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绍基对王羲之书法的矛盾心理谈其“篆分遗意”书学思想

2017-12-03 11:48陈烨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王羲之

陈烨

摘 要:何绍基一生都处在碑帖交融、碰撞的时代,士大夫出身的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帖学,可以说帖学影响了他一生。后来碑学兴起,他既想融入新风尚又不能抛弃传统,因此对于被尊崇为帖学代表的王羲之书法存在矛盾性看法。何绍基跳出碑学,重新审视帖学,关注的重心仍是其一直推崇的“篆分遗意”,正属典型的碑眼看帖。

关键词:何绍基;王羲之;篆分遗意

一、何绍基所处的历史背景

何绍基,清嘉庆四年生,同治十二年卒,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人书法家兼诗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道州何氏家族,是书香世家,何绍基受家庭影响,很早开始习字练书,所以其在幼年就已经小有名气,十八岁应京兆试,取誊录。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此时他已看淡世俗,继而选择专心习字,使其在书诗上的造诣得到进一步提升。何绍基四体皆工,篆书、隶书、楷书基本都有所涉及,而行草最为出彩。他一生都在不断仿古学古,但他又不似其他人那般拘泥死板,照本宣科,何绍基是学而不像,结合众家之所长于一身,又极具个人风格。何绍基早期的作品清秀俊逸,中年作品笔势刚劲,书写时又加以颤动,使字体更加淳厚有味,晚年作品多信手涂抹,肆意坦荡。

何绍基一生都处在碑帖交融、碰撞的时代。南北书风差异早在宋代就已被众家所关注,到清中期,阮元在其《南北书派论》中对南北书派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划分,他本人极力推崇南北分派。而包世臣等人又加以宣扬,学习北派书法的人愈来愈多,掀起一股风潮。之后,碑帖则被划分成两派,碑派是新型事物,推崇者众多,因此碑派势头略高一筹。此时,帖学的弊端日益凸显,但是何绍基是士大夫出身,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帖学,他既想融入新风尚又不能抛弃传统,作为阮元的学生,他自然也受师傅思想的影响,推崇碑派。所以何绍基对于帖学的矛盾看法也是他文化性格的凸显。

二、何绍基对帖学代表人物王羲之的矛盾心理

王羲之一向被推崇为帖学的代表人物,他改变汉魏时期质朴书风,开创了遒美健秀之体。何绍基觉得王羲之的书法不够古朴厚重,没有碑版石刻的粗犷,之所以能流芳千古为世人所推崇,主要原因其实是唐太宗的喜好所致,皇帝喜欢这种书风,下臣群民则更是倍加推崇,右军遂成书圣。何绍基因受碑学思想的影响,嫌其姿媚所以不甚喜欢。“一传特因天笔重,千秋误尽学书人。文皇喜姿媚,《禊帖》始重于世,右军遂成书圣。”在此称其书法更是“千秋误尽学书人”。 但是,何绍基却又无法完全置王羲之于不顾,全面否定王氏书法的成就与影响,这样就产生了许多矛盾之处。王羲之一派的书法秀美,又受“馆阁体”书法影响,北派书法崇尚碑版,厚重质朴,受到更多文人学者的喜好,所以帖学书法的弊端日益明显。另一方面,何绍基又在《跋宋刻十七帖》中写道:“细观此帖及定武兰亭,知山阴实兼南北派书法之全。”这句话与他之前的说法存在冲突,但为了能够自圆其说,何绍基在《跋崇雨藏智永千文旧拓本》中称:“右军书派,自大令已失真传。”何绍基把王羲之书法的弊端归结于后人摹本不精所致,存留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所以才会导致现在所看到的王羲之书法本意失真。王羲之的书法一直是帖学中的代表,何氏评论其“实兼南北派书法之全”也有一定道理,何绍基在其题跋中说,“右军行草书,全是章草笔意,其写《兰亭》乃其得意笔,尤当深备八分气度,初唐诸公临本皆窥此意,故茂逸超迈之神,如出一辙”。何绍基虽一直是碑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临帖取法之广却摆脱当时碑学与帖学的流派斗争,开拓出自己的新思路。对被划为南派与帖学代表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与《黄庭经》等作品都加以临习,如果分析他第一次书法高峰期,影响他的居然是《定武兰亭》和《争座位》,也就是说他的早期书风是立足于王羲之、颜真卿的,而不是《张黑女墓志》。何绍基所说的王羲之的行草书有章草笔意多是指《十七帖》中的书法笔意,由此推测出《兰亭序》既然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必然会用具有“八分气度”的章草进行书写创作。何绍基对王羲之的评判多带有个人独断色彩,他忽略了王羲之晚年的书法变法,就判定《兰亭序》一定不是当今见到的面貌,如此柔媚,原帖应似《跋宋刻十七帖》中书法多含“章草笔意,八分气度”。

然而,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对于怀仁所集《圣教序》,何绍基对此评价颇为不同,他说,“《怀仁圣教》集山阴棐几而成,珠明鱼贯,风矩穆然”。何绍基自己承认对于此帖也是“昔嫌姿媚出顾盼”,而“今觉横奇多变化”。关于他看法的转变,除了帖本身的笔意之外大部分原因是崇恩,崇恩在其落魄之际伸出援手,互相学习借鉴,因此他二人关系匪浅,关于《圣教序》的题跋也都是何绍基为崇恩所作。如《题雨舲中丞圣教序第一本》《题雨舲所藏圣教序第二本》《雨舲见和题怀仁圣教之作,叠韵答之》等,雨舲其实就是崇恩,何绍基一直对他饱含敬重,题跋里饱含赞美之意是为了讨好崇恩也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三、何绍基“篆分遗意”书学思想

何绍基对王羲之书法的矛盾看法,并非是碑帖融合,他关注的重心仍是王羲之书中有其认为的篆分意度。何绍基为了推崇自己的书学思想,始终以“篆分遗意”为出发点,尽管他自己的前后语言不一致,但又不能将王羲之的贡献弃之如敝履,毕竟其一生的书法创作都离不开帖学的影响。何绍基书法的确受到过王羲之书法的影响,以其临写的《兰亭序》来说,整體风貌流畅统一,字体匀称,不跳脱,章法动静结合,点画质感变化都很到位,技法纯熟,隐约可见颜真卿的笔意,又有《张迁碑》的古朴天真,变化虽多,但也免不了与王羲之的兰亭暗合。何绍基崇碑的出发点不论是随大流还是个人偏爱,都能看出他是为了寻求碑中的“隶古遗意”。经过不断地研习,他突破了北碑南帖的思想牢笼,“君看南北碑,均含篆籀理”,即可看出其对南北之说的改观。他从年幼至暮年,从未停止过对“篆分古意”的追求,特别是晚年。他把古意作为自己的书法评判标准,何绍基不仅临习前人的篆书、隶书,还将篆分笔意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使他的字体类别虽有区分,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其师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中,也常提到“篆隶遗法”、“隶古遗意”等词,何绍基与其一样,他心目中的古意即篆分之意。何绍基的晚年书法多以篆隶笔意进行创作,质朴中见巧功,不落俗套。

何绍基从幼年开始接触的就是帖学作品,一生受帖学影响,即使后来随潮流融入了碑学的圈子,对外界也总是宣称自己“崇碑贬帖”,但其骨子里对帖学的喜爱在其很多题跋日记中多有体现,其一生追寻的“篆隶古意”书学思想在碑帖融合的书法中也得以实现。后来人把何绍基完全归于碑学也是有误区的,并不能以偏概全,忽略了清代的整个学书背景以及帖学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曹隽平.清代书法第一家——何绍基[J].艺术中国,2011,(02).

[2]《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何书置.何绍基书论选注[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4]国家图书馆编.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和鸭儿饺子铺
大书法家王羲之
一方墨池
油画《王羲之的鹅池》
王羲之妙书春联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