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

2017-12-09 21:40河北省保定市科技活动咨询中心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6期
关键词:进程主权领导人

霍 鹏/河北省保定市科技活动(咨询)中心

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

霍 鹏/河北省保定市科技活动(咨询)中心

纵观中欧关系史,一个显而易见的基本事实是,新中国领导人对欧洲的看法是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而演变的。在本文覆盖的历史时期之内(1949-2010),世界格局经历了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剧烈变化—从以意识形态划分两大阵营、两极尖锐对立的冷战格局,进入到了以经济利益为国家外交政策基准的后冷战的全球化时代。本文对当代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与欧洲的回应进行了阐述。

欧洲一体化;欧盟改革;研究综述;中国国际政治学

1.导言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迅速淡化,现代化进程取而代之,成为世界各国外交活动的终极目标;国际合作关系也取代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霸权的争夺,成为时代的主流。本文对中国政治精英的欧洲一体观的探讨,自然也绕不过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

2.欧洲一体化理论中的政治化概念

从理论来源上看,欧洲一体化研究中的政治化概念要追溯到新功能主义。菲利普·施密特曾在2005年纪念厄内斯特·哈斯的一篇重要论文中指出,政治化概念是新功能主义理论的遗产。他认为政治化在欧洲一体化中是一个富有动力性但又姗姗来迟的进程。他描述道:“当公民开始关注欧盟如何影响其日常生活,当政党和大型社会运动开始把‘欧洲’纳入其纲领,当政治家开始认识到靠提出地区层面的政策议题会有选举胜负时,整体低调的战略变得更难以实施。幕后的地区官员和利益代表,以及与之结盟的国家公务员,再也不能在布鲁塞尔垄断决策进程了。一体化开始在成员国内部产生明显的‘赢家和输家’,并且不再被觉得是一场所有人共赢的游戏。”

3. 中国的欧洲一体观中的中国中心主义

古代中国作为“大一统”国家的长久传统,及其历史悠久的“天下”世界观,很可能促使邓小平认同一个比现实欧共体的更加整伤、有序的欧共体形象。也许在邓小平的文化视野中,西欧走向联合的一体化进程,正处于一种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发展状态中,其最终目标,将是建立像中国那样在文化上高度一致、政治行为高度统一的大一统国家。又或许,当代中国对国家主权的崇高意义的深刻认同,使得那一代的中国领导人难以理解欧洲民族国家在当代做出的选择:为自己的和平与繁荣决定“牺牲”一部分的主权,追求建立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新的政治实体。另外,中国近代外交“以夷制夷”的传统策略,或许也是中国领导人反复呼吁一个团结、独立和强大欧洲的文化背景,只有欧洲强大,才能抑制西方超级大国对中国构成的安全威胁。同样的,一个团结、独立、强大的西欧符合80年代中国主张的多极世界的结构,在中国的构想中,欧共体应当可以成为未来国际社会多极结构中的一极。

4.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双方对主权概念的不同界定与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定解读

新中国四代领导人对欧洲一体化过程的理解,其采取的主要是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与地缘战略(geostrategic)这两个传统的概念思路。也就是说,中国领导人在看待欧洲一体化的进展之时,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其视为“欧洲国”(European State)的建国过程的倾向。而从这一视角看来,“欧洲国”是一个独立统一的主权实体,具有传统民族国家的全部特性。至少,中国认为欧盟会成为一个“超级”民族国家。

实际上,欧盟的建构也是在探索一种环球治理的新模式。在这种新的模式下,其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好的环球公民权”(good global citizenship),国家的权力将让位于社会代表(the social representativeness)。社会代表的权力是由强大的公民社会与公共舆论—或者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公共空间”(Public Sphere),超乎“国家”概念的空间,由行动目标明确的个体向国家施加压力,从而获得公共利益)—的发展来保障的。

从欧盟提出的新的主权概念中,我们能够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民族国家的传统行为方式正在消逝,更准确地说,是民族国家传统的对外行动方式正在消逝。在环球治理的“后现代”形态中,对外行动将不再采用硬实力,而是更多地使用“软实力”这种新的方式。在国际关系中发挥软实力,其目标在于建立一种调控和规范的新机制,从而避免强权和对抗。

欧盟这样的主权概念立即与中国的信条形成了冲突。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每一代领导人都明确强调:中国坚决维护自身的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理解:中国近代以来长达几十年的反帝国主义的悲壮战争,铸就了新中国强烈的国家独立意识。

但是,当对于主权的两种不同理解发生直接碰撞时,中国要与欧盟在外部行动中相互合作就变得异常困难了。例如,虽然中国期待与北约结成合作关系,但在邓小平执政时期,中欧之间的安全合作始终停留在对话阶段,从未发展成为实际的行动。另一个较新的例证是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工作归于失败,这又令中国领导人更加不满。要解除对外国的武器禁运,对单个的民族国家来说并非难事,但是要让27个成员国的政府、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欧盟部长理事会都投票通过这一决策,则又是一番极端复杂困难的工作了。

实际上,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主张与欧盟的主张(多极化、多边主义、尊重联合国)比美国的主张(单边主义、不尊重国际组织)更为接近。然而另一方面,在主权的基本概念上,中国却与美国相同。具体观点如下:①二者都相信,强大的硬实力才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有“发言权”。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总是将军事大国如美国及前苏联设定为外交政策的主要对象。与此相反的是,中国领导人并不十分理解“变化中的”国家实体的实力所在,②而一体化进程中的欧盟所拥有的正是这种实力:吸引大多数的邻国、令各种政治社会背景的国家产生加入其中的意愿、并认同同一种环球治理的观念。

5.结论

通过“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这也是总结本文对当代中欧关系研究的最好的词—中国和欧洲必定会增进双方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和理解”,也恰好是两个“相识”变成真正的朋友的最好的途径:通过实际行动赢得相互间的尊重,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创造更好的世界而去开创共同的全球事业。而这也恰好是中欧双方人民之间的相互期待。因此,本文没有去寻觅什么新奇的词汇来重复这一最核心的思想,而只是坦诚地响应早已存在的呼声:“让我们为增进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理解。”这不仅是高迈的理想,而且也是现实的职责,因为我们人类建设的,就是一个共同的世界。

[1].戴炳然,《中国一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江西财经大学学报》[A],2000年第4期:51一54。

[2]张生祥,《对欧洲认同的几点思考》,《欧洲一体化研究》[J],2005年第3期:110-118。

[3]何兰主编,《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N],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进程主权领导人
夏朝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块数据3.0 :秩序互联网与主权区块链》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中国首个钓鱼岛主权馆在刘公岛开馆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