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媒体应对策略

2017-12-05 15:14余文艳
东方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众政府

余文艳

摘要: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应对媒体,是我们政府机关的同志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功课。本文论述了应对媒体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并给出了如何应对媒体的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地方政府媒体应对策略

一、突发事件和媒体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是这样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而广义的突发事件不仅只有这些。除了公众安全之类的突发事件之外,严重扰乱和影响一地经济发展秩序、政治稳定(包括政府公信力),危害民生的事件,同样也是突发事件。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老百姓生命、财产、信用等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的保全的,都可以被称为突发事件。尤其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危害最为严重。

媒体指的是新媒体。新媒体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目前影响最大的新媒体有微信,QQ,微博,facebook,推特等。它们是自媒体的一种组织方式。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的来源,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反中心,反控制,没有约束。无论谁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布信息,不需要任何人审批。新媒体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和宣传具有很强的汇聚作用和放大效应,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和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而且,现在的民众参政的意愿越来越强烈,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也在增强。越来越较真,越来越难以容忍社会中的各种自认为不合理的现象,动不动就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以及自身所遭遇的不公平现象。有些群体性事件,就是从很不起眼的,看似很普通的一件小事,经过新媒体的发酵、传播,由于没有及时有效的处理,迅速演变成严重的群体性事件。综合以上几点,学会如何同新媒体打交道,特别是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正确应对媒体,是我们政府机关的同志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二、突发事件中做好媒体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容易失策之处。

做好媒体应对工作,不仅仅是新闻发言人的事,跟每一个政府部门、每一个政府官员都有关系。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政府机关公务人员的话都有可能被媒体报道,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焦点。公务员除了具有作为公民的属性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代表政府机构的属性。所以政府官员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说话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当的言行,对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温州动车事件,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也给该事故的处理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使民众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产生怀疑,所以正确应对媒体非常重要。应对媒体工作中往往容易产生以下错误:

1、想方设法封闭消息。个人认为这是最愚蠢的做法。突发事件发生后,存在侥幸心理,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资源,借助行政力量让所有媒体噤声。但所谓“欲爱弥彰”。越是压制,媒体及老百姓越是好奇,越是要“扒”出事情的真相,最后有可能以讹传讹,使舆论离真相越来越遥远,以至于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使地方政府在事件的后续处理及信息发布上陷入被动。

2、胆怯。在媒体面前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不敢担当,害怕媒体采访。见到媒体采访,要么避而不见,要么“无可奉告”,甚至于打砸记者,抢夺照相机等器材,企图销毁其中的证据。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上存在“三怕”:怕“失言”,怕“失度”,怕“担责”,最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三是拖延。网络媒体传播非常迅速。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而是消极地采取观望的态度,指望着热点事件过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没人关注,这是很不可取的侥幸心态。首先参与报道的媒体会在第一时间吸收受众,一旦得到大家的认可,就会迅速扩散,形成一个主导性的意见,从而使自己失去有效掌控并化解舆论危机的最佳处理时机,失去公信力。媒体该面对终究还是要面对的,迟面对不如早面对。早面对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是不懂应对技巧。不懂新闻发布的艺术和技巧,不懂得把信息很得体地发布出去,在媒体面前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乱说,以至于事件的描述愈描愈黑,甚至不能自圆其说,不知如何收场。

三、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媒体应对策略。

1、要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首先,要明确公众有知情权,政府有义务让民众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其次,处理事件过程中要体谅媒体以及受害者的处境及情绪,不要和他们斗智斗勇,而是要尽量舒缓他们的情绪,不要使双方处于对立面。最后,政府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

2、要迅速回应,把握导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最重要是要在“第一时间”内向媒体及公众发布信息,即使该信息尚不完整。只有主动、及时、充分地发布信息,才能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引发不必要的事端。2016年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其中明确要求: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5小时内发布权威公告,不仅是做好政府本职工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澄清、解释,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3、精心准备,统一口径。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构,并与主管宣传工作的部门密切协作,尽快完成新闻通稿的撰写并报送主管组织审查后用一个口径发布,同时要将详细情况及时报送上级部门和地方党委。新闻通稿力求准确、精炼,阐明事件的起因、涉及范围、处置措施、阶段性效果、事件的最新进展等重要信息。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单位一把手自己担任或指定特定人员担任事件新闻发言人,按照通稿进行最权威、最准确地接受媒体的采访。

4、准确有据,避免模糊。诚信是各级政府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基础。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一定要向媒体和公众说真话。如果情况存在不确定性,也应该如实告知,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切忌“可能是”、“大概是”、“也许是”等模凌两可的表态。

5、要跟踪舆情。在事件处理之前、过程中以及之后,要都掌握、了解老百姓在新媒体上关注什么,议论什么。并及时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应对措施。掌握情况,甚至于有些突發事件都不会发生了,所以跟踪舆情非常重要。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要主动地设置议题,及时转移舆论的焦点,或者利用这些焦点,不断向媒体和公众输入正面的信息,用新的热点和焦点来吸引公众关注。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公众政府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