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篇小说“探索”中的主人公形象

2017-12-06 12:37·
小说月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艾拉探索孩子

·

(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文学评论”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 830000)

论长篇小说“探索”中的主人公形象

阿布都艾尼·图尔

(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文学评论”杂志社新疆乌鲁木830000)

“探索”是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为主要背景,以党的照耀下培养长大的一批知识分子的学习、生活经历为主要描写对象。作为“知识分子”题目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不但内容丰富新鲜,而且创造的人物形象充满活力并具典型,产生了较深刻社会影响。本论文主要讨论主人公艾拉的形象。

“探索”;主人公;形象

小说是维吾尔当代文学中的主要体裁。虽然它的形成期较晚而繁荣发展极快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对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全面支持下,维吾尔小说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相当成就。党的三中全会至到新世纪,这三十年写出来了300多长篇小说。虽然存在的问题不少,也有一定的成就。我们提起这一点,长篇小说“探索”总是首位在列。

“探索”是被维吾尔已故作家祖尔东·沙比尔写出来的,以知识分子为题目的两册长篇小说。此小说情节以在我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喊“大跃进”号召,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主要社会旋律的1956、1957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间的政治形势、社会生活作为时代背景。作品在为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描写在伊犁长大的艾拉(主人公)、阿西尔、吾斯曼、纳买提、热克甫、姑再丽阿依、阿迪拉、热孜亚等青年知识分子的学习、生活经历,使他们的性格特点及生活观、世界观就有明显对比性,有效塑造了不同的典型形象。同时明亮表现出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氛围及政治环境。

让我们算把“血地”为第一篇长篇小说,在维吾尔长篇小说创作历史中“探索”是第八篇小说。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多源化文化中吸收营养的维吾尔文学,随着年代不论叙述传统方面、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或者映射生活真实方面已经历了许多更新。虽然“探索” 已经过去了30-40年,但它还在前列。

1 “探索”的成功在于塑造形象

总书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过:“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好的文学作品能使读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加深,自我灵魂得到净化,情感与思想得到愉悦和升华。一般,对于叙述性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是建立在把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是创造形象的艺术。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但对读者给予艺术欣赏,而且当作良好模范、优秀教师以及是个进行人品教育的校园。读一本成功的作品时,读者总会很快就涉入到其内人物的内心世界,不知不觉把他当作自己的榜样或者向他(她)吸收教训。

2 正面人物 — 艾拉形象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射社会生活。

艾拉是“探索”中的主人公,也是性格特有典型性,被成功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他,是在本书中的一个完美形象,大学生、知识分子的理想榜样,也是许多现实生活中女人心目里的白马王子的化身。爱科学,爱专业,钻研学习,克服困难,既善良又真实,他是这个文明社会里的罕物,所有的男性应该具备的优点全集中在他身上。

2.1 对比中塑造的主人公形象

任何一个成功形象不能单独呈现,他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环境上跟其他形象进行的交流关系中逐步展现出。在本小说中除了艾拉,还有好多典型人物,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群。看上去,他们都为表现自己的性格而行动,其实他们具有特设的对比性作用,让艾拉的性格更加明显而工作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呈现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时代特征。

从艾拉和热克甫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热克甫是个狡猾、虚假,以骗女解闷为光荣,靠关系、考钱币而追求豪华生活,没有探求学习精神,为私利什么都可以做的恶心人。通过他们俩的性格对比,塑造艾拉反对邪恶,不懈艰苦、终身学习的勤奋性格及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跟阿西尔的交谈交流,塑造了艾拉企图凭自己科学劳动而不是凭黑力来为人民服务的启蒙精神:“如果光喊口号能使人们赢得幸福繁荣,我宁愿饭都不吃昼夜不停喊。只要所有人努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热爱专业,在谈话专业时甚至饭都忘吃的程度上爱岗敬业,才能让人民获得富裕生活。”这就是艾拉的生活准则。通过古再丽阿依的对比,更明呈现出艾拉不愿意玩嘻嘻的过日子,比个人生活更加重视学习、探究事业的爱学性格。

2.2 艾拉是知识分子的模范

艾拉真实勤奋用功,困难压不倒的顽强形象。他总有“困难是测试毅力的标准”的意识,把走路上的困难看成前进的阶梯而不是绊脚石的乐观人。他这么说:“企图实现某种伟大事的青年应该坚定并有上进心,要不然他即使极大聪明,总有半途而废。智慧是让你飞在理想路的翅膀,坚定和上进心是给那个翅膀给予动作的力源。”这就是艾拉对自身的标准。作者为了明显表示出艾拉这种性格,不是用大张旗鼓的词语来夸张他,反而把他放在各种困境,让他遇到层层艰困、障碍,经过实践来测试他的毅力。把他的意志让自己亲口说格言形式的简单话来提出,绝不是单方面使用叙述者言语来描绘描写,而是把全精神、创作技能放在自然而然的表现上。

读者青青说,她就经历过无法释怀的伤害。青青出生在城市,从小多才多艺,学习成绩又好,但是父母却几乎不会夸奖她。这都不要紧,有一年看春晚时,青青看得哈哈大笑,没想到妈妈突然一声呵斥:“把嘴巴闭上!”

艾拉是把图书材料看成比生命更重要的形象。他这种性格,我们可以知道在他看到被妻子拉到外屋的书料时的伤心低调情绪变化。除此之外,从下面的情节也可以看出来:艾拉被流放到gansha(好像兰州的某地),做了一段时间的劳务之后回老家。在回来的路上,他在一家饭馆吃饭时听到有人手里有古典书本。为了购买这本书他付给身边的全部钱,甚至身上的皮袄也。寒冷的冬天冰冷刺骨,没有皮袄,衣服极薄,回来过程中着凉生大病。从此情节我们可以感觉到艾拉不顾挨饥受冻只为学习读书的求知精神。

作者为了塑造主人公这样爱知精神,绝对没有把他变成机器人了,反而为使他接近真实人生着力费功。

2.3 艾拉是有感情的正常年轻代表

艾拉刚去兰州的前一段时间真是刻苦钻研,努力学问。除了学习及吃饭什么都不想。当时他认为“倾向感情、追求爱情都是衰退意志的敌人”。但自己真是入到这个情景,点燃了爱情火焰时,忘记那些“生活准则”,不知不觉进入到所有正常年轻人越不过去的爱情道路。这就是进一步提升作品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当然,艾拉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代表,特别是正常年轻人的代表做不到擦边过去未尝一口爱酒。我们都知道,真实遇到这种事,心不会服从人的意志。如果作者让艾拉还是坚持以前的看法,不理异性,不管女人,那这篇作品和主人公的吸引力不会是那么强。除此之外,到处饥饿弥蒙的那个时期,他也被饥荒困苦折磨。因为饥饿,他甚至达到什么都忘记,只想吃一顿饭满空腹的状况。其实也是,“空口袋立不起来”,空肚子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吃饱肚子成为人的最大愿望。如果作者为了照亮艾拉不怕困难、勤奋前进的性格,把他肆意描写不理饥苦,不顾一切,努力学习的形象,那么艾拉的性格真实性自然而然就会降低。

2.4 艾拉是助人为乐,人民贡献为企图的形象

艾拉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工作和学习。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显现出平凡的生活中与众不同的 “美”。他是不追求享乐安逸,不喜欢假装、狡猾,驰想用自己的有值劳动和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创造利益,愿望通过此路赢得光荣的形象。《人总要为人类做好事,为获得光荣好评而要不停地努力。不费力、不受苦而挣得的荣誉当然没有甜味。以汗血为代价得来的荣誉正像生命一样昂贵并有意义》。艾拉亲口说出来的这些话也能够揭示他的这种个性特点。

艾拉眼中帮助他人是起码常务,他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做的做尽力帮助,是一个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人群代表。他在兰州时— 生活破坏,受到政治大风的影响,工作发生困难,甚至没有一顿饭能够吃饱的那些日子,有一天,他在路上看到在讨饭的两个小年儿童的残酷情景,这时他忘记自己,把身边仅有的两元钱送给他们,同时说:《要忍住一下,这些日子也会过去的,幸福的日子总会到来》,给他们安慰安慰,又是鼓励他们保持期待。这就是主人公身上人道主义、乐观主义的表现之一。

阿迪拉彻底感觉到自己被热克甫捉弄的时候,她已经迟到了。她把肚子里孩子生下来之后,把他加上一封信放在艾拉门口悄悄走开。在信里请求艾拉照顾好孩子。艾拉边工作,边学习,边看孩子,只好度过更艰难困苦的日子。再说,这个孩子不是别人的,而正好是他自己敌人— 热克甫的孩子。所有情况为他清楚,他还是抚养此孩子。虽然孩子是无辜的,但他是自己对手的孩子,把自己故意拉到困境,破坏未来的敌人亲生孩子。知道真情,还是毫不犹豫地像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看待他,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需求极大高尚风度的事。就像雪上加霜,周围的人都误会那个孩子是艾拉和安迪拉的孩子,责备他缺乏礼貌而拒之门外。但艾拉绝不会不待见孩子。承受得住所有不欢,好好照顾他。甚至别人要求收养,他都不会给。跟上述一样,主人公艾拉是具有许多长处,好多方面值得做榜样的优良人物。

3 主人公的小缺点

艾拉是不是完美人物?在他身上、心理上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吗?

首先,艾拉本身就是书呆子,超级自私,问题的核心就在这里。他个性上的这些“特色”,可能在下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艾拉很小就失去父母,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得到上学机会的。他初中毕业后,考上伊犁师范学校。在这里的三年学习过程中,几乎完全被姑姑照顾。但毕业离开伊犁到兰州之后的好几年时间里,他一次都没想过姑姑。跟同学、朋友经常字办交涉,但一封信都没写给她。只有了麻烦,也就是抚养阿迪拉留给的孩子,遇到困难时才想起姑姑。一岁的那个孩子通过别人寄给她,但还是没有一句问候话语。除此之外,他妻子生孩子一直到过去半年时,一次都没有打听过消息,甚至因办公经过伊犁的时候也想都没想看看她们母子俩。妻子提出离婚,他没多少反对就同意。从兰州掉到伊犁之后也是,一次都没主动去找她们,一次都没想念她们,至少亲生孩子。

他偶尔想复婚,但没有彻底下决心。他们朋友出面时,之所以古再丽阿依不同意,是因为艾拉没心主动跳。其实,古再丽阿依喜欢艾拉,愿意跟他一起生活。因此她没有跟父母一起出去国外,持有希望留在这里的。艾拉可能没能确定跟她安心快乐地生活。何况情况如此,她是自己初爱的姑娘,儿子的妈。对于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来说,不可能不想她们。

证明他自私的另一点就是他是把自己的弟妹兄弟为使忘掉,完全不念的不负责任形象。上述提过,艾拉他们小时候就离开父母的,他还有两个弟妹。当时,政府有关部门把他们送到收养福利院。这时艾拉是小学年龄,从此之后的20-30年时间里,他一次都没提过他们,没想过他们。这就是他身上跟其他正常人不一样的“兄弟爱情”。从这一点考虑,他在兰州对那两个“乞丐”儿童的同情,把阿迪拉刚生下来的孩子抚养到一岁,都是不近情理的。对自己的兄弟,对亲生儿子都没有感情的人怎么能关心别人,怎么能对他人同情。

总之而言,长篇小说“探索”中的主人公艾拉身上也可以找到积极因素,也可以找到消极因素,反正前者先于。他也有长处,也有短处,更高的程度上接近真实人物。所以他的影响力很强,读者容易被他感动。他身上的高尚因素,喜爱知识的精神已经发了不少正能量,感染了不少人。同时,他的其它“特别个性”,也不能小看他的作用。是因为艾拉身上有了那些小毛病,让他像了真实人。主人公身上那些“小特点”,作者的不小心就那样写出来的还是故意安排的,那个说不定。但这一点很清楚,它完全符合人不能完美的事实。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作家传记研究视角看祖尔东·沙比尔的《探索》[J],新疆社会科学:维文.2012 (1) :134-142

[3] 蔡毅. 文学创作— 创造价值活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6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艾拉探索孩子
太仓艾拉德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太仓艾拉德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艾拉的任务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