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变成一次“奇遇”

2017-12-09 03:23路建英
教育家 2017年38期
关键词:奇遇师生特色

文 | 路建英

把生命变成一次“奇遇”

文 | 路建英

“斑马线上亮红灯,请您等一等!红灯一会儿变绿灯,请您等一等!安全里面有文明,耐心等一等……”近日,一首“等灯”歌风靡一时,在北京市通州区的路口,你会看到很多小志愿者们的身影,这其中就有北苑小学的孩子们。他们不仅把“等灯”操跳得活泼灵动,还主动向路人宣传道路交通法规、渗透“等灯”文明意识,俨然成了一群合格的交通指挥员。类似的体验活动还有很多。北苑小学始终坚持“让生命在体验中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启学生认知世界的视角,打开学生亲近社会的通道,将责任、乐趣、成长熔于一炉,使孩子们在体验中不断丰富自我认知,把生命变成一次奇遇,让成长幻化成所有经历的汇聚。“耳朵是听的,眼睛是看的,两般皆易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才会刻骨铭心。”在体验教育的引领下,可爱的北苑学子正在向着“品德高尚、学有所长、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现代社会公民不断成长。

解读——升华理念,“体验教育”路在何方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通州区城市副中心战略地位的调整,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学校在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师生及学校未来的发展,经过班子成员多次研讨,全体教职工、学生及家长全员调研,确立了可以在师生内心丰富度上下功夫的“体验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何为“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建立在体验上的一种教育活动,引导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中“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内心体验”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体验教育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的互动联系,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它突出的不是对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储存,而是强调自我的感悟与发现。体验教育既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正所谓“勤思敏行”,体验教育强调在行动中反思,在过程中成长,在体验中感悟并内化,实现对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深远影响。同时它还是一种老师、家长、学生及身边的人全员参与、全学科参与、全方位参与的教育。

课程是学校特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深入解读“体验教育”理念,结合发展实际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完善三级课程,做实国家课程,做好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理念的实施。

—— 北京市通州区北苑小学校长 金万芝

“体验教育”的意义何在?通过不断落实“体验教育”,学校从以下五个方面看到了学生们的转变。一是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体验教育是学生经历自我感受,产生自我情感,形成自我行为的过程,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以学生的“自我”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二是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模式。体验教育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感悟,再将感受、体会、感悟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三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生行为的形成与他的行为习惯有直接关系,而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体验。四是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即是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表现。通过实践体验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自我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五是有利于学生发掘潜能与发挥特长。体验教育可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使其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满足自身需求,感受成功的喜悦,才能使自身特长得以发挥,潜能得到挖掘。

落实——重在体验,让课堂与课程绽放华彩

课程是学校特色工作的有效载体。学校通过深入解读“体验教育”理念,结合发展实际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不断完善三级课程,做实国家课程,做好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构建起完整的课程体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特色理念的实施。目前,学校的体验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社会与生活类、学习与创新类、技术与应用类。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生发出书法、围棋等传统文化类别以及球类、轮滑等体育类别的多彩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与此同时,学校对体验型课堂模式的追寻从未止步,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即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操作、检测、验证,并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实现由体验到感悟的升华,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在经历体验知识性的过程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一方面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体验型课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并根据特色办学目标和大纲标准探讨各学科各学段各阶段应该让孩子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述出来,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参考;另一方面提倡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学和其他深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运用实物、模型、图片、投影、录像、课件及体态语言等方式,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以增加学生体验的乐趣和印象,让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内涵的有益补充。学校根据体验教育的特色目标,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发挥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体验、感悟、锻炼、成长。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大课堂、传统节日以及综合实践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从小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自发形成爱国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组织观念、集体观念,提高自我管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队旗下共同成长;“一校一班一文化”活动使学生们形成了以校为家的意识,养成了爱校、爱教室、爱生活环境的良好习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家国情怀。文学艺术活动:通过读书、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工艺制作、课本剧表演等文艺活动,发展学生艺术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科学技术活动:通过发明创造、小论文、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造意识和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体育卫生活动:通过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体育训练、体操比赛、田径、球类、武术、棋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团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办学理念在校园中得以鲜明体现

熏陶——环境育人,体验型校园让师生乐在其中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作为一种物质载体,校园环境不仅是追求真知、培养情操的场所,也是学校精神汇聚的体现。学校充分重视校园环境的隐性育人功能,把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着“小环境办大教育”的原则,从校园文化、楼层文化、班级文化、专业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师生之间的人文交流软环境等方面整体布局、全面规划,为人们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

墙面、橱窗、操场合理配比、设计独特,每个楼层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体验项目,包括视觉方面、听觉方面以及运动方面,调动起学生的所有感官,让他们每天或耳濡目染,或亲身参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班级文化特色明显,学生们一起为班级命名,在开学初拍摄集体照,并将照片与班名、口号一起张贴在学校统一制作的班级标牌上,班上还会为每位学生准备好精美的成长记录袋,用于铭记孩子们的成长过程;每个专业教室也会呈现出浓郁的专业氛围,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专业性;办公室文化也会焕然一新,教师除了有序摆放绿色植物、书籍资料、作业本之外,还会张贴文明办公标语和一些教育名言,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

除此之外,校园环境还会渗透出学科建设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与引导。学科知识类,除了设置学科知识的延伸类项目,如数学方面设计的一立方米书架的木格子、语文方面设置的阅读小屋之外,在教学楼一楼,学校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将祖国的名山大川以图片的形式加以呈现,并把二十四节气贯穿其中,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态,体验四季变化之美。社会生活类,教学楼二楼以“人与社会”为主题,张贴社会文明礼仪规范,引入交通指示标识及相关介绍,让学生在校园里做守规矩的好学生,走入社会做合格的社会人。体育艺术类,设有攀岩墙,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棋盘,电子体育等项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斗志,提升身体素质;创设星光小舞台、涂鸦墙、班级展示台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高科技体验项目,科学教室将以“人与科技”为主题,设置齿轮传动、光与影子、物理杠杆、滑轮组合……让学生感受高科技的神奇,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届时,校园会因其别致与精巧,给人以小而精的观感,使人不得不感叹:这才是与体验教育相匹配的校园环境。

师生之间的人文交流被看作是校园软环境的体现。学校倡导创设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主张教师以身示范,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与教师交流的快乐,能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学习到与人沟通、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学校的校园环境正在事无巨细的全面展开,上下课铃声、校报校刊、校徽校歌、班规班训等都在朝着师生更加适切的方向转变。

跨越——教学并举,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学校的很多教师仅限于默默地干好本职工作,对自身进步和发展没有太高要求,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通过规范行为、体验型教师培训、课题研究、岗位练兵等途径不断激励教师团结向上。帮助教师成长。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 2017届毕业生——留下美好印记,奔向似锦前程

>>师生一起包粽子学习传统文化

教师教育教学体验分享活动:教学故事、教学反思分享,育人故事分享,班级管理经验分享,学习培训经验分享活动等。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双笔字比赛,板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微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优质课比赛等。阅读体验活动:读书交流,论文撰写活动等。青蓝结对工程:成立师徒对子,并切实发挥帮扶作用。教师个人风采展示活动:择期开展教师个人才艺展示活动。拓展体验活动:结合工会部门组织的拓展活动有效增强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今年夏天,北苑小学的学科实践活动可谓异彩纷呈,一年级王超英老师的“夏天的朋友”,通过萌眼看夏、萌娃品夏、萌娃塑夏三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二年级陈静老师的“多彩的夏天”,通过诵夏天、唱夏天、画夏天,使夏天除了炎热,又多了些许韵味;三年级李楠老师的“留住夏天的美丽——万花筒”,引导学生发现万花筒的神奇,进而研究光的反射原理,并亲手制作出万花筒;四年级陈明瑜老师的“我眼中的夏天”,分组介绍了夏天的植物、节气、古诗,并通过说夏、写夏的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五年级刘亚丽老师的“夏日走进圆明园”,带领学生观看圆明园毁灭的视频,引导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六年级王笛老师的“夏天的节日——端午节”,通过话端午、编五彩绳、包粽子,使端午文化悄然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教师们充分发挥学科实践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潜能。

>>北苑小学约你一起“等灯”

>>夏日里的奇幻之旅——走进乐多港

北苑小学的老师们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渐在市区级教师评比中崭露头角,一支专业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正在异军突起。学校专门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首先,完善评价体系,促进特色发展。在原有对师生各项评价措施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体验教育的特点和办学目标,完善评价体系,创新评价方法,构建能够促进师生和特色工作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次,进行课题研究,引领特色建设。学校指导教师深入而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特色的建设,使建设过程更加科学,建设特色更加明显,从而引领特色工作的开展。接着,运用社会资源,拓宽特色渠道。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资源,为师生开拓更多更广的体验场所、为特色建设拓宽渠道。最后,建立健全制度,服务特色开展。建立健全相应的特色工作管理制度,激励和督促师生不断进步,保障特色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1957年到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北苑小学正好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历程。历经时代的变迁,学校的教育初心始终未曾改变。相信在新的发展时期,在“体验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定会朝着教学改革的前沿不断迈进,让生命在体验中成长,让全体师生在体验中感受教育之美,迎接繁花似锦的明天!

猜你喜欢
奇遇师生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祷过山奇遇
奇遇
狐说——祷过山奇遇
中医的特色
我与猫的午后奇遇
完美的特色党建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