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2017-12-03 22:30陈泽亚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有效评价

陈泽亚

摘 要:文章旨在探索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恰当评价以及有效引导,帮助學生理解和思考他们的创作过程、创作技巧,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儿童绘画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儿童绘画;有效评价;绘画技法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农村小学美术教师转岗培训课程研究》课题(课题编号T-c/2015/019)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加强创新能力的倡导,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已基本摒弃了一板一眼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落后教学方法,逐渐开始鼓励并尊重孩子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绘画。这一变革使得绘画的乐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展,但同时也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孩子们的创作力要鼓励和尊重,同时作为教育者还要使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得以提升,这些都是需要美术教师对儿童的作品进行恰当而又有效的评价来实现。更合适的评价方法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品中的材料与技法是否运用得当

儿童对于所给定的材料使用方法是否恰当,掌握程度是否熟练,是教师评价作品的一个方面。例如,在需要运用颜料的作品中,是否有不必要的颜料堆积和流淌,是否能够恰当地混合成新的颜色而不至于弄脏画面。在运用线条的作品中,绘制出的线条是否流畅简洁,粗细是否得当。这些针对绘画材料的灵活驾驭能力,是需要基于绘画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来不断提高的。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可以很好地控制材料,但针对材料与技法的评价仍然应该是教师评价绘画作品的一个方面。幼儿都有控制材料的欲望,只是由于小肌肉群发育得不成熟,画面往往难以完全被控制。尽管一些偶然形成的画面和肌理往往令人惊喜,甚至常常会与现代派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怎样的画面是灵动有趣的,怎样的画面是浑浊无感的,还是需要教师来加以评述和引导。

在我们宣扬鼓励儿童涂鸦和自由绘画的今天,仅仅任由儿童涂鸦而不加评价,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的绘画和审美能力,针对材料和技法的恰当评价应是评价儿童绘画作品的重点之一。

二、作品中的风格是怎样的

美术作品的风格不仅仅在大师的艺术作品中才有,每一幅儿童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都体现着孩子独特的风格,对比同一个儿童同时期的多幅绘画作品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儿童绘画作品的风格,往往是原始和无意识的,是由儿童天生的气质、后天形成的绘画习惯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

教师评价儿童作品风格时可以从图形法则的几个要素来分析: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比例与权衡、节奏与韵律。有的儿童作品,物体充满了整幅画面,有的绘画中物体却很小;有的孩子喜欢用五颜六色丰富的色彩来装饰画面,有的却喜欢用一种或黑白来描绘;有的作品中物体堆积在一起,而有的是分散在整个画面的四处。教师对于风格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孩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在肯定风格的同时,根据一幅作品是否符合图形法则,它的色彩、线条、图像能否给我们一种完整的均衡感等来做评价。

三、儿童在作品中表达出的自我感受和情感

儿童的情感丰富而敏感,在语言掌握还不够熟练的阶段,绘画是他们表情达意、抒发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不仅仅表现在画面的色彩上,还表现在主体物的表情和动态上。

在儿童初期绘画中,情感的表现是原始的,无意识的,生动且无章法的。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指的就是孩子天真、不造作的绘画表现形式。既然一切感情的流露都是原始的、自发的,那么美术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感受孩子作品中的喜怒哀乐,进而引导孩子尝试对自己的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同时还可以请观众们来谈一谈对画面的感受。这是帮助儿童理解和思考他们自己的创作意图的过程,教师应就作品是否恰当运用了色彩与图形进行指导,比如欢快的场景里颜色可以更丰富并多用暖色;悲伤的表情该如何用恰当的线条来描绘;圆润的波浪线和锋利的锯齿线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受与情绪等。

四、作品表现出的创造性的思维和独创性的能力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有时是作为成人的教师所不容易理解的,美术教师除了尽量摒弃掉自身固有的习惯性思维,放宽想象空间之外,还可以从这几点来理解和评价儿童的独创性和创造性:把两种或多种一般看来无关的事物、想法描绘在一幅画面中;用幽默而有趣的方式描绘一个寻常的场景;寻找到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对画面形象的创作与设计,表现出自己想象的事物与场景;尝试创造性地运用常规绘画工具与材料;尝试寻找新的物体作为绘画工具和材料用于自己作品中。

儿童绘画作品符合其中一点,都可以定义为“有创意的作品”,并加以肯定。教师也应从以上6个方面着手进行引导,鼓励儿童发挥想象、大胆描绘、勇于尝试。

五、对儿童绘画作品的评价还要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不同绘画特点来进行

第一阶段:2~4岁涂鸦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享受移动手臂、带动画笔、画出形象所带来的乐趣,起初他们并没有尝试描绘真实的图像,直到他们能够对有意或无意画出的圆圈、线条进行命名,尝试去控制自己所画的线条,并乐于重复。这一阶段的儿童,绘画的过程性体验比绘画结果要重要,教师应提供许多机会让儿童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受到鼓励的儿童会尝试用更复杂的线条来描绘表现他们的感受。教师的评价重点应该侧重于儿童绘画过程的体验,如“这一笔太用力,画到了桌子上,接下来可以慢一些、轻一些。”“不小心颜料洒在画面上了,但是也很漂亮呀,你用力吹一吹就好像一棵小树了……”

第二阶段:4~8岁象征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更喜欢用各种象征性的图形来描绘自己想到的事物,绘画内容多为记忆和想象,而不是直接观察。画面内容多背离现实,呈现出夸张、省略、多重视点、平面展开等形式。面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可通过提问来激发孩子的思维、想象、感受和意识。在评价时重点应该侧重于比较、分析孩子对所画画面的描述与实际画面效果的差距,首先肯定孩子兴致勃勃描绘最仔细的部分,之后再婉转提出画面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太阳和云朵也背着书包去秋游这个想法太棒了!这个小女孩裙子上的花纹好漂亮!只是绿色的脸紫色的头发让她看起来像个小女巫,要是粉色脸蛋会更漂亮些……”

第三阶段:8~12岁写实期

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还会保有一些童年时的幻想,但他们不再满足于以往符号化、象征性的绘画作品,对自己的作品要求也更加苛刻,更希望表现出真实的色彩、真实的比例和细节。面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要着重传授现实主义的绘画技巧,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沮丧中完全停止绘画创作。评价内容应更加具体和客观,可以与他们讨论较为专业些的内容,色彩、透视、比例结构等。“如果你想表现闪闪发光的物体,就必须要把周围的颜色画得深一些。”“近处的树是不是比远处的要大一些?这样看起来更像一个真实的街道……”尽管这时候教师的评价内容少了以往诸多的赞美,但能使画面变得更写实,他们都很乐意接受。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儿童的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如果用成年人的思维与视角来评价儿童的作品,可能造成评价体系的偏离,从而损害了儿童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的信心。恰当的评价方式需要去理解每一幅画面背后的童真与童趣,通过对儿童绘画方法、绘画语言的解读,有效指导和帮助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美]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评价
结合生活实际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有效评价,无限潜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评价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新课标下有效音乐课堂策略探究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
幼儿绘画课堂要处理好三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