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手术治疗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2017-12-11 02:06王建会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引流术开颅血肿

王建会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宁晋 055550)

用不同手术治疗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对比

王建会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宁晋 055550)

目的:比较用不同手术治疗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的脑出血量为30~60 ml。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每组各有61例患者。对微创组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开颅组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后其SSS(纳维亚卒中量表)及MRS(残疾程度量表)的评分。结果:在进行手术前,两组患者SSS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两组患者MRS及SSS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后的第3个月,微创组患者MRS的平均评分低于开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中等出血量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较为理想。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此病患者的病情凶险,其发生残疾和死亡的几率均较高。临床上通常根据此病患者的脑出血量为其制定治疗方案。患者的脑出血量若小于30 ml,可对其进行药物治疗。患者的脑出血量若在30~60 ml之间,说明其脑出血量为中等,应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1]。过去,临床上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出血量为中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但此手术的创伤较大,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临床上多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出血量为中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理想[2-3]。为了进一步比较用这两种手术治疗出血量为中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这些患者的脑出血量均为中等,即30~60 ml。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微创组和开颅组。其中,出血部位为丘脑的有42例,为基底节的有60例,为脑叶的有20例。在微创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45例、16例;其年龄为33~69岁,平均为(46.7±9.37)岁;其发病至进行手术的时间为5~60 h,平均为(33.2±2.7)h。在开颅组中,男女患者分别有43例、18例;其年龄为35~71岁,平均为(47.2±9.55)岁;其发病至进行手术的时间为6~62 h,平均为(34.7±1.9)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根据其具体病情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送到ICU进行监护。对微创组患者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对开颅组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1.2.1 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 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确定其血肿的位置。将头皮上距离血肿最近的对应点作为穿刺点。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铺巾后,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穿刺点处刺一个小孔。经X线检查测出颅骨的厚度,用固定螺旋将套管固定在颅锥的相应位置上,用颅锥连同套管锥透颅骨和硬脑膜。有突破感后拔出颅锥,置入F12引流管。将引流管与颅脑外引流器相连接。先抽出一部分瘀血,以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然后对瘀血进行持续引流。在术后的24 h,在血肿腔内灌注尿激酶,10万U/次,每日灌注2~3次。引流完毕后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1.2.2 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方法 经头颅CT检查测得血肿的具体位置。根据血肿的位置确定切口的位置并进行标记。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在标记处做一个长约4 cm的切口。切开此处的头皮直至骨膜,用乳突撑开器将切口撑开。对颅骨进行钻孔,骨窗的直径为3 cm。“十”字形切开硬脑膜,进入血肿腔,清除瘀血。为小血管活动性出血的患者使用双极电凝刀进行止血。为渗血量较少的患者使用明胶海绵或止血纱布进行止血。手术结束后,为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定期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为其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1)在进行手术前及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分别使用SSS评定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程度。2)在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及第3个月,分别使用MRS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患者的平均年龄、发病至进行手术的时间、SSS评分及MRS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手术前,两组患者SSS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两组患者MRS及SSS的平均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结束后的第3个月,微创组患者MRS的平均评分低于开颅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后其SSS及MRS评分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后其SSS及MRS评分的比较(±s)

注:*与开颅组患者相比, P<0.05。

组别 例数 SSS评分(分) MRS评分(分)进行手术前 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 手术结束后的第14 d 手术结束后的第3个月微创组 61 12.54±4.76 28.76±7.09 3.89±0.41 1.56±1.03*开颅组 61 12.34±5.06 29.81±6.79 3.96±0.38 2.42±1.01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4],同时也是导致此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6]。临床上对出血量<30 ml的此病患者通常进行药物治疗。多数学者都认为,临床上应对出血量≥3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改善其神经功能,降低其死亡率[7-8]。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传统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能够清除其颅内大部分的血肿,但对其脑组织的损伤较大[9]。在术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多不理想,其发生死亡的几率仍较高。近年来,微创手术凭借其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逐渐被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中。但诸多的临床研究都证实,若术前对患者血肿的定位不准确,极易导致其再次发生脑出血。同时,由于此病患者在进行血肿引流治疗时引流的速度较慢,无法快速地降低其颅内压[10],故用此手术对出血量较大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上多用此手术治疗出血量为30~6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出血量为中等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其效果较为理想。

[1] 万海涛,严畅,平君,等.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6,29(2):115-116.

[2] 韩瑞军.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3,24(19):2908-2909.

[3] 陈唯实.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15,36(7):1430-1431.

[4] 杜文俊,杜浩,张永,等.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5):97-98.

[5] 刘干忠,高太平.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5, 22(6):733-734.

[6] 许英男.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 204-205.

[7] 张新文.对比小骨窗开颅与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753-2754.

[8] 易殿强.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8):972.

[9] 刘毅,席琪琦,宋明辉,等.运用小骨窗开颅与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4(29):6449.

[10] 庞采明,梁裕盛.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发展现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2-74.

R651

B

2095-7629-(2017)9-0095-03

猜你喜欢
引流术开颅血肿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