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腹针结合药膳治疗气血不足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2017-12-11 02:06邓雪芹王脐橙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竹县腹针药膳

邓雪芹,王脐橙

(大竹县中医院康复科,四川 达州 635100)

用腹针结合药膳治疗气血不足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邓雪芹,王脐橙

(大竹县中医院康复科,四川 达州 635100)

目的:探讨用腹针结合药膳治疗气血不足型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大竹县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0 例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40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腹针结合药膳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为针刺组患者使用普通针刺疗法进行治疗,为腹针结合药膳组患者使用腹针结合药膳疗法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腹针结合药膳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腹针结合药膳治疗气血不足型失眠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腹针;药膳;针刺;气血不足型失眠

失眠又称为“目不瞑”、“ 不得眠”、“不得卧”。这些病名均首见于《内经》。在《难经》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气血不足型失眠是由于患者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所致。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等,其舌红少苔、脉虚细。此病患者的症状特点为失眠伴有心血虚。以往,临床上对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主要使用镇静药进行治疗,但长期使用镇静药会给其身体带来较大的副作用。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为核心、以中医基础理论和脏腑经络学为内涵发展形成的一种腹部针刺疗法[1]。腹针疗法具有无痛、安全、有效等优点。此疗法为临床上防治气血不足型失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研究表明,用腹针结合药膳疗法对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进一步证实此疗法的有效性,笔者对大竹县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0 例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分别使用普通针刺疗法和腹针结合药膳疗法进行治疗,其中接受腹针结合药膳治疗的20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大竹县中医院康复科收治的40 例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40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腹针结合药膳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在针刺组的20例患者中,有男性7例,女性 13 例。他们的病程为3周~26年。在腹针结合药膳组的20 例患者中,有男性8例,女性12例。他们的病程为1个月~2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4 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2]规定的气血不足型失眠的诊断标准为:1)病情轻的患者有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等症状,病情重的患者有彻夜不眠等症状。2)患者常伴有头痛、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状。3)患者的病情反复发作,且持续的时间在 2 周以上。4)患者失眠的症状均不是由原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

1.3 治疗方法

1.3.1 对腹针结合药膳组患者进行腹针结合药膳治疗 1)进行腹针治疗的方法为:(1)为患者选择的主穴有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这些穴位均为引气归元的穴位,其均在腹部的任脉上。其中脐部以上的穴位具有调补患者脾胃和心肺功能的作用,脐部以下的穴位具有培补患者肝肾功能和调整其内分泌功能的作用。将上下穴位合用,可旺盛患者五脏的气血,增强其机体的免疫力,调节其内分泌功能。为患者选择的配穴有双侧的滑肉门穴、双侧的外陵穴、双侧的商曲穴、双侧的气旁穴。其中滑肉门穴、外陵穴不但可疏通患者四肢的经络,还可调节其全身气血的运行,促使其全身气血的平衡。(2)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32号毫针刺入患者的上述穴位约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3)前三天每天连续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然后,每隔一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2)在进行腹针治疗的同时,让患者配合服用药膳。(1)龙眼肉莲子汤:取龙眼肉2两和莲子2两,将其煮汤。每天服用一次。此药膳具有养心、宁神、健脾、补肾之功效。(2)阿胶蒸蛋:取鸡蛋1个,将其加少许盐和适量的水打散后,再加入15g阿胶搅匀,放入锅中蒸10分钟。每天服用一次。此药膳具有养血安神、补益心脾之功效。

1.3.2 对针刺组患者进行普通针刺治疗 1)为患者选择的主穴有神门穴、内关穴、百会穴。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心俞穴、脾俞穴、胆俞穴、三阴交穴、丘墟穴、太溪穴、太冲穴、涌泉穴、风池穴、中脘穴、丰隆穴、内庭穴等穴位作为配穴。2)对患者上述穴位处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然后,用32号毫针刺入患者的上述穴位约1寸,得气后留针20分钟。3)前三天每天连续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然后,每隔一天对患者进行一次针刺治疗。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对病情较轻的患者进行1~2个疗程的治疗。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规定的关于气血不足型失眠症的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治疗的效果分为临床治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临床治愈:经过治疗,患者睡眠的时间恢复正常或每晚睡眠的时间在6个小时以上,且睡眠质量较好。有效:经过治疗,患者每晚睡眠的时间在4~6个小时之间,且睡眠质量尚可。无效:经过治疗,患者失眠的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在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经过治疗,腹针结合药膳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这说明,心血旺盛,则才思敏捷、精力充沛、睡眠充足;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征忡、神不守舍或失眠、多梦、惊悸、不安。患者若气血不足、血脉空虚,则有面、唇、舌等淡白无华等全身血虚之证。腹针疗法是指包括平衡阴阳、健脾养心、调理气血、标本兼顾、重在治本等内容的整体论治疗法。对气血不足型失眠患者使用腹针进行治疗时,应将其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作为引气归元的穴位组合,以调补其五脏气血、心脾及肝肾。将患者的滑肉门穴、外陵穴作为配穴,以疏通其四肢的经络,调节其全身气血的运行,促进其全身气血的平衡。在为患者选择的配穴中,商曲穴、气旁穴均属于足少阴肾经穴,针刺这些穴位可起到补肾的功效。邵世才的研究表明,腹针疗法具有补心脾、益肝肾、调和脏腑、充足气血、安定心神之功效[3]。本次研究所用药膳中的龙眼肉和阿胶均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宁神、补血滋阴、润燥之功效,可起到补血行气、镇静安神的功效。

综上所述,用腹针结合药膳治疗气血不足型失眠的疗效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1] 韩燕.腹针疗法及其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信息,2003,20(6): 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

[3] 邵世才.失眠的中医辨证临床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32-34.

R245

B

2095-7629-(2017)9-0139-02

猜你喜欢
大竹县腹针药膳
大竹县:强化社保基金管理 大力建设“满意居保”
大竹县:稳步有序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
荔枝养生药膳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大竹县多措并举开展“护薪”行动
大竹县:扎实推进2021年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
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
改善消化不良的两款药膳
腹针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