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程序员”还是“解放太太”:交通大数据如何“优化”城市

2017-12-08 22:15高晓东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45期
关键词:回龙观程序员大脑

高晓东

如今,交通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中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单纯的一个个街区,扩展到整个城市

原先住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社区,工作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的邵毅,每天两地之间通勤上下班。时间一长,他感觉,这两地缺条大容量的通道。

作为一个交通与互联网交叉行业的科技从业人员,邵毅得出这个结论绝不仅出自感觉,而是有着“真凭实据”——大数据。

共享单车“发现”睡城交通缺陷

回龙观是北京市有名的睡城,很多在上地、中关村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工作的年轻人都住在这里。

城市规划师、城市象限创始人茅明睿利用大数据分析过回龙观居民的特征:平均年龄低于北京市民平均年龄,学历高于北京市民平均学历,接近一半在互联网科技公司上班,来自北京本地的寥寥无几——“也就是说,他们是来自外地的高学历年轻科技人才。”天通苑的居民比回龙观的年龄稍微老一些,但基本情况一致。

根据公开数据,回龙观和天通苑的常住总人口在80万左右。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有着跟邵毅同样的通勤路线:每天通勤距离10公里,中间斜插着京新高速和京藏高速。一到早上,大量私家车堵在穿过高速公路的桥上,每天开车平均需要将近一个小时。

而往返于这两地之间的地铁,其拥挤程度早已被当作大城市病的“典型”。

身为ofo小黄车大数据负责人,邵毅给《瞭望东方周刊》展示了一张显示共享单车集中情况的热力图,共享单车越集中的地方,颜色就会越深,反之越淡。毫不意外地,在这幅图上,回龙观区域的地铁站是颜色最深的地方。不过,邵毅注意到了其他一些细节:有不少非地铁口颜色也格外深。“如果把这些区域连成一线,就会发现这条线斜穿过两条高速,抵达海淀区的科技公司聚集地附近。”邵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事实上,针对北京回龙观、天通苑小区的交通设施精细化改造,北京交通部门的相关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温慧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跟北京电信已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会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研究一些小区的交通设施改造情况,其中就包括回龙观、天通苑等小区。

温慧敏告诉本刊记者,利用手机信令,第一步要首先弄清楚实时的人流动向。以回龙观为例,需要清晰明确地知道晚上住在这里的有多少人,早高峰有多少人外出,晚高峰有多少人进入小区等。

传统交通设施规划建设紧随其后。“如果每天外出及返回的有5万人,可能需要一条公交线路,如果达到了10万人,可能就需要地铁了。”温慧敏说。

“解放太太”的大數据逻辑

也有城市规划师提供了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茅明睿曾在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了十几年。作为城市规划专家,他非常推崇大数据挖掘。

通过茅明睿团队自主开发的“人迹地图”城市智慧分析平台,回龙观越来越多的生活细节显现了出来。比如,同样作为北京城市北部的大型居民区,回龙观和望京的相似度很高,但是,回龙观居民比望京居民平均每天通勤时间多1个小时。

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通勤者中,男性主要是在中关村工作的程序员,平均通勤距离只有7公里。远距离通勤者占回龙观全部通勤人群的27%,其中女性占比较高,她们主要在更靠近市区中心的区域工作,从事娱乐、医疗、综合商业、文化、体育等行业。

于是,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提出了一个性别视角解决回龙观通勤问题的方案:给男性程序员们修可以连接主要居住地和就业中心的自行车高速路;同时,给女性创造商业、教育、娱乐、医疗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解放太太”。

“因为程序员们的通勤距离本身不长,所以不需要把程序员留在当地。而把太太们留在当地,她们的通勤时间缩短,更多时间就被用来消费、娱乐,从而又会创造更多相关岗位,形成良性循环,整个社区都能盘活。”茅明睿说。

本刊记者了解到,事实上,从2016年开始,就有人提出了主要用于解决程序员通勤问题的自行车高速路的设想,如今,这一设想已经正式进入筹划日程。而更多跟社区品质改造有关的项目也在一项项排上日程。

2017年7月23日,围绕加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综合整治,优化城市服务功能配套,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昌平区开展专题调研。随后,昌平区召开了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推出“回天有数”计划。

茅明睿向《瞭望东方周刊》解释了其中的含义——其不仅包含着基于大数据监测平台的“回天有数”,也有着广泛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回天有术”。

随后,城市象限接受政府委托进行提升研究,研究将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设施,还会涉及商场、医院等种种配套。茅明睿说,其目的就是尽量让人们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而现在,即便是周末的娱乐休闲,也会产生大量就医、购物等外出交通需求。因而,茅明睿的团队正在使用大数据分析周末外出的人究竟去了哪儿,具体去了什么医院、商场。

如何为120节省一半时间

如今,交通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中的应用,已经超过了单纯的一个个街区,扩展到整个城市。

2016年10月,杭州市政府宣布,给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杭州安装“城市大脑”,核心技术由阿里云提供,探索城市治理的大数据途径。

杭州的这颗城市大脑由多个部分组成:大数据采集、融合、运算并决策,最终输出到城市管理和城市服务的各个场景。城市运行产生的大数据,以及从中揭示出的城市运行规律,正是这颗机器大脑智慧的来源。而目前,交通也是阿里云介入城市管理的一个切口。随后,其会涉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

比如,城市大脑可以自动调配沿线信号灯配时,让救护车通过每个路口时,都是绿灯。以杭州市心路——晨晖路到市心路——建设一路全长7公里的路段为例,救护车总计需要经过21个路口。在最近一次出车中,救护车节省时间高达14分钟,没有遇到一个红灯。

阿里云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资料显示,在接管了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后,涉及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区,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阿里云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杭州、苏州、衢州、澳门这几个城市正在与阿里云展开“城市大脑”合作,之后“城市大脑”会扩展到更多城市。不过,建设城市大脑的前提是,“数据条件充分,政府理念领先,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治理城市的方法”。

猜你喜欢
回龙观程序员大脑
2020年程序员依然很吃香
回龙观(四)
回龙观(三)
回龙观(二)
回龙观(一)
程序员之子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加班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