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德育渗透的途径

2017-12-05 07:31陈铭霞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型德育情感

陈铭霞

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德育渗透的途径

陈铭霞

语文是最具育人功效的学科,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有自身的规律,因此其德育渗透与引发也具有特殊性。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根据课型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以及在阅读指导中进行德育引发的方式方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的目标。

语文选修课 德育渗透 途径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文道合一”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因而高中语文选修课必须发挥自身的德育优势,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导向,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熏陶中养成良好品格。而中学语文选修课有固定的教材、课时和专职教师授课,这就保证了选修课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因此,语文选修课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有德育的融合点,教学内容要有德育的联系点,教学过程要有德育的训练点,教学评价要有德育的强化点,课后练习要有德育的延伸点。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语文选修课德育资源,以满足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升华。

一、在不同课型中实施德育渗透

(一)以教材模块定课型,确定德育渗透方式

1、阅读、观看类课型,重在道德感悟

这一类课型适合于选修课文本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研读三个板块。阅读是语文选修课的基本形式,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语文能力大部分在阅读和听说中形成。阅读是语言活动,而语言与人的一切活动密切相关,人的生命、精神、情感活动无时不渗透在语言活动中。语言不仅是人的思想情感的直接反映,同时还对人的思想感情、道德观、人生观、审美观等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阅读课的德育就隐逸于语言活动中,语言感悟过程同时也就是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的培养和接受过程。

2、调查研究类课型,重在人生修养

这类课型适合于选修课文本中的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板块。高中生认知能力增强,理性思维趋于成熟,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思维上的辩证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发展。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调查、参观、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活动,引发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自然,感悟社会人生,从中发展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自由运用语言水平。

3、交流探讨类课型,重在思维训练

这类课型适合于选修课文本五个模块的教学。运用讨论、争论、辩论、演讲、影评、作品分析等交流探讨,是学生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看法的有效方式,这既能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4、游乐表演类课型,重在情感体验

这类课型适合于选修课文本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通过游戏、演唱、诗歌朗诵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条件与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5、实践操作类课型,重在创造锻炼

这类课型适用于选修课文本中的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的教学。运用编报、写作、开新闻发布会、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组织教学,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素质。

(二)以教材整合定课程,确定德育渗透方式

1、教材性课程的德育渗透

在选修课教材整合中,如将名篇名著、时文、同龄人的习作等分成襟怀志向篇、勇毅乐观篇、清正自律篇、宽容厚道篇、修身立德篇、质疑辨伪篇、创新超越篇、拼搏刚强篇、逆境进取篇、反思审视篇等系列供学生课内外阅读,学生所受的教育也具有系统性、系列性。

2、主题性课程德育渗透

这类选修教材整合可采取针对某一主题进行纵向深层次的课程开发,以满足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在某一领域深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如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尝试将地方文化(如丽水的剑瓷文化、石雕文化、廊桥文化、仙都黄帝文化、方言等)引入语文选修课程,学生在学习与欣赏地方文化的过程中,产生对家乡热爱的情感。

3、活动性课程德育渗透

这类选修课程开发方式是将课堂教学作为圆点,进而向圆点周围展开辐射,以此形成相关活动系列。如开展文学讲习班、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电视演播、电脑小报、、笔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读书报告会、时文赏析会、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等,这能拓展学生语文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活动过程也是学生德性生成过程。

4、环境性课程德育渗透

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和德育熏陶的校园环境,让语文和德育的内涵弥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养成学生的语文意识和健康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和个人素质提升。就班级环境而言,教室里张贴学生书法作品、精心布置“图书角”、“阅读栏”、“我会读”评比栏等,让学生感受语文,在学习语文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二、在阅读指导中进行德育引发

(一)诠释主题中融入德育

主题是作品的主要意旨,是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表明作者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因此,主题诠释成立高中语文教学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作品鉴赏和阅读的必然归宿。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挖掘教材中所体现的主题意义,精心设计探究点,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的本质性,就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综合概括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境界。

《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要求在主题诠释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概括和诠释,启发学生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新思想、新变化。并通过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中人性的美好,和作品中人物一同去探索、去经历。这无疑能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人品。

(二)把握形象中融入德育

形象在阅读中有重要地位,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特殊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在阅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刻感受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

文学作品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他们思想美、心灵美,具有崇高的品质。深刻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可引发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其明善恶、美丑,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

文学作品也表现“丑”,但这“丑”无不具有美感。正如罗丹所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这是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不要忽视“丑”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而要引导学生通过否定、对比,提高学生识别假恶丑的能力,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达到德育效果。

(三)激发情感中融入德育

文章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叙事言物、表情达意的产物,内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感知、理解这些因素,并从中获得精神满足、美的享受。所以,阅读指导要求教师紧抓文章内在的“情”,以此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共鸣。

学生阅读作品时会有一系列的主观反应:首先是读懂语言,并通过表象的回忆与组合,把握作品所创造的形象;进而体验作品蕴含的情感,理解作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所以,阅读指导中教师要营造以情传情、以情育人的情感教育氛围,以扩充学生的情感世界。当然,阅读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情理解”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整体地领会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这种对情感的理性追溯能使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去深入剖析情感问题,而理性情感认识的获取又能扩展学生自我的“情感图式”,从而充实心灵,形成健康个性和完善人格。

(四)感悟语言中融入德育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是作品的表现形式。在阅读中学生只有通过语言的感悟才能理解文章的其他要素,才能接受道德情感的熏陶。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的意蕴,通过对作品要素的全面感受,领悟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情趣。

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落的感悟,可以使学生在细微处抓住作者跳跃在作品中的思想脉搏,提高学生对作品文旨文脉文风、作者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的感受力,进而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在学生感悟语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把语言还原到一定语境和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以更好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此外,教师还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渗透德育。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特点之一是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尽力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领域和空间,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重点是通过学法指导和情境设计,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学习,以问题诱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有个性地解读文本的能力;或合作探究提高评析文本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水平。

引发与渗透是语言选修课德育的最大特点。它虽无形却无处不在,它的作用可能是缓慢的但持久有效,也许影响学生一生。阅读指导中,德育的主旨在于引发学生感悟人生,促使学生在善的、道德的追寻中与他人、自然相处得更为融洽和谐,生命活得更有意义。

[1]宋艳.高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探讨[J].学科建设,2013(7).

[2]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5).

[3]赵琳.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多维策略[J].语文天地,2012(2).

[4]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5]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6]白金声.语文德育渗透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7).

[7]郑仁东.追寻适合的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9).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课型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