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

2017-12-04 01:29
中华书画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定州碑学汉墓

□ 贺 进

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

□ 贺 进

北庄子汉墓石刻在中国书法史的记载中是一个空白。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书法碑刻散落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有大量的书法碑版存在。这些有记录的碑版组成了中国书法史的碑学体系,从秦汉的发端,到清代的复兴,碑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存在。碑学涵盖多种书体与多种风格,有秦汉篆书,也有盛极一时的东汉庙堂隶书,除此之外,摩崖碑刻、刑徒砖、画像石、北朝墓志、造像题记等形式也丰富了碑学的体系。种种风格汇集,让碑学体系在清代的碑学运动中大放异彩,璀璨的碑学也造就了更多的面貌各异的书家。

河北作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地域,也丰富着碑学的体系。诸多有史料记载的碑刻都出自河北大地。诸如正定地区的《龙藏寺碑》、邯郸地区的响堂山石刻、元氏县地区的《封龙山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甚至还有战国时期位于平山县地区的《中山王三器》等等,让河北的碑刻体系丰富庞杂。我们不难发现,河北地区的碑刻主要集中于冀南地区,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赵国,而位于冀北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碑刻较少,幽燕地区当时为蛮夷,汉文化不发达造成了这种局面。

定州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在汉代是中山国国都。据史料记载,汉中山王在这里世袭十七代长达300余年,目前已知除第一代中山王刘胜葬于满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内。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我国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摇篮之一,历史上曾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几千年的文明洗礼,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赵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相媲美的传统文化体系。

中山国始于春秋时代,最早是由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战国时期是除战国七雄之外实力最强的千乘国,号称“战国第八雄”。历史上,中山国国都几经变迁,先是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村),然后是中人 (今唐县西南一带),再然后是顾(今定州城),最后是灵寿(今石家庄灵寿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纵观上述几个中山国都,除定州外,随中山国的动荡和灭亡,均开始衰落。唯独定州一枝独秀,一直延续了中山文化的命脉,并将其发扬光大。定州是中山文化唯一一个没有出现过断层的城市,如同中国的二十四史一样完整,而其他的几个国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断代史。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统,是中山文化的发源地和历史上的中心区,是历朝历代中山地区的特指。从战国中山国到西汉中山国到三国两晋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国定州县衙大门上镌刻的“古中山国”,中山文化在定州历史上贯穿了两千多年。

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之一

西汉时期,中山国历经六代王,东汉时期续经六代王。除第一代王刘胜葬在满城外,后代王刘修、刘焉、刘畅等王都葬在定州这片土地,并形成了庞大的汉墓群。

北庄子汉墓是东汉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发掘于1959年。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不很强,在墓中文物被清理库藏之后,那些原被用于修建墓室之用的一大批刻字黄肠石料却无人问津,被废弃在原野上。一直到1975年,经省政府拨款,才将这些黄肠石在传为中山靖王刘胜墓的周围建成石刻回廊,并定名为“定州石刻馆”,又因为刘焉墓所在地位于北庄子村北附近,这些出土的石刻便被称为“北庄子汉墓石刻”。

现在这些石刻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将其他地方收集的碑刻集中到一起,建成定州石刻馆。由“北庄子汉墓”出土的482块铭文石刻,被移来镶在这里的墙壁上。这些公元79至88年间的铭文石刻,字体正处于由秦篆到汉隶的演变阶段,据资料可知,北庄子汉墓构筑墓室所用4000余石块,大都呈方形,长、宽各约1米,厚约25厘米。其中刻字的有634块,还有用墨书题字的,内容多为采石场地名及参与修筑陵墓开采石料的郡国、县邑、工匠名。石刻馆墙上镶嵌的石刻有482块,非常珍贵。

北庄子石刻的风格特征较为明显,字随石面的起伏而跃动,字形或大或小,线条或疏或密,时不时还会看到几个偏旁颠倒的文字,尽显活泼之态。看得出,这些文字只是记录,在功能上与洛阳地区的刑徒砖相近。北庄子汉墓石刻采集的年代是东汉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到章和二年(公元88年),其中的地名,也都是东汉六州十余个郡国。

北庄子汉墓石刻都是出自于工匠之手,因此所赋予石刻的文字更加自然,无所修饰与演绎,这种独特的风格俨然与书丹后摹刻的碑版完全不同,工匠镌刻文字只是为了记录,由当时的政治任务所“逼迫”书写的,由此我们联想到位于南京中华门城墙上的砖文,由于各郡守负责督造垒砌城墙砖,为了追求责任将每一块砖上都镌刻州府名称、石场名称乃至督造城墙砖的人的名字,所以在南京中华门城墙砖上也看到烂漫多姿的砖文,北庄子汉墓石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在这些碑刻中我们看不到精于营造的书法概念、也没有书丹的痕迹,更像是徒手线、随意刻画的文字。这种文字也与刑徒砖极其接近。

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之二

在石刻中我们看到工匠的文化水平很低,有很多字都是错别字,尤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望都”二字,就有多达二十多种写法,有些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有些是少笔画、加笔画的情况。有些字是工匠不会写,便随意组合一个字,比如“章”字,有的上将“章”字上部的“立”写成了“二”,有些写成了“上”,还比如“哀”字,将下部少了笔画,种种情况是非常多的。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变的字形存在。

西汉是篆书向隶书的过渡时期,在北庄子汉墓石刻中出现了大量的的非篆非隶的字形,并且有些字形将篆书的繁复用笔做简化,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字。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对前期的碑刻做过非常彻底的破坏,以至于在书法史上很少见到西汉的石刻碑版。因此也造成《五凤刻石》在汉代的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北庄子汉墓石刻弥补了西汉碑刻的不足,即使有很多的字是不准确的,但让这一时期的书法更加生动起来。

北庄子汉墓石刻的这些文字,很显然属于民间书法范畴。线条与线条的无规律交叉、点画的夸张变形、字的大小穿插与杂乱无章、正字与错字交叉使用的天真,都让这些文字活生生凸显出来,或开张、或内敛、或错落、或正反等等与“正规书法”格格不入的这些字,让你感觉到她特殊的魅力。■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定州碑学汉墓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州分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一)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雄安、辛集、定州专场二)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想念定州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