的。正如金圣叹所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如英雄仗义的鲁智深、隐忍坚毅的林冲、鲁莽冲动的李逵等诸多英雄人物形象。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则根据蒙古读者的喜好对这些人物进行了一定的改写。如蒙译本中对鲁智深的改写。原著第五回用了将近一千字的篇幅来叙述鲁智深、李忠和周通共聚桃花山的故事,但在蒙译本中被几笔盖过。究其原因大概是蒙古族多豪放粗犷,不拘小节,不像李忠、周通这样斤斤计较。而对于鲁智深卷带山上财物下山的行为无异于偷盗,偷盗行为一直是蒙古族所厌恶和不齿的。此段描写会影响鲁智深在蒙古读者心目中的侠义形象,所以此段删改更贴合了蒙古读者的喜爱。

(二 )大场面打斗情节的增加。前文提到译者深谙蒙古族读者豪放粗犷、不喜深究的民族性格,但却为何大费笔墨增加对打斗情节的描写?究其原因是蒙古人民尚武的名族特色。原著平淡的打斗情节不足以使读者兴奋,而译者有意加上的这段精彩的细节则使读者更觉刺激和过瘾,更加认同书中的英雄人物。这也是基于名族特色所进行的改动。

(三 )对涉及蒙古族风俗习惯内容的改写。原著第二十八回对施恩外貌的描写这样写道:“六尺以上身材,白净面皮,三柳髭须,额上缚着 白手帕……”而译本中则译为“六尺以上身材,白净面皮,三柳髭须,额上缠着哈达”。哈达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丝织品,一般用来表示敬意和祝贺。蒙古人在顶礼佛像、拜见尊长、迎来送往、致敬致贺、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哈达。译者将原著中的白手帕改为哈达,体现了浓浓的蒙古风情,拉近了蒙古读者的距离。

四 、结语

本文通过《水浒传》蒙译本和汉文原著之间的对照和比较分析,探讨《水浒传》经过蒙古族翻译后所被赋予得蒙古族文化色彩。这不仅使得《水浒传》成为了一部更加符合蒙古族群众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的作品,也成为了蒙古文化和汉文化交接的一道桥梁,加深了两种文化的互相了解,以及名族文化的融合和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扎拉嘎.比较文学 :文学平行本质的比较研究——清代蒙汉文学关系论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2.

[2]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3] 金圣叹评点:《文子生校点(第五才子施耐庵水浒传)》(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第9页。

[4] 莎日娜:《清代汉文小说蒙译概况研究——以乌兰巴托蒙古文译本(今古奇观)为例》,《民族翻译》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水浒传民族文化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