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队会联盟”
——活跃农村少先队活动的纽带

2017-12-08 03:43江苏省于爱芬优秀辅导员工作室于爱芬
辅导员 2017年31期
关键词:海安少先队辅导员

江苏省于爱芬优秀辅导员工作室 于爱芬

“微队会联盟”
——活跃农村少先队活动的纽带

江苏省于爱芬优秀辅导员工作室 于爱芬

近30年的农村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让我有幸见证了少先队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村辅导员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隐忧:缺少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匮乏;缺少专家引领,导致信息闭塞,工作理念陈旧。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因为农村学校面广、分散,缺少完善的区域研修机制,辅导员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少先队科研,也很少进行同伴互动和资源分享,在专业发展方面常常感到无助。

缘起——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5年,江苏省海安县全面启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以组建联盟的方式开展互惠性合作,协同推进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当年11月,在江苏省首批名优辅导员工作室项目申报中,我们就将“微队会联盟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作为选题,建立了城乡8所学校参加的少先队工作联盟,并以落实少先队组织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以开展“微队会”研究为载体,以提升区域少先队工作水平为目标,积极探索农村少先队工作“问题共研、团队共建、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微队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由此诞生。

江苏省名优辅导员工作室研讨会上,于爱芬老师和工作室部分成员展示沙龙活动“传承文化,我们同行”

这个联盟选择“微队会”作为课题研究和实现工作突破的聚集点,是因为“微队会”形式短、平、快,效果新、奇、特,对于改变农村少先队工作现状而言是一种创新、一种发展、一种思路。我们工作室以“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为主线,充分利用联盟校的特色资源,开展互补性合作,以“微队会”的开发和实施为主要平台,凸显少先队活动的微型性、日常性、趣味性和地域性,着力构建具有浓郁海安地方特色的“微队会”目标、内容和实施体系,促进联盟学校研究力量的整合和资源共享。

于爱芬辅导员工作室“微队会联盟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于爱芬老师在沙岗小学进行少先队队旗执旗指导

研究——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共研

两年来,联盟针对农村少先队活动资源同质化、内容成人化和实施模式化等问题,围绕“微队会联盟传承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

首先,凸显资源建设本土化。我们组织辅导员和队员们收集、挖掘海安优秀地方文化,让海安花鼓、海安扎染、水乡号子、挑花担、跳财神等民间艺术进校园,让海安方言、海安美食、海安特产、海安习俗、海安名人唤醒大家对家乡的亲近感。其次,注重内容设计生活化。我们聚焦少先队活动内容的创新,先后开展了贴近儿童、融入生活、凝聚乡情的“走近海安花鼓”“走近家乡的水特产”“扎染艺术进校园”“品梨花神韵”“父辈游戏伴我幸福成长”等专题观摩活动。再次,突出实施方式多元化。“微队会”在时间上更短小、灵活,不局限于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课;在地点选择上更为自由,可以在教室、食堂、操场,也可以走出校园;在实施主体上坚持队员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评价,更能体现文化传承的“微处生根”“微处发芽”“微处开花”“微处结果”。

◎团队共建

鼓励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在做中学,学中做,是加快他们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构建联盟——辅导员专业成长共同体时,我们就采取了县城两所学校以“城乡手拉手”方式,为农村辅导员拓宽和加深学习领域引路的措施。工作室以同任务为驱动,引导骨干辅导员在创造性实践中实现自我突破;以引领为要务,实现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群体发展目标。为此,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从联盟和成员校两个层面,对每学期的少先队工作,从主题确定、方案制定、活动组织、研讨内容、时间安排、参与人员等方面进行详细安排,保障各项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二是强化任务驱动,明确“四个一”的学习任务,鼓励工作室成员认领公开展示、主题讲演、参与竞赛等活动任务,落实资源研发、成果发表等研究任务,签定工作室成员专业发展公约。三是开展少先队工作集中研讨,由县少工委“搭台”,各联盟校主动申请承办,工作室成员“唱戏”,来自全县各学校的辅导员代表“看戏”“评戏”。研讨时,以听课、评课,或上课、说课,或专题研课,或专家问课、名师引领的形式,引导大家分别从参与者、旁观者、研究者的角度进行“望闻问切”,经历涅槃和嬗变过程。两年来,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有18人在省、市级辅导员风采展示、说课比赛和优秀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1人被评为“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3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资源共享

对于众多的农村辅导员而言,共享优质资源是提升工作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之举和有效途径。

工作室在联盟学校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举行“溯中华文化,抒节日情怀”主题“微队会”展示

在联盟学校李堡中心小学召开的江苏省名优辅导员工作室研讨会上,工作室成员罗维旭老师进行地方传统文化“微队会”展示

工作室积极实施“四轮驱动”策略,促进共享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一是平台建起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开设公众号,组织辅导员上传优秀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开展“微队会”在线微直播,研究解决日常工作中的疑难问题等方法,为县域辅导员及时获取资源提供网络支持。二是资源用起来。工作室定期开展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微活动”优秀案例(微文、微图、微视频)征集评选活动,并将精心编制的优秀案例集和活动资源包及时分享给全县少先队辅导员。这一举措较好地破解了农村少先队活动开展的资源障碍。三是研讨活起来。各联盟学校定期通过参与式观摩、专题性研讨和分享式点评等,探索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方法。每学期都举办联盟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并向全县推广优质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四是示范带起来。工作室领衔人多次为全县辅导员做专题研究报告,还结合常规性的工作评估,深入全县40多所小学进行一对一“临床指导”;工作室成员通过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展示、微队会、讲专业微故事等方式,加强少先队基本规范、创新理念和实践成果向县域内学校的辐射影响。

收获——百花齐放春满园

工作室坚持将理论熏陶与实践磨砺融为一体,以课题研究为统领,聚焦“微队会”操作中的热点和疑难问题;以示范引领为特征,促进骨干辅导员在工作室核心成员的引领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辐射作用;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引导骨干辅导员在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中实现自我突破。

一路走来,工作室成员感触颇多。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联盟互动和课题研究,一是丰富了辅导员自身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二是辅导员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提升了工作能力。因为国家课程、辅导用书上的内容,需要辅导员进行本土化的调适和生成,把抽象的概念、久远的历史、遥远的事件变成身边可亲、可近、可感的存在,所以辅导员不能照本宣科,需要精心选题,用心设计,周密布置,全面实施。而这一过程正是辅导员提高能力的过程。三是让辅导员的精神家园回归自然,重回乡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我们得以在快速城市化的时代重回乡土,感受原生态水乡号子的粗犷质朴,打连厢的轻松活泼,青墩“唱凤凰”表达出的美好祝福,“七战七捷”红色文化的奋进……这些乡土文化闪烁的精神光芒正是今天建设“强富美高”新海安的精神动力。

如今,“微队会联盟”已不仅在成员校里结出了令人期待的“青果”,更激活了县域少先队工作的一池春水,在农村少先队工作的田野上散发出爱意十足的醉人芬芳。

(栏目编辑 李沧海)

猜你喜欢
海安少先队辅导员
Child Vaccines and Autism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海安:联手开展“双随机”执法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海安推进电镀企业治污限期两个月完成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