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如何走上中国人的餐桌

2017-12-09 13:32郭晔旻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11期
关键词:西餐溥仪商人

郭晔旻

鸦片战争之后,因外交和商务需要同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官员与买办商人,成为第一批品尝西式菜肴的中国食客。1844年中法签订《中法黄埔条约》前,法国官员与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举行谈判,其间法方便提供了西餐。1886年2月26日晚,大臣刘芝田宴请驻沪西方官员赴宴,“预备西国大菜及刀叉盆碗等件”,说明中国官员也开始用西餐招待西方官员和商人了。

随着晚清国势日衰以及洋务运动的兴起,国人眼中的西欧人从“番鬼”“夷人”一变而为“洋人”,再一变为“洋大人”,“西餐”也摇身一变成为现代化的象征。为了表明自己的“开通”“世界性”,西餐从普通的外交场合逐渐进入宫廷,就连慈禧太后举行国宴招待外国使节也破天荒地采用了西餐。民国时期的政要人物如袁世凯、徐世昌、段祺瑞、蒋介石也都热衷邀请中外名流举行西餐宴会——虽然这些人也许只是做给“友邦”看,自己对西餐并不感冒。

末代皇帝溥仪倒是真的爱吃西餐,不过那是因为他有个正宗的英国师父(庄士敦)。1922年夏天整整一个7月份,溥仪每天都吃“番菜”(西餐),而且天天不重复。上行而下效,西餐风气一开,便日盛一日。

当时西餐幾乎与“高档”“昂贵”和“神秘”划等号,尽管口味也许并不合中国人挑剔的味蕾,但吃西餐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过了“吃饭”本身,而是一种赶时髦、显示品位的事情。因此西餐被称为“大菜”,俨然凌驾于中华各大菜系的“小菜”之上。

到了民国前期,为了迎合不同消费水准的顾客,一度高高在上的西餐厅也不得不降尊纡贵。廉价西餐的出现使得西餐真正普及开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餐溥仪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餐桌上的礼仪(西餐)
透视:脆甜胡萝卜
威尼斯商人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未代皇帝的平民恋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吃西餐
商人求宿
溥仪曾是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