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

2017-12-05 08:00王梅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政府职能

王梅

【摘 要】 文章阐述了行政文化建设对于政府职能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行政管理中惟上是从,官员价值取向偏移,以及行政过程公开透明性缺乏,提出了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路径选择:在公务员队伍中培养先进的行政理念,要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持续效果,积极推进诚信文化建设、法制文化建设,以及重塑公务员的公仆心态和服务理念。

【关键词】 行政文化;政府职能;民本位

文化是行为的先导与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行政文化是指行政工作人员对行政体系及其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等。行政文化影響政府执政行为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在行政单位推行什么样的行政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效果。“行政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行政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公务员素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效能十分必要。

一、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是提高政府服务职能的关键

服务行政文化就是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行政宗旨,以公民本位作为核心价值观。构建服务性的行政文化是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以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为指导,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迫切需求,是行政管理活动的灵魂,是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服务型行政文化的特征如下:

1、服务型行政文化是以人为本的行政文化。这要求行政人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政的过程中树立人本位的指导思想,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生命本位和生活本位,这样才能实行善治,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2、服务型行政文化要求行政人员依法行政。要心中有法,依法行政,追求公平和正义。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行为一旦违法,就要受到制约和调整,同时还要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3、服务型行政文化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电子政务等提高政府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地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公民的行政参与度,政府获得更多的信息必须有公民参与的支持,有助于政府少花钱多办事,提高政府的政策执行和行政效率。

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行政人员科学合理地管理国家事务,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加快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要培养行政人员的行政意识,使之产生行政的归属和热爱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从事工作;加快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要培养行政人员的行政信仰、理想、道德、价值观,提高行政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能力。

二、当前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加快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能够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培养行政人员良好的行政素养和行政道德,知识能力和精神作风。但目前我国的现状是行政文化严重缺失,导致许多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出现很多问题,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效能低下,人民群众不满意等。

1、行政管理中惟上是从

由于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下的封建家长制和计划下的管制行政文化影响,当前基层行政管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重人治,轻法治。谁权高位重谁说了算,忽视了行政行为其合法性。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人代法,以言代法的行政行为;第二,轻制度落实。忽视了管理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致使行政工作落实的少,干部查处的少;第三,行政领导个人往往凌驾于行政群体之上,领导往往凭借其行政地位,进行“我说了算”、“我行我素”的行政行为,未经集体讨论和研究就在公众面前擅自表态和做主,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公信力;第四,上下级的关系庸俗,在工作中常常与私人关系混为一体。以私人关系为基础,欺上瞒下,假公济私,最终导致“人情风”、“裙带关系”盛行。

2、官员价值取向偏移

第一,有些官员在奢靡腐败之风的影响下,产生“当官为发财”,钱权交易等错误思想,把人生价值的取向定位在贪图享受上使部分行政人员滋生了腐败的动机;第二,还有一部分行政人员在抱怨分配不公上,对上级的政策、对工作产生不满情绪。有些行政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部分群体的利益,以权谋私,不为人民说话,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有权有势能办事”的不良影响。第三,行政过程中只当传话筒,层层转发而不做执行者;另外,个别官员只图政绩,脱离客观实际,不注重投入和产出比例,结果增大了群众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债务与开支。

3、行政过程缺乏公开透明

第一,行政体系与社会和人民群众交流渠道单一,流通不畅,群众参与度低,只是通过会议、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很难传到决策者手中,存在自我封闭的思想;第二,行政活动带有非常神秘的色彩,缺乏透明度,政务向社会公开程度不高,是领导班子研究和签字就算;信息不公开,这就造成政府行政官员为所欲为,在行政的过程中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行政的准则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第三,在决策的过程中缺乏社会成员的参与,民主程度不高,在实施的过程中监督制度追究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第四,传统的行政文化具有排他性,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本地利益会采取消极政策限制利益共享,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和国家的整体发展。

三、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服务型行政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对基层公务员价值观进行定位,实现由人治行政文化向法治行政文化转变。

1、在公务员队伍中培养先进的行政理念

丰富公务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得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了解行政人员的价值追求,设立相应的培训、考核、职务晋升等机制,强化激励、奖励手段。基础行政文化的建设制度保障要通过思想工作、树立典型,舆论传媒等多种方法,塑造行政官员事业上的成功感和自我价值实现。

2、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持续效果

使全体公务员树立正确的三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行政价值取向,以培养新型的行政人才就。进一步的树立行政人员顾全大局,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无私奉献的行政道德观,使其建立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行政权力观,使其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行政群众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雷厉风行,讲求实效的行政效率观。

3、积极推进诚信文化建设

诚信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石。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要进一步确立诚信行政文化建设。基层政府诚信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诚信政府,塑造诚信行政行为,一方面是通过教育与引导,树立“一诺千金”的信用意识;另一方面是建立健全政府承诺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以制度和规则保障诚信行政的实现,建立和完善政府和公务员评价体系,在干部的考核中增加信誉度测评,努力提高行政人员在民众心中的荣誉。

4、推进法治行政文化建设

以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公正透明,运转协调、务实高效为目标,力求体现创造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建立一整套行政行為规则,确保各种行政行为依法行政、有序透明、高效运行。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用法律武器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众利益;进一步完善行政法规和制度理顺相关程序,包括行政公开制度、监督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务员招考、选拔、任用制度等。

5、重塑公务员的公仆心态和服务理念

公务员应该转变行政价值观,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为民服务,敢做敢当,做好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民主法治、服务高效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更好的认识到他们与整个国家、人民的关系,以激起公务员内心的公共精神和服务精神,树立民本位的思想。要转变政府思维,把新的“店小二”“五星级服务员”思想贯穿落实,避免走形式;要端正工作作风,建设廉政文化。推行首长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履行工作责任,严守工作纪律,严肃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落实好各项规章工作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不回避,不绕弯,敢于直面问题,有担当。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让群众满意,改变政府“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形象,进一步的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总之,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基层行政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重要保证。要以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规范行政行为,塑造良好的基层行政形象,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水平和能力为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志忍,深化行政改革需要深入思考的三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0.

[2] 汪永成,中国地方行政改革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以深圳特区为例的分析[J]. 中国行政管理,2007.08.

[3] 张红军,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关于政府创新的内涵、动力及路径分析[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政府行政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2007(06).

[4] 吴志华,行政体制改革与内动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 朱之鑫,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 梅,陕西省渭南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政府职能
事业单位激励机制分析与思考
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步
“政校企”三方合作平台的建设研究
我国PPP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农村土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职能的构建
农村社区能力建设中的政府职能选择与转换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分析
常州市钟楼区楼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