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一体化课程构建

2017-12-07 06:39万春晖
文教资料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构建职业能力

万春晖

摘 要: 当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仍遵循学科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面向行业企业的职业能力。一体化课程方案面向岗位进行课程设置,强调课程开发从学科导向转向工作过程导向,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设置课程领域。本文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以学习领域为基础,进行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高职一体化课程 课程构建

多年来,高职教育一直遵循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以学科体系为主导体系,带来了诸多如学非所用和用非所长的不适应和困惑。因此,在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先进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现状的课程体系,已成为高职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与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以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排列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以结构完整的过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获得实践性知识的课程内容与工作高度整合的课程体系①。

二、高职计算机类课程现状

1.实践性强,但岗位特征不明显。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性较强,基本能满足实践的需要。但高职的计算机类课程普遍采用学科体系,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如计算机网络专业,既开设有网络技术基础等理论课程,又开设有网络综合布线等课程,学生学习理论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在学习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没有理论支撑,停留在简单模仿状态,与工作岗位需求脱节。

2.模仿操作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分科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中,以模仿操作为主,常表现为教师演示一项任务,学生模仿一项任务。离开课堂后,学生很难掌握教材课本以外的知识,学习能力不强。信息技术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社会需要能适应变化的人才,学习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3.独立完成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些高职信息技术类课程,任务由个人完成,无工作体系设置,学员之间没有合作与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评价体系陈旧,与市场接轨不紧密。

一些高职学校的课程评价方式仍使用传统考试评价方式。学生在考试前采取的多是简单背诵记忆或反复操作的复习方式,与市场接轨不紧密,学生对课程与行业的对接点不明确,出校园后仍找不到工作岗位定位。

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体化课程构建

构建一体化课程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基于学习领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有效解决前述的问题。

(一)一体化课程构建的前提

1.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要建立一体化课程,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分析该专业该课程相关的岗位需求,并转换成相应的以行业的逻辑和规律组织内容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好之后,将典型工作任务与学校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典型工作任务能充分体现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2.建立一体化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师是在现今职业教育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他们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状态,而不是分别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的教师。一些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已明确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教师往一体化方向发展,如广东省的技工院校设置标准中,明确要求一体化教师的比例要达到40%以上。因此,高职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过渡,再向“一体化教师”发展。

(二)一体化课程的构建

1.一体化课程行动领域的确定

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实施必须以行动为导向,因为只有在行动与工作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效获取工作过程知识,获得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②。因此,根据前期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首先要确定一体化课程的主要行动领域。

2.一体化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

行动领域确定后,根据具体岗位调研和各个高职学校的情况不同,确定一体化课程的学习领域。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根据工作过程划分的一体化课程学习领域可以包括组建局域网、组建小型企业网,小型局域网管理,个人网站开发,校园/企业网站建设,组建中型企业网项目,中型企业网管理项目,大型综合项目等。

3.根据学习领域转化学习情境

学习领域确定之后,将其转化为教学过程的情境。转化过程中一要考虑典型工作任务的要素,二要考虑该工作任务的进展阶段。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与企业工作情境相似,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特点。下面以“小型企业网搭建”专题为例,列举学习情境的内容,如下图所示:

4.一体化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

(1) 情境创设策略

一体化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最终形成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需要具有真實情境性、适应性、包含性、跨越性和促进合作性等特征,同时包含四个要素:目标、角色、对象、情景。教师在情境学习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情境和相应的理论支持,设置目标,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供帮助。

(2)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的结构,根据任务的不同,由5人-10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和教师在其中扮演多个企业岗位角色,在每个学生小组中,根据项目情况轮流由同学担任项目经理、技术人员和支持人员等角色,协同完成各个项目,达到分工合作、共同提高的实战目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不同的时期担任不同角色,以客户名义对各个小组提出“任务要求”,并定期检查小组的成果,让班级内的各个小组通过积极的学习获得相应的成果。

(三)基于学习领域的一体化课程的质量保证

1.实训场所一体化

学校与企业可以“校中厂”的形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也可以将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中,全面实现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和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计算机行业相应的领域产业过程,同时可以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实习之中,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强化岗位意识。

2.培养多元化师资队伍

实行以学习领域为基础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对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具有进行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和综合创新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非常熟练的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师资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继续发挥职技高师院校的作用,为职业院校培养“一体化”的师资。二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三是与企业建立多种联系,既可以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任教,又可以请企业专家来学校实训中心指导一体化教师,从而培养和优化一体化课程教师。

3.实行双证书制度

计算机类专业证书种类丰富,与实际生产过程结合紧密,相应工业产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较高。因此不少高职已经规定,将计算机相应技能证书的获得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实现一体化课程可以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课程等形式将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嵌入学历教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注释:

①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人学出版社,2009.

②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涵.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4]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對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07(2).

[5]夏颖.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2(12).

基金项目:2016江西省高校人文项目-职业能力对高职生就业质量影响研究——基于某高职实证分析(JY161020)。

猜你喜欢
课程构建职业能力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探析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休闲体育”对重庆高校体育课程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