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打响品牌保卫战

2017-12-09 07:56
农业知识 2017年42期
关键词:枣农销售收入冬枣

沾化冬枣打响品牌保卫战

早在今年8月,离最早上市的山东沾化大棚冬枣还有一周时间,山东市面上已经有“沾化冬枣”在售卖了。而在去年,1元1千克的劣质冬枣让“珍果”变成了路边货,全国各地冒用“沾化冬枣”地理商标的行为越演越烈。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说,“沾化冬枣关系沾化枣农的民生大计,必须保护好这个价值55亿元的品牌,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那么,沾化冬枣的品牌保卫战从哪开打?

济南王女士要回陕西老家,想给父母带点山东特产,8月14日在济南文化西路一家水果连锁超市,看到有沾化冬枣在卖,一尝,口感还不错,就买了一箱。结果,一位老家是沾化的同事说,她被忽悠了,现在沾化冬枣上市的时间还早呢,她买的很可能是陕西大荔产的大荔冬枣。

目前国内很多地理标志品牌都面临和沾化冬枣同样的问题,出现很多“傍名牌”现象:阳澄湖大闸蟹出现“洗澡蟹”,五常大米出现了调和米。

沾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56棵枣树,发展到现在的3.3万公顷,沾化冬枣也逐渐由“稀世珍果”变成时令水果。有些枣农为了追求产量,大量上化肥促进产量,打膨大剂增大个头,打催熟剂提前上市,品质可想而知。

来自沾化冬枣产业办公室的信息显示,2014年,沾化冬枣总产量达到4.8亿千克,销售收入27亿元,枣农人均收入9287元;2015年,产量3亿千克,销售收入20亿元,枣农人均收入8200元;2016年,沾化冬枣年产量3.27千克,销售收入30亿元,枣农人均纯收入8560元左右。

从这三年数据来看,2014年沾化冬枣总产量最高,近5亿千克,但在于洪长眼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一年沾化冬枣种植面积没增加,而产量的增长是以牺牲品质为代价的。目前,沾化全县30万人从事冬枣产业生产经营,20万人赖以生存。“砸了品牌,真的是民生大忌。”于洪长说。

目前,全国冬枣产区有山东沾化、河北黄骅、陕西大荔以及新疆地区,形成一个大约80亿元的冬枣产业,这么大的一个冬枣产业,都发源于山东沾化下洼镇一棵明朝洪武年间种植的枣树。

于洪长说,2000年,陕西大荔从沾化引种了80公顷冬枣,2010年才形成产业。这几年,大荔冬枣产业上升势头很快。但作为产业源头的沾化冬枣品牌影响力最大。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公布的资料显示,“沾化冬枣”品牌价值55亿元,大荔冬枣品牌价值38.67亿。

据了解,1998年之前,所有沾化冬枣种植都由沾化冬枣研究所统一指导,回收也由研究所统一回收,不允许市场自由买卖。那时候收购价每千克40元。为了走品牌化发展的路子,2003年,沾化冬枣研究所注册了“沾化冬枣”这个商标。

沾化冬枣研究所承担了沾化冬枣苗木研发等课题,但在打假和商标保护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年6月,沾化冬枣研究所将“沾化冬枣”商标管理独家授权沾化冬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

去年,沾化冬枣线上销量达0.65亿千克,占到总销量20%以上,网销收入9.36亿元,占到总销售收入的三分之一。现在,电商渠道在销售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滨州市沾化冬枣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已经在天猫和京东开了旗舰店,正在联系阿里和京东等大平台,对电商平台售卖假冒伪劣沾化冬枣的卖家,一经举报立即查处,以促进优质农产品上行。

(李东林)

猜你喜欢
枣农销售收入冬枣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销售收入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
我的冬枣卖了13万!
陕西法士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2014
塞上金秋枣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