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戍边梦 一路高歌行

2017-12-06 05:31刘昙旻
军营文化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喀喇昆仑戍边南疆

文/刘昙旻

雪域戍边梦 一路高歌行

文/刘昙旻

巍巍昆仑搭舞台,红柳黄沙作布景。一支常年活跃在雪域高原的战士业余演出队,他们克服艰苦的自然环境、不计简陋的演出条件,坚持为戍守边疆的官兵送去温暖,以真挚的情感写兵、演兵、唱兵,无论军营、哨所、界碑处,处处有他们热歌劲舞的身影;莫道春去、夏至、秋来时,时时有他们欢声笑语的能量,在祖国89万平方公里的南疆大地,在戍边报国的强军梦中,驰骋着这支不可或缺的文艺轻骑兵。

这里是一片苍莽的大地,也是一片神奇的热土。一侧是横空出世,被称为“万山之祖”的莽莽昆仑;另一侧是风云莫测,被视为“死亡之海”的浩瀚沙漠。在这片疆土上,曾被誉为“高原乌兰牧骑”的南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他们坚持深入基层部队,常常跋涉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演出队组建26年来,先后40多名队员因长期身处高原环境工作的原因,患有严重的“高原病”,然而,这些没有吓倒年轻的文艺战士,他们始终以“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苦中作贡献”的情怀,践行贴近基层官兵、聚焦部队实战的使命和宗旨,将喀喇昆仑精神不断高扬和传颂。

演出队先后被评为 “全军优秀业余演出队”“优秀战士演出队”“基层建设标兵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今天,这支战士业余演出队全体队员,继续坚持面向高原边防、服务基层官兵的初心,为全军区以军事斗争准备为核心的各项战备任务,发挥重要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喀喇昆仑精神”

南疆历代守防官兵,用青春和生命创造了闻名全军的“喀喇昆仑精神”演出队的文艺战士,从光荣传统中汲取营养,提升境界、熔铸军魂,不断打牢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根基。

面对藏北高原、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尤其是赴阿里高原部队的慰问演出,要穿行世界上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新藏线,翻越10多个达坂、蹚过40多条冰河,常常还会遇到雪崩、洪水、泥石流的袭击。队员们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坚持用军区部队特有的喀喇昆仑精神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在每次执行慰问演出任务前,邀请“进藏先遣连”的老战士、老边防,如“昆仑女神”姜云燕、高原官兵的“知心姐姐”汪瑞等英模传递英雄精神,聆听他们扎根高原边防、无悔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上山途中,演出队组织队员到康西瓦烈士陵园、“进藏先遣连”纪念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奠先烈,为先烈扫一次墓、点一支烟、敬一杯酒,感念和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革命精神。

在执行任务时,队员们替战士们站一班哨、执一回勤、巡一次逻、帮一次厨,亲身感受“氧气吸不饱、饭菜吃不香、头疼受不了”的特殊环境,与高原边防官兵论价值、话得失、谈奉献,在切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得失观、荣辱观。多年来,尽管干部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为兵服务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

“演尽边关将士甘与苦唱遍千里军营正气歌”

南疆军区部队驻守的特点,线长点多,又高度分散,防区面积89.9万平方公里,边防线长3516公里,巡回所属部队演出一轮,需要5年时间。1991年上级在调研中发现,全区有52%的高原边防一线哨卡,竟然30年没有文艺演出服务涉足到达,这些高原边防一线连队,成了名符其实的“文化生活特困区”。

新时期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鼓舞着南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的队员们,以服务基层,服务官兵的精神和热忱砥砺前行。演出队员们蹚冰河、翻达坂,先后7次上阿里高原、11次上喀喇昆仑山、15次赴帕米尔高原慰问演出,年平均为基层部队演出近百场,演出队足迹遍布边防一线数百个点位哨卡,其中,包括20多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哨所、兵站等,最远的普兰边防连和措勤人武部离演出队驻地2300多公里,什布奇、山岗边防连每年大雪封山长达9个多月,往返一次就要20多天,且途中道路崎岖,气候变化异常,经常遇到暴风雪、山体塌方等险情。

坚持服务根本,鼓舞战斗意志为目标牵引。演出队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服务于部队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上,为官兵履行使命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按照上级部署制定创作、排练计划,做到一个时期一个重点,一项重大任务一台晚会。先后为担负边境管控、国防施工和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任务的部队编排演出主题晚会23台,既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又很好地激发了战斗意志,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为提高服务质量,演出队坚持“连队式管理,专业化要求”的建队理念,加强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夯实专业技能训练,切实为舞台艺术表演奠定坚实的基础。

演出队在慰问演出的同时,为基层培训文艺骨干,帮助组建军乐队、快板队、秧歌队、腰鼓队、威风锣鼓队等特色文化分队。目前,90%以上的边防连队都有他们培养的文艺骨干。

慰问演出以歌舞、小品、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高原边防军人的威武风采,受到官兵的高度称赞。在此基础上,演出队坚持不断创新,及时更新服务理念,广泛开展“塑一个好角色、出一个好点子、排一个好节目”活动,充分征求基层官兵意见,坚持边演出、边修改、边提高。真正是“演尽边关将士甘与苦,唱遍千里军营正气歌”。

“文化催生战斗力、文化凝聚向心力”

紧扣时代主题,突出任务重心,关注地域风情,走出一条符合南疆特色的文艺发展之路,是南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始终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近年来,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育人铸魂”的功效,结合文艺工作特点和边防官兵的审美需求,下大力打造喀喇昆仑系列文化精品工程,先后组织军区文艺、影视创作骨干编创了多部大型舞台艺术表演剧目,如:情景剧《我的连队我的家》、音乐舞蹈史诗《昆仑颂》、话剧《人民功臣——人民功臣李狄三》、大型舞台剧《昆仑组歌——横空出世莽昆仑》等经典剧目;制作《因为有了你》《昆仑军魂》《永远的精神高地》等音频与视频歌曲集以及拍摄纪实短片《大昆仑》、纪录片《兵行八千里》等大量的新品力作,使广大官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愉悦身心中得到提高。

文艺作品的词曲作者,都是在南疆工作、奉献了几十年的老高原、老边防,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西土极地,为宣扬喀喇昆仑精神、激励戍边官兵斗志,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青年军旅作曲家,演出队队长蒋兴国同志创作的100余首歌曲,是他在南疆工作、学习中的生活感悟,也是他20余年坚持不懈讴歌边防战士的生命之歌;这些南疆官兵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歌曲,已在这片热土传唱,因为这些歌就是他们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歌就是他们戍边报国的铮铮誓言,这些歌就是他们的精神站位与高地!

音乐舞蹈史诗《昆仑颂》,以舞蹈与合唱《莲花一支枪》开篇,叙说南疆军区部队的前身——红军湘东独立师,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支红色武装力量,昭示着燎原星火不断发展壮大。从井冈山到宝塔山再到昆仑山;从南泥湾到神仙湾,部队经历数次整编、转战大江南北,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饱受苦难的人民当家做主,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各族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为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为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南疆部队戍边60余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剧《人民功臣——党代表李狄三》组歌,整理改编了李狄三同志在先遣连解放阿里途中创作的歌曲《先遣歌》、《奋斗歌》、《备战歌》、《顽强歌》和《我要找到你》,再现1950年8月1日,在党代表李狄三带领下的多民族兄弟进藏先遣连,从新疆和田地区誓师出征,向着平均海拔4300米,素有“世界屋脊上的屋脊”之称的阿里高原开始了他们举世瞩目、艰苦卓绝的拼搏之旅。讴歌了“进藏先遣连”的英雄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惊人的革命意志、不屈的战斗豪情,圆满完成了“解放西藏、进军藏北”的任务,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以17首创作歌曲组成的歌曲集,其中由南疆军区政治部集体作词,蒋兴国作曲的主题歌曲《昆仑军魂》中唱道:“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扎根到边疆南征又北战。大漠戈壁不畏难,爬冰卧雪战天险。挑战极限志更坚,时刻听从党召唤。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捍卫和平我们枕戈待旦。顽强拼搏卫国戍边,喀喇昆仑传人永远向前。”高度概括了南疆军区的官兵和先辈们创造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融汇成热爱边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喀喇昆仑精神”。歌曲《喀喇昆仑精神永放光芒》,用边防官兵“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豪迈誓言和英雄壮举,践行戍边军人的使命责任,高歌永放光芒的喀喇昆仑精神。

“文化催生战斗力、文化凝聚向心力”,被誉为“高原乌兰牧骑”的南疆军区战士业余演出队,驰骋于为兵服务的大舞台,他们精湛的技艺与博大的情怀,依托冰洁的雪山,传承英雄的血脉,让官兵们在雄奇壮丽的奉献之美、边疆之美、祖国之美的审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责任编辑:方 莉

猜你喜欢
喀喇昆仑戍边南疆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致喀喇昆仑戍边卫士
英雄虽已离去,精神永驻边关!
南疆木棉红似火
南疆最美是春天
喀喇昆仑中生代铅锌矿控矿因素 及成矿演化模式分析
南疆水城(外一章)
戍边追梦
南疆干部
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