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帝国的“女王”时代

2017-12-07 09:21王宇航
航空知识 2017年9期
关键词:伊丽莎白甲板女王

王宇航

6月26日,英国最新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离开苏格兰罗塞斯港,前往北海开始为期六周的第一阶段海试。然而,仅仅两周后这次原定为期六周的海试就因“伊丽莎白女王”号出现异常振动而被迫暂停。“伊丽莎白女王”号是截至目前英国建造的最大军舰,她将与其姊妹舰“威尔士亲王”号一同结束英国持续多年的无现役航母时期,并共同担当英国融入21世纪新海洋时代的旗帜。

新时代的航母

1998年,英国在当年的国防战略评估中提出建造两艘大型航空母舰。鉴于英国已丧失全球部署能力,这两艘航母在角色和功能上被定为担当多用途海上移动基地,提供强大空中打击并在最远的投送范围内做到快速抵达和执行多元化任务。1999年6家公司参与了投标,经过层层淘汰,泰勒斯公司和BAE系统公司的方案被国防部选中进入最终角逐。2003年1月30日,英国国防部宣布新航母采用泰勒斯公司的设计方案,但由BAE系统公司担当主承包商。而在半年前,英国还于2002年9月确认采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B短距起飞/垂直着陆型战斗机作为新航母主力舰载机。2007年7月25日,英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但因种种原因,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到2009年7月方才举行钢板切割仪式,开工的推迟也间接导致了2011年利比亚战争初期英国无航母可派的局面,此后“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姊妹舰“威尔士亲王”号于2012年2月开工建造。尽管建造该级双航母时英国正因资本金融导向出现产业空心化,但百年航母始于英国,这枚桂冠的背后是英国作为老牌工业国家所具有的长久沉淀和创新精神,这两者均在新航母的建造中得到体现。

2014年7月,“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首舰“伊丽莎白女王”号下水。初见“伊丽莎白女王”号,无论是谁都会首先将目光集中在其独特的双舰岛设计上。依据公开信息,前舰岛主责航海,内部设有航海舰桥、远程对空/海雷达、卫星通讯系统和燃气轮机烟囱;后舰岛主责航空指挥,内部设有航空舰桥、应急备份航海舰桥、中程对空/对海雷达、多波段综合通信系统和燃气轮机烟囱。双舰岛设计的优点如下:首先,不同功能的雷达电子设备相对分散,即可避免相互干扰又可降低系统集成成本;其次,两部舰岛在功能分配上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切换,且单一舰岛能够同时管理航空航海,互为备份,战时即可有效提高操作灵活性和战场生存能力;最后,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燃气轮机动力进排气量较大,使得配套的进气道、烟道等设备体积也较大,这样将烟囱分置于前后两个舰岛可相对缩减其占据飞行甲板的面积,减少其对舰体重心和作业区分布的影响。该布局的缺点在于前舰岛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了飞行甲板右舷至舰艏的停机区,进而给舰载机的转运调度、维护、加油及挂弹等甲板作业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在高速航行状态下,前后两个舰岛会给飞行甲板制造乱流,影响舰载机起降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双舰岛航母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或许要等“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经过充分的实践运用后方可定论。

从动力上看,“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采用了代表未来趋势的综合全电推进。由于设计航速不高,其仅采用2台罗罗公司的36兆瓦MT-30燃气轮机作为系统主机,采用瓦锡兰公司的2台11.3兆瓦的16V38B型和2台8.5兆瓦的12V38B型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巡航动力,通过主机产生电力驱动4台法国科孚德先进感应电动机来驱动两具5叶大侧斜螺旋桨推进航母前行。这样的推进技术起动加速性好,制动快,正反车切换速度快,航母的机动性和可操控性获得了极大提高,同时去除了传统船舶中的主机舱和各种变速齿轮箱舱后,航母的内部空间随之扩大,且各层甲板的布置再不会因迁就主机的布局而被进排气管线无情分割。通过动力系统的创新,“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整体结构简洁标准,极大地降低了设计和建造阶段的难度。

从甲板设计上看,“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没有选择被视为主流的舰载机弹射起飞模式,而是采用了与“无敌”级相同的滑跃起飞。究其原因首先是技术障碍,不可否认英国是航母舰载机弹射起飞的首创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将第一部实用型蒸汽弹射器装上了“皇家方舟”号,但紧接着“大裁军”时代的到来使英国丧失了让此技术继续发展并成熟的机遇。此后航母弹射器被美国发扬光大,经过几十年的进步,现在的弹射技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且采用全电推进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因其能量特性只能选择电磁弹射,而集成过多新技术必将在初期影响装备的可靠性,这是追求快速形成战力的英国海军所不愿看到的。其次是资金短缺,当初法国直接从美国为“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采购弹射器即花费1 200万美元,此时英国若自行研制,按其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加之“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仅造两艘就必定使成本脱缰。最后是主要需求已满足,按照英国海军计算,“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如搭载36架F-35B,其在作战首日可出动108架次,在持续5天的战时状态内,其可累计出动固定翼舰载机396架次(相当于“无敌”级航母50~60架次的8倍),这两个数据已接近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且英国只求在北约联合作战体系内通过舰载机的持续运作执行舰队防空和对岸攻击等中近程攻防任务,采用滑跃起飞模式已绰绰有余。同时,“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首创滑跃甲板与平直甲板相结合的设计,具体来讲是在直通平直甲板前部左侧加装了一段仰角为13度的可拆卸滑跃甲板,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讲是权宜之计。滑跃起飞模式无法起飞大型固定翼预警机和舰载战斗机航程、载荷受限(“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采用的F-35B战机还要在此前提下预留垂直降落的油耗)是无法回避的硬伤。尽管英国目前的航母战略下这些问题并不明显,可未来一旦国力恢复且作战功能调整,“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还是会加装弹射器和拦阻装置,使固定翼预警机上舰并采用类似F-35C这样的常規舰载机。

舰载机的选择

2002年中旬,在英国国防部需要对下一代航母CVF,即现在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舰载机选型做出决策的节点上,由于未能与法国就合作达成共识,导致PA-2项目下马,采购“阵风”M战机亦不可能,剩下的选项只有“台风”、F-35B和F-35C。endprint

在“台风”战机的联合研发中,英国是当仁不让的中流砥柱。对英国来说,采用“台风”战机具有明显的本土优势,如若改造成功使舰载版“台风”进入量产,还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就业。但有两个不利因素使“台风”最终落选,一是多国联合研制的“台风”在改造过程中将涉及德国、意大利及西班牙的相关合作企业,尽管技术难度不大但复杂的协调工作仍会拉长改造周期并增加成本,这是英国不愿承受的。二是作为新一代航母,“伊丽莎白女王”级在设计上着重加强了隐身性能,而作为三代机的“台风”无论怎样改造也不可能达到四代机的隐身标准,如强行采用将直接把航母的隐身优势抵消。因此“台风”的出局也在情理之中。

如此一来,候选机型就只剩下出自同门的F-35B和F-35C了。

从航母舰载机的两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指标有效载荷和作战半径上看,F-35B在携带2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454千克炸弹的条件下,作战半径为840千米,最大过载7g;F-35C在更重的挂载下,作战半径可达1 176千米,最大过载7.5g。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英国海军选择了指标相对弱一些的F-35B呢?

首先从作战任务上看,英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主要还是在北约联合作战行动中担负中近程打击任务,对战机作战半径的要求不高,追求的是隐身性能,不会让战机加外挂,因此皇家海军对F-35C的长航程和大载荷优势的关注度不高。其次从效费比上看,F-35B的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模式极大地降低了航母的设计和建造难度,并且简化了飞行甲板调度程序,这给有效控制建造和运維费用,提高舰载机出动率带来了积极影响。最后从战斗力形成速度上看,英国使用“海鹞”短距起飞/垂直降落舰载机的年限已30有余,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使其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员培养和训练体系,因此采用同样作战方式的F-35B有利于“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快速形成战力,并将“海鹞”战机在马岛战争中的骄人战绩化为英国新一代航母官兵的精神传承。不过,尽管F-35B是英国的慎重选择,但F-35系列近期的可靠性问题又使外界对该机能否顺利上舰产生质疑。并且因财政紧张,英国目前仅购买了10架,由此出现的舰机时间错位或将再次给大英帝国带来尴尬。

建造“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是英国为走出低谷所做的努力,无论该级航母今后表现如何,当下他已成为帝国重返海洋的旗帜。

责任编辑:王鑫邦endprint

猜你喜欢
伊丽莎白甲板女王
英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女王”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科考船木甲板安装工艺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女王之忠犬
女王之忠犬
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飞行甲板准备起飞
替代甲板结合负压吸引治疗修复甲床缺损
甲板前置治疗甲床部分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