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袁桥社区新型城镇化探讨

2017-12-05 07:23张海凤付修勇崔桂善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张海凤 付修勇 崔桂善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时期所提出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乡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重点是“人”的城镇化。为了更好的认识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主要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做具体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重点对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民生活福祉问题及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德州市的具体情况加以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人口转移; 新市民福祉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09

1研究区新型城镇化现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镇化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城镇空间不断扩大,大小城镇的数量不断增加。郑杭生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是工农城乡双赢互利的城镇化。二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让农村转移人口平等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

德州新型城镇化的特别之处有以下三点:首先是村庄合并与民主选举联动实施。据统计,全市共有190万村民参加了选举,社区选民参选率达85%。其次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联动建设。至2013年9月,已建成或开工的有378个居住新社区,同步建设各类农村产业园区876个,30多万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占全市在村劳动力的30%左右。近年来德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德州市统计数据显示德州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19%提高到2014年的49.53%,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本文的研究区为袁桥镇,位于在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53.5平方公里,镇内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000人,可耕地37000亩,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优越,全镇有43个行政村。全镇最终规划为袁桥、大王和小刘三大社区。袁桥社区规划10个村,一期建安置楼25栋,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已安置村民874户,3200多人。二期占地629亩,安置2000余户7000多人于2025年底完成。

2德州市袁桥社区的农村人口转移与新市民的福祉

2.1德州市袁桥社区的农村人口转移

袁桥社区的农村人口转移基本上是整个村子的集体搬迁,其中一期袁桥村已于2010年搬迁上楼,安置村民874户、3200多人。随着袁桥社区二期开启上楼模式。2015年年底到2016年间,4300多户新居民已陆续搬进了新的社区。截至2016年一月份,已完成了碾子赵、郑庄、任庄三个村第一批次常住居民的安置工作。对此袁桥社区建成以后对农民的福祉保障做了很大的努力,以保障村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社区的新生活,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2.2德州市袁桥社区新市民的福祉

农村人口转移后,第一,新市民的就业福祉;村子搬迁后,困扰村民最大的却是就业生活问题。对此袁桥镇实行农村居住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袁桥社区附近配套建设了农村产业园区,积极引导住上楼的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促进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袁桥镇有企业40余家。社区为实现居民就业施行了一系列的办法。(1)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实现居民就近就业。(2)组织居民进行就业培训,鼓励居民多方向就业。(3)定期组织招聘会建立企业和居民之间桥梁。组织创业培训,鼓励居民自主创业。(4)实现社区居民再就业除了进入企业成为工人外,政府也鼓励居民自主创业。(5)发放就业困难补贴,社区帮助居民就业。

第二,新市民的住房福祉;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住进楼房。袁桥社区将合并村庄复垦宅基地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只要拿几万元就能住上产权属于自己的新楼房。袁桥社区的居民的住房分配标准是人均40平方米。

第三,新市民的生活福祉;在旧村改造后,袁桥社区有70%的新市民实现再就业,转变思路,通过收取摊位租金来增加集体收入,实现每年集体收入增加20余万。旧村改造后人居环境改善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人文素质提升了。袁桥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到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建有老年活动中心、少儿培训中心、浴池、商场,而且每年社区都会组织老年人出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更齐全,生活更便利。为在社区内建有幼儿园,还老年人活动中心,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老人和孩子的人身安全。为了更方便社区居民就医,在社区向东50米的地方就建有医院。

3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民福祉关系分析

城镇化具有两个直接特征,一个是土地的城镇化,另一个是人口的城镇化,其中人的城镇化主要是指通过城镇化给居民带来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变迁,更加注重的是民生民本,更多辩证的是城镇化的质量效益,是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民福祉的保障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农民福祉的保障就是对人口的城镇化成果的检验,农村人口转移是农民福祉实现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村民变成居民,农民才会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服务,农民的福祉才会的到更好的保障。反过来只有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农民看到了转移后的福祉保障才会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主动有序的完成农村人口转移的过程,这样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的过程就顺利许多。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德州市袁桥社区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对农村人口转移和农民福祉的保障两方面的处理就十分的得当。他们借鉴以往城鎮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比较温和方式完成农村人口的转移,大多数的居民的转移都是自愿的完成从农村向社区的转移。户型款式尊重居民意愿,现代性、地方性、舒适性、适用性有机融合,设计出不同的户型和楼层,由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由居民根据约定的面积自主选择、分批入住;居住社区规划充分尊重居民意愿,按人口规模和产业容量相适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配套、小区布局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规划与建设,建设全过程接受居民监督,在何处建、如何建、何时建、由谁建,都由居民说了算,没有行政干预,不搞一刀切,整村迁建的还要有95%以上的住户签字同意。endprint

袁桥村的农民是最早进行全村迁移的。在村民入住社区之前,村里组织到新建成的社区参观,并向他们介绍进入社区后的生活保障,补贴政策等。有了生活保障后村民们很快就入驻社区完成了市民化的第一步。袁桥社区的二期居民,有了一期的借鉴更是很顺利的上了楼。袁桥社区的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并没有产生纠纷。由此可见农村人口转移并不是单纯的人口移动。

4结论

新型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城镇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服务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保证,政策的实施要与相应的配套设施同行,而不是空谈规划于未来,政府应该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不是进行后期的补救工作,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福祉,确保农民在有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向社区的转移。坚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体育等发展水平。建设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和谐、文明绿色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社区新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增进农民的福祉。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出发点在农民福祉的保障上,其最终的落脚点在农民福祉的实现上。要保证新型城镇化可以有序的推进就一定不可以抛弃以人为核心的初衷。正确处理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民福祉保障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孙杨. 李克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必须保护农民利益[N]. 人民日报, 2013-03-17(02).

[2]郑杭生. 社会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有可为[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29(08).

[3]盛刚. 德州探索新型城镇化新路两区同建农民就地当市民[N]. 大众日报, 2013- 04-17(04).

[4]王景新. “两区同建”破解中国新型城镇化难题——山东德州农村产业园区和新社区同步建设调查报告[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1): 612.

[5]黄新. 德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成功探索[N]. 德州日报, 2015-01-10(03).

[6]德州市统计局. “新常态”下德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EB/OL]. http://www.dztj.gov.cn/n3100530/n15894752/n15894942/c18513264/content.html, 2015-02-11.

[7]德州日报社驻袁桥社区工作组. 德州日报社驻袁桥社区工作组调研报告[R]. 德州: 德州日报社, 2010.

[8]王哲. 德州经验:两区同建[J]. 中国报道. 2014, (10): 54.

[9]楊晓猛, 沈毅.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实践与探索[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10]张红宇.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选择与政策思路[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 (6): 4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