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意义探析

2017-12-11 18:10刘静江陈悦悦
度假旅游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刘静江,陈悦悦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意义探析

刘静江,陈悦悦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大数据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尊重其原生态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借助大数据的全面而深度分析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思路,使现代科技和理念有效注入古老而又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从而焕发其生命力。该文运用大数据理念从资料完整性、动态管理、开发思路和保护途径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大数据理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大数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1 相关理论概述

1.1 大数据的概念

它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2 大数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学化保护的优势分析

2.1 大数据有利于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完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内容涉及文学、医药、民俗等十余种类别,是蕴含丰富内涵和价值的文化土壤。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节奏的改变,古老而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慢慢地消失于我们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艰巨和浩大的工程,中国五千年历史遗留下的浩瀚文化遗产散落各地,急需我们使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行整理和挖掘。大数据带来了研究微观数据的新思维,在原有的资料收集上扩充对消费者、技术、经济等影响因子的采集,从而有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过程进行规律分析,这是对传统资料收集方法的有效补充。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采集从被动性到主动性的大转变。大数据对原有资料数据创新性的归纳,具有先导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完整性资料。

2.2 大数据有利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其本质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传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音乐、传统节日、医药等看似千年不变,但在如今的生活中却换发了新的活力,并且越来越受人民的喜欢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而是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新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这是生命体应有的力量和能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监控一直困扰着政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因缺乏对其动态管理,使得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动且成效低。

大数据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状态。大数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建立完整的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过程中的一切数据将被认真记录并转换为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大数据中的数据是实时更新和动态监控,依据消费者的行为变化和消费偏好改进项目设置,根据网络舆论数据变化,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有效掌握其演变规律。

2.3 大数据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新思路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是各级政府,各级政府近几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空前,保护效果显著。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强调的是保护,对于如何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政府棘手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焕发其活力,使其能为社会大众服务。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拉近政府与市场的距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更有针对性。大数据的是基于个人微观数据的收集,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研究、分析、整理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公众性。通过对个人消费选择的研究,以性别、年龄、学历等研究因子,分析消费行为习惯;可借助移动手机数据网络平台等实时获取消费者的消费变化,实现数据的采集的有效性,利用这些平台有助于政府掌握公众消费偏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4 大数据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多元化

大数据时代,看似杂乱无章的数据,却隐含了巨大信息量。因此,数据容量越大,其蕴含的价值也就越高。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系统中,采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庞大的数据资源,但要有效梳理数据,展现隐含的遗产价值,需建立全国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统一性、开放性大数据共建网络平台,全方位的对海量数据资源进行重新组合配对,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率。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地域性特征。生产环境、自然气候、民族信仰、民风民俗等直接影响着该文化的演变。如果跳离所在原始区域进行保护,这不仅不能起到保护的作用,反而会毁灭这种文化的独特性[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决定了传承保护途径的选择不能离特定的地域和社会生活。信息时代大数据的优势是运行数据共享平台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和封闭性。它可以减少传承问题中的约束性因素,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链接,将原始、狭窄、封闭、单一的区域性传承与开发、多样、创新的数字化传媒有效的融合,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途径的多元化格局。

西递雨巷摄影 施雨

2.5 大数据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虚拟技术的利用

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数字化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重建,通过对复杂数据处理,使得人机界面进行可视化操作与互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的迷人之处,在于艺术性思维与数字科技的紧密交融和二者全面相互渗透所产生的新颖的认知感受。这将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维度。虚拟数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显著的作用是不但可以全面记载和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信息,而且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保护情况下将这些数字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模拟处理和网络传送,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和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整体而言,VR技术实质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建立在新型人机对话为基础上的,其最大特色是搭建旅客与作品的交流平台,通过人机交流的方式展示艺术产生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将非物质化的文化转变为有形化的产品,并将其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升级换代,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现代群众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使文化产业得到更良性的发展,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有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和意义[3]。比如VR所具有的亲身体验感与互动能力可以将静态的非物质文化(如服饰、道教思想等)转换为动态、现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可以使游客更全面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潜口民宅摄影 程艺

3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文化和悠久传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大数据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尊重原生态的基础上,依托现代数字技术,借助大数据的全面而深度分析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全新思路,使现代科技和理念有效注入古老而又神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从而焕发其生命力。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运用数字化理念和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现实意义。

[1]刘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及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3(1).

[2]冯莉.传承人调查认定看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J].青海民族研究,2010(4):164.

[3]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2).

F59

A

1672-7517(2017)08-0052-03

2017-07-06

2017-07-15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大数字时代背景下非物质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15YS75)研究成果;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南丰傩舞传承人生存环境研究”(12YG2013012)研究成果;南昌工程学院2017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成果

刘静江(197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陈悦悦(1999—),女,江西上饶人,南昌工程学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数字化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赋能农业提质增效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