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研究

2017-12-09 21:40沈阳城市学院盘山县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社区

朱 晨 尹 伟/.沈阳城市学院 .盘山县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研究

朱 晨1尹 伟2/1.沈阳城市学院 2.盘山县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本文以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于社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志愿服务工作与社区建设的双向积极作用,揭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重要性。依托高校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以此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高校育人目标和基层社区建设目标同步实现。

高校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众多原因,这一社会实践形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为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对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进行研究。本文以高校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例为研究对象,探索构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方法和途径,最终达到社区和高校双赢的目的。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与社区基层建设这两者呈现双向互动关系,可以起到双向积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对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和大学生自身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对社区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掌握了大量专业技能知识,在服务社区时能有效解决基层法律咨询、儿童教育、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问题,不但能充实社区的服务内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现代社区居民要求的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由于社区文化水平差异性,多数社区并不能及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富创新性的高雅文化生活。在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如唱红歌、小品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为和谐社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和沟通,把党的政策及时传递到基层大学生在这方面有优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开展“服务型学习”观念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打破传统大学封闭教育状态,借助志愿服务平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换为社区服务,了解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有助于拓展自身社会实践的空间和内容,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高校志愿者服务地方的优势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而多变的。对于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需要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融入社会,寻找归属感。在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以后,这些学生开始逐渐追求能够满足个人自尊与自我发展的活动来展现自身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工作,而进社区志愿服务无疑提供了这种机会。学校常常会通过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大会、志愿者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班级志愿服务风采展评选活动等宣传志愿服务,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实现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激发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志愿服务的热情。

3.社区与高校志愿服务的供需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思想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兴趣日渐浓厚,参与渠道日渐拓宽。由于参与门槛低,众多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种常见类型,服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但是,社区志愿服务始终不能全面展开,不能保证长期持续有效性,甚至有一些志愿者行动停留在表面上,这就说明了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现状还有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频率较低,多以低年级学生为主,而且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每月一次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其他相隔6个月以上才参加一次活动。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是根据重大纪念日、节庆日或寒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开展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没有做到长期满足社区居民连续性服务的需求。

(2)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涉及面较窄,时间较为集中。内容多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而对于社区文化等领域较少涉及,不能满足社区的文化真正需求。目前,高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多为到养老院、救助站、关爱留守儿童以及社区环境清扫为主。虽然说高校有开展法律宣传与援助项目,但是未能形成一个系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时间多选择在节假日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较少选择在周末或课余时间。志愿行动多由老师或组织号召的临时性参与,志愿服务的无持续性,导致无法激起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

(3)大学生志愿参与社区服务主观愿望和客观因素相抵制,导致志愿服务精神难以传承。大多数学生在首次参与志愿活动时,其动机大多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提高个人能力,但是在访谈中发现,许多同学表示在参与多次活动后发现其活动项目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待的效果,活动形式浮于表面,简单的打扫清洁,办板报认为活动并没有实质意思,因此内心遭受挫折,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便逐渐失去兴趣。

4.构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具体路径

为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社区之间合作的纵深发展,更好地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对志愿服务需求进行规划和科学布局,节约人力、财力资源提高志愿服务工作效率,根据当地需求情况和高校志愿服务现状,经过不断探索,从两大方面寻找到了青年志愿者如何服务基层社区具体的路径,从而实现构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目标。

(1)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宣传海报、网络媒体、社区广播等方式,对志愿服务的精神作用、参与渠道等方面展开宣传,让社区居民与志愿者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掌握志愿服务的内涵,从而创造志愿者与社区居民双赢的局面。

(2)适应社区需求,打造对口志愿服务。深入调研、调查,严格配合社区居民的志愿服务需求,与社区居民、志愿组织形成良好对接,建立学生志愿者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平台,并尽量依托学校在社区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将社区居民的需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机结合,保障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实现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的常态化,稳定化。

(3)加强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主动性。高校志愿者在很多方面仅限于打扫卫生、清洁社区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因此必须从社区需求的角度,不断加大培训力度,让志愿者参与到社区工作中,学习专业技能,并将其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在传播到学校志愿组织中,从社区需求不断改善志愿服务形式,让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得到提升。另外,完善各种激励机制,例如表彰制度、考评制度,可以激发和保持志愿者的热情性和主动性,不断打造成一支专业、特点鲜明的志愿者团队。

(4)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从文化活动、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比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入社、入家,让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对老人进行更多的帮助,从专业分类的角度满足社区民众的需求,实现单边服务向多边服务的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层次,实现志愿者团队项目化。

[1] 刘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2):40-42

[2] 杨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调研与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 王智腾,赵欢.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33(2):85-88

[4] 田丽娜.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9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社区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