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时期书论中的“势”与“象”

2017-12-03 08:56窦元章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蔡邕许慎点画

摘 要:汉魏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源头。虽然当时的书论尚处在草创阶段,却蕴涵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基本内容。汉魏时期书论的基本特点是对“势”与“象”的阐释,“势”与“象”是书法艺术中十分重要的两个的命题,对历代书论影响深远。

关键词:书论;势;象

汉魏时期是书法艺术渐趋自觉的时代,书法逐步摆脱了实用的意义而走向纯美的艺术境界。这一时期的书法理论,也逐渐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对“势”与“象” 等书法美学观念的阐释是汉魏时期书法理论的重要内容。

书法理论中的“势”,是最早出现的书法美学之一,理论界对它的含义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它与“形”相联系,是在“形”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形”是静态的,“势”是动态的;“形”是具体的,“势”是抽象的。它可以指运笔过程中的力量趋向,可以指点画和整个字的态势或具体的写法,也可以指书体的体势或风格等。它是利用用笔的提按、徐疾、顿挫、连断、伸缩等方法,在形态上表现为大小、长短、肥瘦、曲直、方圆、疏密、奇正、俯仰等不同,在精神上表现为动静、阴阳、虚实、巧拙等关系。它是书法艺术最扣人心弦的精髓所在。康有为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法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算。”[1]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2]

最早从书法的角度去阐释“势”的是东汉的蔡邕,其流传下来的书论有《笔论》、《九势》(見宋代陈思《书苑精华》)、《篆势》(见卫恒《四体书势》,载《晋书·卫恒传》)。他强调的“势”与“象”的美学范畴涉及到了书法的本体、运笔以及书法与作者的情怀,书法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后世影响极大。

“势”的理论是蔡邕书论中最重要、最具有开创意义的内容。在《九势》中,他首先阐述了“势”作为书法美学范畴的具体内容:“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3]这就是说,“势”是来自于“形”的点画之形、字体之形,有形方有势;再是,“势”体现“力”,力在字中,有势有力,势不可挡。可见,蔡邕之“势”,既指“形势”,又指“笔势”。“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一句,是强调毛笔对表现“势”所起的特别作用。

“九势”盖指“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等用笔和结字方法。“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横鳞,竖勒之规。”[4]沈尹默说:“‘凡落笔结字是总说一个字由点画连接而成的形势,‘转笔以下分别说明点画中的不同笔势[5]。”汉字在篆书以前,不存在点画的概念,只有“隶变”之后才可能产生“九势”这样的理论。所以可以认为,蔡邕的“九势”是文字和书法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文学家和书法家对字体和书体进行长期分析、综合的结果,在文字学和书法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论述对后来的点画、结字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中有《字势》《隶势》《篆势》《草势》四篇文章,四文都是赋体,字数相当,结构层次十分相似,而且相应位置的字句多一致。四篇的开头分别是“皇帝之始”“鸟迹之变”“字画之始”“书契之兴”;中间部分都有“远而望之”“就而察之”;末两句都作“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宜”“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聊贮思而祥观,举大较而论旃”“略举大较,仿佛若斯”等。卫恒明言《篆势》为蔡邕所作,《草势》为崔瑗作,其余两篇可能是卫恒本人所作。但如此相似之文体,似出自一人之手,可以推测,四篇文章都应经过卫恒的加工润色。四赋中分别有“势和体均”“势欲凌云”“异体同势”“绝笔收势”,均有一个“势”字,反映出东汉至魏晋年间书法家们已经有了“势”的意识。

崔瑗的《草书势》,主要内容一是述史,“草书之法,盖有简略。应时喻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6]主要说草书的产生原因及其功用。二是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草书的美学特征。一是形体特征:“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因为草书流动感和跳跃性强,所以点画和字形能保持自然状态。二是线条特征:“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这是指线条的连贯性和节奏变化。三是结体特征:或如“兽跂鸟跱,志在飞移”或如“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等,言其形态生动而富于变化。四是章法特征:“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从远处观赏,如绝壁崩崖,气势磅礴;但就近审视,却精致入微,不可有丝毫偏差,充分说明了草书临时从宜又不乱章法的书体特征。五是抒情特征:或“蓄怒怫郁”或“放逸生奇”,则有情感宣泄之意。

“象”是指源于自然之象又高于自然之象的象。许慎的《说文解字·序》的核心就在于揭橥了中国书法的象形意义,他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7]许氏借用了《易传》的说法,强调了汉字的本源在于象形。其次,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还表现在许慎对文字构成的认识上,即“六书”。“六书”的内容,以“形象”为基本的构字特点,“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明确地提出了文字取法物象的特征。

蔡邕继承了许慎的“法象”论书思想,也强调书法的象形意义,他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8]中国汉字起源于象形,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其动态与静态之物都是文字取法的对象,故汉字,尤其是早期的汉字之形体与真实的自然物象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书法能表现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因而便有了其审美的价值。蔡邕的《篆势》就是对这种审美价值的具体描写:“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9]这种大量的形容,表现出当时书法理论研究者超凡的想象力,然而也说明当时人们对于书法的理解仍然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而发展到唐朝,张怀瓘的意象理论则更加成熟,他不仅关注到书法对自然万物的形象模仿,而且重视书法对书家内心情感表达的功能。

书法理论在汉代以前可谓一片荒芜,自崔瑗、许慎、蔡邕等人始,才有了星星之火。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社会条件。正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所说:“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10]书法发展至东汉,书体大备,书家辈出,书法理论自然会应用而生。二是个人条件。崔瑗、许慎、蔡邕等人在文化和书法方面都有极高的修养,崔瑗锐志好学,与马融、张衡等大学问家相善。张怀瓘《书断》把他的章草列为神品,所以他就具备了写《草势》的条件。许慎是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也善小篆。蔡邕更是汉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擅长写隶书、篆书,其中以隶书最甚,有人夸赞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他自创的“飞白体”,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10]康有为.历代书法论文选·广艺舟双楫·缀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845,776.

[2]张怀瓘.历代书法论文选·玉堂禁经·结裹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27.

[3][4][8]蔡邕.历代书法论文选·九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

[5]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崔瑗.历代书法论文选·草书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6.

[7]许慎.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说文解字·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1.

[9]蔡邕.历代书法论文选·篆书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4.

作者简介:

窦元章,太原师范学院书法系副主任、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蔡邕许慎点画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蔡邕听琴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遇见下一场遇见
七绝·春雪
倒屣欣逢迎
许慎德
蔡文姬辨琴
游许慎文化园
蔡邕:“艺不压身”忽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