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思辨

2017-12-04 12:34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基础性金砖基础

肖家芸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基础上渐变的,无基础便无发展。从始向看,基础是发展前提,此为先决条件;从终向看,基础也是发展基点,此为终极目标。循着事物发展的这种基础性联系及其重要特性去思考问题、辨析利弊、决策取舍,即基础性思辨。

基础性思辨包括始向性基础思辨和终向性基础思辨两个层面。

一、始向性基础思辨

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漸进,都有始向性基础,即起源,或引动基础,如思想、理论、梦想等是酝酿准备的起源;或生长基础,如耕耘、继承、批判等是建设的基础。常见的对应关系如下:思想(想)与行动(做),理论(知)与实践(行),梦想与实干;耕耘(勤苦)与收获(成功),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批判(破)与建设(立)等。这些两两相对的关系中,假设前项为A而后项为B,那么在看待处理时,基础性思辨的重心在前,即前者为基础铺垫,没有前者,后者失去引领或者基本条件,发展则陷入无向无规无序无力状态,无法向善臻优。其思维模式是:

AB都要,但有A才有B,优化A才能赢得B,此为理性态度;

AB不分先后轻重的简单齐观,或是注重B而忽略A,此为非理性态度。

(一)自然发展,先头决定后势

1.泉水在地下积蓄,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沉淀众人注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默默不语的泉水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不停奔涌。(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

“泉水”是先头,“喷泉”是后势。有了地下泉水基础(蓄积),才有了地上喷泉提高(勃发),才有了拓展(溪流)。人生亦然,把自己的“先头”做好——不断积蓄力量积极向上,厚积才有可能薄发,才会有精彩的绽放。

2.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一棵树”是先头,一棵棵树培育好了,才能积少成多形成大片森林,由此改变气候。“森林”是“一棵树”发展的量变基点,而改善“气候”等人所宜居的生态环境才是植树养树的质变基点。放眼当下中国,林海之所以难见,良好的生态环境之所以难得,根源在我们只顾眼前压根没有先头的基础性思辨,只愿轻松享用现有木材而不愿一棵棵树地认真种植和精心养护。缺乏基础性思维,贪享速成而不注重基础过程,这是国人非理性的失误之一,这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事业各方面都有类似表现。

(二)人的发展,理想决定未来

1.曾经有一位过路人遇见三个正在砌墙的工人,便问:“你们在忙什么?”

甲说:“砌砖。”

乙说:“赚钱。”

丙说:“建造世界最富有特色的房子。”

十年后,丙成了当地有名的建筑师,而甲、乙二人依然是泥水匠。

2.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跟踪研究的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那些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那些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上述两则报告充分揭示了理想(梦想)对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性影响——什么理想决定人生发展的什么方向什么动力什么结果。

3. 到大学开学季,开学经济就越来越火热。有电商购物网站统计显示,相比起以往的开学“老三样”——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今年单反相机、游戏耳机、智能手表等新装备也成为大学新生的最爱。你对此怎么看?

作为独立生活的开始,大学新生添置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具,无可非议。但在置办开学装备时,与其把眼光放在手机电脑的表面光鲜上,不如多关注一些更重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为,珍惜新机遇,不负好时光的理想规划和清寂淡定心理准备,才是今后好好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从基础性思辨看,入学装备崇尚什么,可能决定了其日后追寻什么与发展如何。

(三)社会发展基础决定发展

在厦门“金砖国家会议”上,面对“金砖失色、金砖褪色”的声音,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引用了闽南谚语——“爱拼才会赢”。金砖国家经济已经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只有让现有机制发挥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务实合作新方式、新内涵,拉紧联系纽带,金砖合作才能行稳致远。

习主席讲话的高远谋虑基于基础性思辨。其一,“爱拼才会赢”。“爱拼”这一通俗说法,其实是做大做强的执着理想(梦想、雄心)与信念追求,是行动与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前提);“赢”是“爱拼”发展的结果。其发展链为:爱拼——敢拼——善拼——拼赢。其二,“金砖合作行稳致远”。“合作”是互利共赢的决定性基础(前提),没有合作这个平台这个契机这个抓手,金砖国家无从交心同心互补互助,无处共向共力共创新世界;“互利共赢”是“合作”的发展期许(目标)。“合作”的基础又是“开放包容”的心胸与姿态。合作的“行稳走远”,“行稳”是基础,“走远”是目的。为使金砖国家合作走实走深,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主席国,中国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金砖+”理念引入到此次厦门会晤,泰国、埃及、墨西哥、几内亚和塔吉克斯坦等非金砖国家的领导人受邀参加,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endprint

二、终向性基础思辨

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渐进,都有终向性基础即目标基点,思想、理论和梦想等的目标基点是在促进我们的行为、实践、圆梦过程,直至逐步变为现实,不落到行为、实践和圆梦这个目标基点上,其思想、理论、梦想就偏离了初心,成了空洞、毫无意义的痴想;同样,耕耘、继承、批判等的目标基点是借以厚积薄发、出新与建设。与始向性基础思辨相对,终向性基础思辨注重基础与发展关系中的后项,因为后项也是基础。不同的是,后项是发展落地的基点(基本目标),此终向基础达不到,始向基础的作用与价值就体现不出。其思維模式是:

A、B都要,但A是为了B,实现了B,A的作用与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做好A更要用心于B,着力于B的落实。此为理性态度。

A、B不分先后轻重的等量齐观,或是重A(务虚抓得紧抓得硬)而轻B(务实抓得松抓得软),甚而以A代B,此为非理性态度。

(一)有始有终须兼顾

黑格尔曾经讲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注定没有未来。”对此你怎么看?

人只有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才不至于在无垠的大海中迷失航向,才不至于在各种困难面前轻易倒下,才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支撑。就此而言,黑格尔所言极是。然而,我们不仅要抬起头,将自己的希冀寄托在漫天的星辰中,也要保证自己能够立足于这坚实的土地,将自己一步步的足迹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仰望星空也不是妄自尊大。希特勒妄图称霸全球,以失败告终;拿破仑怀揣征服欧洲的野心,最终倒在了滑铁卢战役中;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却也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这两层意思只是黑格尔未论及而已。

(二)善始善终不可偏

有人说,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当今中国太需要批判精神了,于是大力倡导批判精神,舆情中充斥着一边倒的社会批判。你对此怎么看?

从始向性基础思辨看,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认知层面),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方法论层面),要“批判精神”不错。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从终向性基础思辨看,批判的目标基点是改善直至建设理想的社会,哥白尼为建设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费尔巴哈为建设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要有“批判”精神,但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也要有“建设心态”,即以建言献策的行动肩起责任,用自身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善社会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批判与建设相得益彰。否则,“为批判而批判”,容易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如此将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建设的义务推给别人,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失责的典型表现,不可取。

1.基础性思辨重在“辨基础”。无论始向性基础思辨还是终向性基础思辨,都要辨“基础”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美好的切合的理想是奋斗成功的良好基础,但邪恶不正的理想则是走向深渊的助推器。好比仰望星空不是妄自尊大,脚踏实地也不是盲动冒进。

2.始向性基础思辨与终向性基础思辨,是从事物两端不同视角去观照,相对统一,既各有侧重,又包容互补,偏执其一便误入非理性企图。仍以理想与实干为例。我们须仰望星空的高远追求,更须具备脚踏实地的毅力和恒心;我们须有脚踏实地,追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境界,则须拥有仰望星空的志向和抱负。二者并行,方可成就理想,走向成功。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重复了再创新

上海浦东一模拟考生

同样是著名画家,吴冠中与达·芬奇持的却是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观点,前者说一定要画出新意,而后者重复画蛋因而走向成功。这两个片段分别被截取下来分别做了创新与重复的论据。但我想,这两者并不重复。

难道吴冠中先生当初学画时就未曾对同一幅画反复揣摩,以求心领神会吗?同样,达·芬奇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丽莎》,而非他所重复画的蛋。他们告诉我们的无非是创作的不同过程而已,重复是第一阶段的学习,而创新则是第二阶段,这些都是走向成功时必经的道路。而且不仅仅是创作中,在其他各个方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果,也须有如此的步骤。

重复,是在为创新打下基础。婴儿牙牙学语时重复每一个教给他的字,日后才能组织起自己的语句;音乐家重复聆听、感受前人佳作,才谱写出自己的经典;而对于我们,也必须从最简单的加法算起,才会逐渐掌握解题能力。莫泊桑师从福楼拜,曾被要求在基本功上反复操练,十几年未被允许发表作品,终于在《羊脂球》发表后一举成名。在这十几年中,福楼拜的要求可以说是十分严格的,要求他通过反复训练能够熟练驾驭文字,最终一鸣惊人。创新需要灵感与天赋,而经过重复的训练,才可能在它们出现时牢牢抓住。

当然,创新才是重复的最终目的。一味重复,只不过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已知的范围内,而创新则是向外面未知世界踏出的重要一步。不断地重复不仅仅是浪费时间与精力,更是一种逃避未知的表现。齐白石的弟子李苦禅在创作中有意回避师傅经常画的虾、鱼等素材,另辟蹊径,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鹰等素材。他学到的是绘画的方法、要领,在这之后,他没有简单机械地去重复师父或是自己的画作,将创作对象设定为未知的素材,这就是向未知跨出的一大步。创新的过程,虽然可能会孤独、会迷茫、会犹豫,但它一定会引领我们去超越自己。

重复与创新,不能一概而论,创新于成功之路必不可少,而它本身也不能缺少重复作为基础。所以,重复了再去创新吧。

点评:

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与科学联系的和谐建构。

材料二“重复”,相对“成功而言”,且附有“达·芬奇画蛋”的例示,其中“重复”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属于肯定范畴。“重复”实为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显然,此“重复”是始向性基础。

材料一“重复”,相对“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个中“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此处“重复”是终向性基础。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上互补,即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文章将始向与终向两端基础性思辨兼容,“重复,是在为创新打下基础”这一分点,是侧重于始向基础性思辨所生;“创新才是重复的最终目的”这一分点,是侧重于终向基础思辨所得;最终收尾在兼容基础同时,旗帜鲜明地落在始向基础性思辨上——“重复了再去创新吧”,既照应文题,又重心突出,体现出认识的深刻性。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梦想成为著名画家的年轻人,看到大画家阿道夫·门采尔的画很快售罄,便去登门求教:“我画一幅画往往只用一天不到的时间,可为什么卖掉他却要用上整整一年?”门采尔提醒道:“要是你花一年的功夫去画,那么,只要一天工夫就能卖掉它。”年轻人按门采尔的建议去做,用了近一年功夫画了一幅画,果然,他不到一天就卖掉了。后来,这位年轻人也成了像门采尔一样的画家。

点拨:“一天”与“一年”隐含的是基础与发展的关联:基础(观察、思考、功力)积累的厚,即“一年”(所谓心力用的时间长),发展(表现、成效、反响)就好,“一天”售罄(艺术受欢迎);反之,基础弱(“一天”投入),发展不好(“一年”卖不出)。古人所谓:千年磨一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等等,说的都是基础对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性金砖基础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2017年金砖五国电影展”举行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以“1”为基础的数学教学探究
创新合作为金砖国家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