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以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7-12-08 18:01熊佳颖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多元化

熊佳颖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及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的音乐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用主义阶段、审美主义阶段以及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多元化;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音乐教育不仅传授声乐技能和乐器弹奏的技艺,还负责向人们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使人们对音乐有更独到的见解。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方面来探讨音乐原理,其中包含价值论、目的论等原理,它对音乐教育各个领域起指导作用。音乐教育哲学综合了音乐和哲学两者的特点,形成了独有的体系。音乐教育哲学被国内熟知主要源于2001年的新课标标准和2003年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的出版。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音乐各方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

在1950年以后,音乐教育哲学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而世界音乐教育科学的基础是以实用主义作为基础。1970年贝内特·雷默受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观点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观点——艺术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之后,贝内特·雷默自主编写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出版发行。同时,美国的音乐教育哲学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实用主义阶段,开始向审美主义阶段发展。在贝内特·雷默提出的观点中,他十分注重音乐自身的形态,只有关注音乐本身带给人们的本质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过于注重音乐以外的东西带给人们的体验,缺乏客观性。这也是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哲学的基本观点。

戴维·埃里奥特则给出了一个与贝内特·雷默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音乐和音乐教育有很多价值,只有当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音乐素质达到了音乐创造活动和音乐听觉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情感水平时,这些价值的重要性才会充分体现出来。当我们的音乐素养达到了音乐作品内容所要求的水平时,我们才能够获得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中最核心的价值:享受音乐、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和自尊自爱。”贝内特·雷默认为人们需要追求音乐的自身结构,戴维·埃里奥特则认为人们应注重和追求人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带给人们的感受。戴维·埃里奥特提出音乐本就是因人而生,可以说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单纯地追求音乐本身的结构带给人们的体验是很难的。

戴维·埃里奥特在他的《音乐的种种问题: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中再次提出观点去反驳贝内特·雷诺的《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所提到的内容。在这本书中,他认为音乐教育是与音乐和人密切相关、难以分开的,不仅要联系音乐本质,还要联系音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因此,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的各种形式其实取决于它的内容。那真如贝内特·雷默所说的只追求音乐自身内部结构来感受音乐,从而去评判音乐的价值合理吗?回答是不合理。音乐本就是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它离不开人,那么只追求音乐自身来谈音乐,不论是对音乐还是音乐教育来讲都是狭隘的。不仅如此,往往在一个完整的、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人们所经历的过往或者人们学习的成果。因此,在鉴赏一个音乐作品时,人们应该结合它所处的场合、背景、时间等客观因素来一起考虑。离开了这些,在人们欣赏一个音乐作品的时候,就难以发现这个作品真正的意义所在,并且常常忽略很多创造者所特意设计的小细节。由此可以看出,音乐不是独立的,它往往与人密切相关,人们要欣赏音乐就应该尊重他人的文化,要创造音乐就应该运用自己的文化。换句话说,探究音乐是研究音乐教育的开端。

之后,保罗·哈克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觀点。这个观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功能教育思想。他提出的社会功能教育思想摆脱了贝内特·雷默和戴维·埃里奥特比较极端的思想,寻求一个适中点,让人们对音乐审美和实用的理解更加透彻。

在加拿大布兰顿音乐学院任职教授的韦恩·鲍曼,对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并且成了倡导者之一。他对后现代时期较为多元化的文化音乐也表达了赞成的态度。音乐教育目前处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韦恩·鲍曼教授认为在这种环境下,以上概念应该得到相对应的完善和扩展。

二、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当前音乐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启蒙阶段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对当时流行的“乐以象德”所代表的道德功能进行强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尽美矣,又尽善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音乐美学思想,古人的看法各不相同,孟子认为音乐教育哲学应该以“乐之实,乐斯二者”而立足,而荀子认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才是最基本的思想。在我国,礼乐思想的发展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乐”作为“礼”的附属品,以“礼”为中心,这一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对音乐的发展产生局限。所以,美育这个概念在我国始终兼有德育功能。音乐的艺术美学由于道德功能的过度强调而受到了忽视。欧洲的美学概念是通过王国维先生才在中国得到了传播。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审美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审美思想为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观念得到了肯定。

20世纪80年代,贝内特·雷默先生的“审美的音乐教育”开始传入我国,1985年贝内特·雷默教授到我国讲学,在我国各个不同的音乐学院较为广泛地传播了自己《音乐教育的哲学》。在这之后,“以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实践与发展,并获得了官方的认可。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顺应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在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我国自2005年开始,也将“以审美为中心”这一音乐教育思想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使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由于“以审美为中心”这一思想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音乐本身的内容在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它将“以人作为音乐主题”这一传统的思想抛弃,彻底把人与周围文化环境的关系切断,将音乐知识单纯地与人联系起来。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群体,他们欣赏的音乐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以审美为中心”这一观念在很多时候是无法被所有人理解和接纳的。戴维·埃里奥特的音乐理念通过我国音乐教育学者管建华得以进入中国并传播。针对音乐教育,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最重要的本质,其认为音乐应该结合当地的音乐文化教育背景,制订相对应的教育体系。表演被视为音乐课程的中心位置。

在21世纪之后,音乐的本体价值重新成了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的主流内容,音乐的个性以及重要性成了需要强化的内容,因此,音乐学习应该是永不停止的。这与戴维·埃里奥特的观点相同。2009年戴维·埃里奥特来到中国参加音乐教育哲学的研讨会,会上他向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深入阐述了实践音乐教育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并对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要求提出建议。

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随着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不断发展,得到了相应的指导。音乐的基础部分可以用本体价值来表示,只有音乐的回归才能让人的情感生活得到更加美好的发展,同时,为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基础。目前音乐教育哲学的观点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涉及文化、音乐创作、音乐兼容等多个方面,这些都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思考,并从中吸取精华。

由于我国对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音乐教育哲学的系统理论以及观念无法较快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和接纳。研究和吸纳实践哲学思想远远无法满足音乐教育这一区域的发展,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科学设置和实施音乐教育专业课程。

三、结语

国际音乐教育哲学的发展也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逐渐将重心转向了音乐本身。多元化理论思想已经逐渐蔓延到音乐教育哲学这一领域中,国内音乐教育理论也随着多元化思想的潮流得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发展。多元化思想的发展不仅促进我国文化与音乐的互相结合,也让我国有了属于自己特点的音乐文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当下乡村“西乐队”音乐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